回覆列表
  • 1 # 行悟001

    中國古代也有通貨膨脹,金屬貨幣並不能阻止惡性通脹的發生。當然,現代通脹的結果無非是財富縮水、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而古代的通脹意味著老百姓是生存還是毀滅。比如兩漢時期就發生過四次要命的的惡性通脹。第一次要數西漢初。秦末戰爭持續十幾年,大小戰役百餘場,死傷幾百萬人戰亂使當時的社會生產大倒退,各種物資均短缺,尤其是糧食和馬匹極度匱乏,物價必然普遍上漲。西漢初年,國家每年財政收入不到40億錢。即使以40億錢算,按當時物價,只能買4千匹馬或40萬石米。40萬石相當於現在的1200萬斤,按全華人口2000萬算,人均年供應不足1斤。為了搜刮民間財富,漢初統治者有意降低銅錢中的含銅量,這樣相同重量的銅材就可以鑄造更多數量的銅錢。結果,通貨膨脹愈加嚴重,1石米要賣5000到1萬錢,1匹馬價值100萬錢。與秦漢時代的正常年份相比,糧食價格上漲了180-350倍左右,馬匹價格上漲了230倍左右。按照一家5口人計算,漢初普通人的家庭財產不超過3萬錢左右,傾家蕩產也只能買到90斤米,僅能維持一家人一個月的口糧。西漢在開國之初便出現了“老百姓失去產業,大饑荒蔓延,人吃人,死者過半”的末世情景。漢朝另外三次通脹,分別發生在漢武帝、王莽、東漢末,就不詳細介紹了。

  • 2 # 歷代故事會

    所謂通貨膨脹,通俗來講就是錢不值錢。五代十國期間甚至有國家用泥土作為貨幣來剝削人民財產,擴大自身價值。所以只要有商品流通的地方就會有通貨膨脹,無論是什麼朝代或多或少的都會有商品與貨幣價值不對等的現象發生。現如今的紙膨脹幣更是透過國家為擔保其本身卻沒有相應的價值,所以自古以來通貨就有發生,只不過並沒有大規模的出現。

  • 3 # 發現身邊123

    古代恐怖的通貨膨脹,真的可以把錢當做是“糞土”了

    當我們認為紙幣的通貨膨脹只是現代人的產物時,歷史告訴我們,從宋代紙幣誕生之初,就肩負著幫助政府創造通貨膨脹並從中獲利的重任。各種大大小小的通貨膨脹也很有趣。

    在宋代,由於北宋使用了各種信用工具,如交子,鹽鈔和鹽引,價格混亂。從公元1007年(景德四年)到公元1049年(皇佑第一年),價格上漲了五倍。到了1111年(政和第一年),它上升了12倍,然後進入崩潰的節奏。紙幣的貶值率達到了幾十倍。最後,政府不得不使一些批次的紙幣無效,讓拿著這些紙幣的人直接破產。

    因為南宋更多地依靠鈔票和加印紙幣來解決財務問題,所以鈔票似乎有更嚴重的貶值。原紙幣價值只有50或60文,貶值約20倍。

    晉朝出現了更過分的貶值。由女真人建立的王朝在使用鈔票方面並不落後,並顯示出“連續迭代”的能力。一種型別的鈔票失敗,就立即使用另一種型別的鈔票,並且將無法使用新的鈔票。即使按照保守估計,整體通貨膨脹水平已經達到數千萬倍,這遠遠超過了國民政府的金圓券。

    金代鈔票最初被稱為交鈔。他們出現在海陵王貞元(公元1154年)的第二年。當他們1214年到達(貞佑兩年)時,價格很低。每張鈔票僅相當於一文,貶值1000倍。作為對策,政府決定禁止錢幣流通,所有紙幣都被使用,市場上存在巨大的混亂。

    在第二年,金代決定改變鈔票的名稱,稱為“貞祐寶券”,但僅僅改名不能提高人們的信心。

    兩年後(公元1217年,興定元年),隨著貞祐寶券成為垃圾券,政府決定發行“貞佑通寶”取而代之,兩者的交換比例為1:1000。為了保證“貞祐通寶”的價格,政府規定四貫“貞祐通寶”相當於一兩銀子。但很快,由於發行了大量的政府鈔票,“貞祐通寶”也出現了大幅貶值,一兩銀子可兌換800貫鈔票。

    四年後(1221年,興定五年),政府又發行了新的鈔票,稱為“興定寶泉”,與“貞祐通寶”的匯率為1:400。隨後,“興定寶泉”再次出現,兩年後(公元1223年,元光兩年),政府不得不發行“元光重寶”和“元光珍寶”。它於公元1233年(天興兩年)釋出,“天興寶會”釋出。在這個時候,它距離金代的滅亡還有一箭之遙。

    在王朝末期,由於失去了財政控制,政府控制的鈔票的貶值率也在加速,經濟經歷了巨大的通貨膨脹,無法抵禦社會和軍事危機。

    在元朝和明朝,也有惡性通貨膨脹。紙幣是政府最隱蔽的金融工具,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縱觀中國紙幣發展的歷史,可以說紙幣比老虎更為兇悍。

  • 4 # 北山裡人家

    中國古代是否有通貨膨脹?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指在貨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實際需求小於貨幣供給,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供給小於社會總需求 (供遠小於求)。

    通貨膨脹是造成一國貨幣貶值的物價上漲。 在價值符號流通條件下,由於貨幣供給過度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

    通貨膨脹和一般物價上漲的本質區別:一般物價上漲是指某個、某些商品因為供求失衡造成物價暫時、區域性、可逆的上漲,不會造成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則是能夠造成一國貨幣貶值的該國國內主要商品的物價普遍、持續、不可逆的上漲。造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一國流通的貨幣量大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一國流通的貨幣量大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的直接原因是一國基礎貨幣發行的增長率高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的增長率。一國基礎貨幣發行增長率高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增長率的原因包括貨幣政策與非貨幣政策兩方面。貨幣政策包括寬鬆的貨幣政策、用利率匯率手段調節經濟;非貨幣政策包括間接投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制造成貸款膨脹,國際貿易中出口順差長期過大、外匯儲備過高,投機壟斷、腐敗浪費提高社會交易成本降低經濟發展質量、經濟結構失衡、消費預期誤導等。所以通貨膨脹不僅僅是貨幣現象,實體經濟泡沫也是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不管是貨幣政策還是非貨幣政策、貨幣現象還是實體經濟泡沫,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是GDP增長方式造成GDP水分過高、無效經濟總量過大有效供給嚴重不足造成貨幣效率降低。

    在現實經濟中,產出和價格水平是一起變動的,通貨膨脹常常伴隨著有擴大的實際產出,只有在較少的一些場合中,通貨膨脹的發生伴隨著實際產出的收縮。為了獨立的考察價格變動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假定實際收入是固定的,然後去研究通貨膨脹是如何影響分得收入的所有者實際得到收入的大小。

    首先,通貨膨脹不利於靠固定的貨幣收入維持生活的人。對於固定收入階層來說,其收入是固定的貨幣數額,落後於上升的物價水平。其實際收入因通貨膨脹而減少,他們接受每一元收入的購買隨價格的上升而下降。而且,由於他們的貨幣收入沒有變化,因而他們的生活水平必然相應地降低。

    相反,那些靠變動收入維持生活的人,則會從通貨膨脹中得益,這些人的貨幣收入會走在價格水平和生活費用上漲之前。

    其次,通貨膨脹對儲蓄者不利。隨著價格的實際上漲,存款的實際價格或購買力就會降低,那些口袋中有閒置貨幣和存款在銀行的人受到嚴重的打擊。同樣,像養老金、保險金以及其他有價值的財產證券等,他們本來是作為防患未然和蓄資養老的,在通貨膨脹中,其實際價值也會下降。

    瞭解了這些之後,我們再來聊一下在古代是否有通貨膨脹。

    中國古代也有通貨膨脹,金屬貨幣並不能阻止惡性通脹的發生。當然,現代通脹的結果無非是財富縮水、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而古代的通脹意味著老百姓是生存還是毀滅。比如兩漢時期就發生過四次要命的的惡性通脹。

    第一次要數西漢初。秦末戰爭持續十幾年,大小戰役百餘場,死傷幾百萬人戰亂使當時的社會生產大倒退,各種物資均短缺,尤其是糧食和馬匹極度匱乏,物價必然普遍上漲。西漢初年,國家每年財政收入不到40億錢。即使以40億錢算,按當時物價,只能買4千匹馬或40萬石米。40萬石相當於現在的1200萬斤,按全華人口2000萬算,人均年供應不足1斤。為了搜刮民間財富,漢初統治者有意降低銅錢中的含銅量,這樣相同重量的銅材就可以鑄造更多數量的銅錢。結果,通貨膨脹愈加嚴重,1石米要賣5000到1萬錢,1匹馬價值100萬錢。與秦漢時代的正常年份相比,糧食價格上漲了180-350倍左右,馬匹價格上漲了230倍左右。按照一家5口人計算,漢初普通人的家庭財產不超過3萬錢左右,傾家蕩產也只能買到90斤米,僅能維持一家人一個月的口糧。西漢在開國之初便出現了“老百姓失去產業,大饑荒蔓延,人吃人,死者過半”的末世情景。

    漢朝另外三次通脹,分別發生在漢武帝、王莽、東漢末,就不詳細介紹了。

    除了漢朝之外,在其它朝代同樣也發生過通貨膨脹現象,如唐玄宗後期,生活奢侈,軍費開支浩大。他死後,乾元元年(758年)在第五琦的建議下,唐肅宗實行通貨貶值政策,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重5.97克,一文當開元通寶錢十文。肅宗詔書說:"冀實三官(漢代主管鑄錢機構)元資,用收十倍之利"。儼然說明鑄錢目的在於增加財政收入。次年又鑄"重輪乾元重寶",重11.94克,重量為開元錢的三倍,卻當開元錢五十。 大錢發行後引起的後果不外有三:一是物價飛漲,人民遭難。"谷價騰貴,米鬥至七千,餓死者相枕於道"(注:《舊唐書》卷48《食貨志》。);二是盜鑄嚴重,"長安城中,競為盜鑄"(注:《舊唐書》卷48《食貨志》。),以致寺廟的鐘、銅佛都被熔化;三是貨幣流通出現混亂,有實錢和虛錢雙重價格。

    因此,不論是對於近現代,還是對於古代,都有通貨膨脹的情況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應屆生選擇房地產行業好還是環保行業好?哪個更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