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派封神
-
2 # 野史觀天下
會,秦統一六國,算得上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
對於各個國家來說,都是不願意接受的,所以會拼命的反抗,而秦始皇做的一些焚書坑儒、修築長城這些在當時看起來是勞民傷財、百害無一利,也造成了社會的反抗,最終只能覆滅;
雖說扶蘇善仁政,但是在當時那個環境下,以武力為主,仁政為輔才能穩固,扶蘇缺乏始皇的殺伐果斷,所以最終還是將覆滅的。
-
3 # 阿珍說史
可以肯定不會比胡亥差,再差也不會二世而亡,最起碼不會有趙高什麼事情。史書記載扶蘇是秦始皇長子,是眾公子之長。秦始皇駕崩的時候五十,就算是二十歲生的扶蘇,那扶蘇也有三十了,屬於青年年了,年紀方面不會被權臣把控。扶蘇很有自己的主見,秦始皇那麼權勢扶蘇還敢經常給他提意見,敢反對秦始皇,說明扶蘇是個有責任心,還是個有擔當的人。
再看看扶蘇身邊是誰,或者說秦始皇讓誰輔佐保護他?史書上說扶蘇經常頂撞秦始皇,所以秦始皇很生氣把他打發到蒙恬軍中效力。這個很可能是秦始皇故意的,因為扶蘇畢竟是長子,將來很有可能讓他繼位,光有政治才華不行,還要懂軍事,軍權才是命脈。蒙恬是誰?蒙恬的祖父和父親蒙驁和蒙武再到蒙恬和蒙毅兄弟倆,已經是三代人忠於秦國了,那是秦始皇嫡系心腹,蒙恬的長城軍團是秦始皇的嫡系部隊,把三十萬軍隊長期交給蒙恬,這可不是一般的信任。
秦始皇讓扶蘇去蒙恬那裡絕對是去磨練他的,秦始皇經常說扶蘇太軟弱,其實就是說他書生意氣,秦國是奉行法家治國。秦始皇必須要磨練扶蘇的血性,讓他到蒙恬那裡看看戰場上有多殘酷。將來接班的時候這支嫡系部隊就會聽命於他,有蒙恬這位“中華第一勇士”護駕可以萬無一失。
武將方面有蒙恬,文官方面有蒙毅和馮去疾還有李斯,蒙毅是蒙恬的弟弟,一個主外一個主內,蒙毅是秦始皇的內使心腹,秦始皇對蒙毅那是非常的信任,蒙毅出的好政策秦始皇基本會採納。馮去疾是右丞相,李斯是左丞相,馮去疾的記載比較少,想必秦始皇也不可能讓沒用的人高居廟堂,馮去疾肯定有過人的本事。
當趙高李斯篡改遺詔擁立胡亥之後,先逼死蒙氏兄弟,又逼死馮去疾,為什麼要害死他們?因為他們是秦始皇的心腹,是靠向扶蘇這邊的,他們不會跟趙高之流同流合汙,趙高怕他們整事情,所以斬草除根。
假如扶蘇繼位那趙高只是一個小人物,他那點小聰在蒙毅眼裡就是個小丑。李斯也要用但不會有蒙毅和馮去疾那種信任度,扶蘇首先要面對山東六國貴族問題,這個不用擔心,後來造反的諸侯裡面雖然很多六國貴族,但是嫡系貴族基本沒有了,既然沒有就沒有太大威脅。扶蘇是個有思想的人,他是親眼看著這個天下的,秦始皇處理事情的方法他是看到了的,有不足之處他會做出調整。
秦始皇說扶蘇太仁弱,其實他是跟儒生親近,打天下需要勇猛,治天下要霸王雜道,混合著來,不能生搬硬套。扶蘇肯定要培養一批智囊團,以蒙毅馮去疾為首腦,慢慢培養讀書人來管理天下。以蒙恬為首的軍隊勢力也會培養一批少壯派,而且忠於扶蘇的將領,只要君臣齊心六國貴族想鬧事沒那麼容易。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民心問題,這個問題扶蘇早就注意到了,當初跟秦始皇頂嘴也是因為民生問題。天下百姓都害怕秦始皇,都喜歡扶蘇,就是扶蘇仁慈,會為民請願。扶蘇上位第一件事就是解決民生問題,廣施仁政,老百姓好過了就不會去冒險造反。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扶蘇也不會一帆風順,肯定有挫折,畢竟從夏朝開始到他那裡已經有一兩千年的分封制,秦始皇是分封制的終結者,實行君主集權,這是偉大的壯舉,也有極大的風險,這中間一定會有一個磨合期。秦朝滅亡之後漢朝建立大家都能接受君主集權,就是因為過了磨合期。
只要扶蘇不胡來,把事情一件一件的捋清楚,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只要得到民心,安撫好六國貴族。只要老百姓覺得這日子能過了,還比以前好過了,誰還會去造反。所以扶蘇繼位後,順利的度過了磨合期,很可能把國家維持三四百年或者更長時間。
-
4 # AA時光
秦朝作為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大一統王朝,從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到公元前207年而斬,立國不過短短十四年就把江山丟了。西漢文人賈誼站在儒家角度,認為秦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小編從個人認識角度,將秦亡的原因歸於兩個方面。
1、政治角度。幾百年的分裂引發的戰亂,讓天下多數百姓期盼和平統一,秦朝的一統制度迎合了民眾的心願。同時,秦朝的一統制度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各朝各代,證明他的制度的合理性。但問題是秦朝的一統來的太快了,以致於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沒做好準備。
從統治者角度說,始皇帝確立的一統制度簡直就是斷崖式的與前朝割裂,制度本身還不盡完善,統治者沒有看到天下錯綜紛雜的局面,而接受這項制度的人們根本沒有得到應有的適應期。後來的劉邦正是在看到這一弊端後,他在漢初實行了中央集權下的郡(國)縣過渡制度,給了各種思想的人們有了容身之處。
從被統治者角度看,雖然秦統一了六國,但六國氏族分封思想還在,這些以往利益集團有著對秦滅國之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結果楚國的陳勝、項羽、劉邦三人完成了六國氏族滅秦的心願。
2、統治者角度。“仁義不施”是秦朝滅亡的重大推手。秦國曆經六世,靠激進的法家思想立國,然而統一天下後,依然初心不改,繼續實施他們自己熟悉的人治,高賦稅、高徭役,讓本來認同統一的天下苦民,絲毫沒有感受到統一的好處。而劉邦正是看到了天下民眾之苦,總結了秦速亡的原因,因此在漢立國後,便實行了一套與民休養生息的懷柔政策,使得西漢皇權贏得天下之心。
好了,小編回到題主的問題。後世有很多人認為秦二世、趙高是秦滅亡的罪魁禍首,實際上,這未免有點有失公允。秦二世胡亥、趙高二人只不過在始皇帝種下種子的土地上拔苗助長的責任人,是接力者。人們可以看,挑起反秦大旗的都是什麼人?陳勝、吳廣,項氏、劉邦這些人中,除了項氏是氏族代表,其他大部分是來自秦朝體制內的人,陳勝、吳廣是軍功人員,劉邦、蕭何、曹參是秦吏,另外還有那麼多的郡守、縣令,這也說明,在秦始皇時,天下的矛盾已經從民間到地方官府都積累到很尖銳的程度,只是還沒有集中爆發。秦二世、趙高對矛盾的火上澆油,更是讓天下到了星星之火不可不然的程度。
假如大公子扶蘇不死,如果他不能登上皇位,他根本無力挽狂瀾於即倒。假使他能登上皇位,如果他沒有創天下驚變之奇功,而是延續既有政策,說好點也只能延緩一點秦朝危亡的命運。
回覆列表
應該還是會。秦滅六國,但是六國的貴族勢力依然強大,尤其是楚國貴族,還有齊國,燕國。秦之前沒有統一王朝,所以秦國稱王很多人是不服的,何況他們手裡還有兵,秦雖然設立郡縣制。但是秦王權很難控制這些偏遠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