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運神老師

    蘇霍姆林斯基從教32年,做校長23年,他能給教師能提一百建議,中國卻沒有這樣的校長,為什麼?

    下面我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膚淺看法,若不對之處,請批評指教。

    一、先來了解了解蘇霍姆林斯基

    1、天才的教育家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出生於烏克蘭,畢業於波爾塔瓦師範學院,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 1948年起至1970年,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中學的校長。共23年。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烏克蘭卓越的教育家、教師、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擔任這所農村中學的校長、教師和教育者長達32年。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暫,但他卻持之以恆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寫作;奇蹟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 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師、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們的。他把自己的思維、思索、建議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了他的著作當中,即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師和父母應當歷經何等艱難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長為好學上進、聰穎、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亞·蘇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烏克蘭國內人人皆知並喜愛,而且在國外許多國家也被廣為出版。如眾所周知的《我把心給了孩子們》《公民的誕生》《給女兒的信》以及某些論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們更大的關注和濃厚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寫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巴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失去的一天》和《學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兒的信》、《媽媽,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專著收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為師範學生入學必讀。

    2、看看他的經歷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

    1926年,入一所七年制的農村學校學習。

    1933年畢業,翌年進入了短期師資訓練班。

    1935年結業後便開始當小學教師。

    1939年,在波爾塔瓦師範學院語言文學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學教師的合格證書,並先後擔任中學語文教師、教導主任。

    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開始後,他立即奔赴前線,受過重傷。傷愈後不能重上戰場,被委任為一所中學的校長。家鄉解放後回到當地,任區教育局長。

    1947年,主動申請調回學校工作。

    1948年開始擔任帕夫雷什農村中學校長。

    1970年逝世,享年53歲。

    3、他受到良好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的小學、中學,一直是在自己村裡學校度過的。這是一座七年制的學校,雖然學校設施條件極為普通,但這裡卻有一批較好的師資力量。這對從小受到家庭良好薰陶的蘇霍姆林斯基來說,是一個極好的環境。他的善良天性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知識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拓寬。他在家經常主動幫助父母鄰居做事,在學校裡是位品學兼優的學生,得到了當時校長伊萬·薩維奇和教務主任布師科夫斯基的重視和關懷。然而對他影響最大的要數啟蒙女教師安娜·薩莫伊洛英娜。

    這位女教師在教育工作中,不僅是孩子們的老師,也是孩子們親密的夥伴。蘇霍姆林斯基覺得這位女教師像一個女魔法師,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她講課時學生們都有濃厚的興趣,所教的知識常被學生銘刻在記憶之中。她常帶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引導學生思考許多問題,學習了不少東西,明白了許多道理……有人攝下了這樣的一個事件:

    在山花爛漫、萬物生機昂然的季節,有一天下午,安娜·薩莫伊洛英娜帶學生們來到了森林,這對蘇霍姆林斯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了,他平時就到這裡來玩。但女教師的解說,讓他接觸了許多過去沒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驚奇的東西;看這顆盛開的椴樹在幫助蜜蜂釀蜜;瞧那個蟻穴——過去是蘇霍姆林斯基出自惡作劇曾用棍子去捅它,而老師說這個蟻穴有迴廊和廣場,有幼兒園和糧倉……原來是一個童話般的城市。他感到不和老師一起來,就不會發現世界上這麼多美好的東西。當孩子們領略了這大自然美好的風光,急衝衝準備回家的時候,她還有一新招:“孩子們,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採集些鮮花吧。當孩子們關心長輩的時候,長輩會感到高興,而鮮花——這是關懷和敬愛的標誌。……”蘇霍姆林斯基接受的就是這樣的教育。

    這使幼小的蘇霍姆林斯基不僅愛上了書本,愛上了同伴,愛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這位老師。他嚮往著自己的知識能同老師一樣淵博,嚮往能像老師一樣。從這時起,蘇霍姆林斯基逐步樹立了從事教師這一神聖職業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學校畢業時,他毅然決定報考師範院校,後來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個普通的教師成長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

    4、他重視教育中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實踐中也曾有過這樣的失誤。那時,他剛參加工作。一個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於過分頑皮,在一次玩耍中無意把教室裡放著的一盆全班十分珍愛的玫瑰花給碰斷了。對此,蘇霍姆林斯基大聲斥責了這個學生,並竭力使這個闖禍的孩子觸及靈魂,吸取教訓。事後班上孩子們又拿來了三盆這樣的花,蘇霍姆林斯基讓孩子們用心輪流看護,惟獨斯捷帕沒有獲准參加這項集體活動。不久這個學生變得話少了,也不那麼淘氣了。年輕的蘇霍姆林斯基當時想,這倒也好,說明自己的申斥對這個學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責這位學生的幾周之後的一天發生了。這天放學後,蘇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還留在教室裡,斯捷帕也在這裡,他準備把作業做完回家。當發現教室裡只有老師和他兩人時,斯捷帕便覺得很窘迫,急忙準備回家。蘇霍姆林斯基沒有注意到這種情況,無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採花。這時斯捷帕表情迅速變化,先苦笑了一下;接著眼淚直滾了下來,隨後在蘇霍姆林斯基面前跑著回家了……

    這件事對蘇霍姆林斯基觸動很大。此時,他才明白了,這孩子對於責罰,心裡是多麼難受。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覺地對孩子的一種疏遠,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為孩子弄斷花枝是無意的,而且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願意做些好事來補償自己的過失,而自己卻粗暴地拒絕了他這種意願。對這種真誠的、兒童般的懊悔,報之以發洩怒氣的教育影響,這無疑是對孩子的當頭一棒。

    此後,蘇霍姆林斯基吸取了這一教訓,在以後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責罰。通常,他對由於無知而做出不良行為後果的兒童,採取寬恕態度。他認為,寬恕能觸及學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二、為什麼?

    1、中國教育管理機制有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很幸運,是校長自主辦學,即“我要這樣做”,他在巴甫雷什中學,呆了32年,當了23年校長。巴甫雷什中學真正是他的教育教學實驗載體,一直是他設計,他反思,他調整,真正自主辦學。在自主辦學中,才會有很多發現,才會有一百條建議。

    縣管校聘是中國教育管理基本框架,校長沒有辦學自主權,校長一直在“你必須這樣做之下”辦學。這樣,校長不可能去辦真教育,一直搞以應試教育為主線的形式教育。這樣,校長不可能去發現,也不會有一百條建議。

    2、中國校長沒有二三十年的堅守

    蘇霍姆斯基,有二三十年堅守。才會打造鐵打營盤,流水的兵的學校。才會得到很多經驗。中國校長很少有二三十年堅守。常常三五年就更換。中國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一個週期十二年,沒有十二年,一個校長就不會看自己的方案效果。

    3、中國之大,各種情況也可能都有。也可能也有自主辦學的學校,也可能也有一直堅持幹二三十年的校長。但為什麼還沒有出現給教師提一百條建議的校長呢?傳估計沒有像蘇霍姆林斯基沉下去的校長,堅持寫教育的校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宋朝、明朝、清朝的“國考”是統一命題嗎?介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