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民嚴少博
-
2 # 報怨設有用一切靠自己
我給大家分享一下吧、應該從人生的哲理去思考吧、因為出外打工又受不了工廠的管理模式、做生意呢,一無本錢二無經驗指能說:No、做農㓉呢、多數都沒有做過、而且也不知道怎麼做:農㓉累得很可想而知!那麼我的人生哲理來了,最後一句話那就是等死!因為過了一天離死亡也就近一天了。
-
3 # 雲淡風輕創作室
隨著國家政策的放寬,逐漸農村也開始承包土地和大型家庭養殖,有些還搞起了蔬菜大棚,慢慢農村也開始有大的變化,近期還有村裡集體或個人辦起門廠和加工廠,慢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家打工,不在外出,不但可以照顧家裡老小還能掙得錢!所以留下的年輕人也是有事情了做的!
-
4 # 一方鄉土
農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很多,但近年來,返鄉創業的人也漸漸多起來。那麼,這些從外打工回來的人都在農村做些什麼事呢?農村上留在家裡的年輕人,種莊稼的很少,其原因還是種地不賺錢,在業餘時間,他們會選擇幹一些零活來補貼家用,幹得好的,直接放棄農活,專門以此為主了。
一 從事裝修或建築行業
建房或裝修,大家都會找本地人來做,主要還是知根知底,放心。這也算是一門手藝活,幹得好、認真、負責任的師傅,接的活就多,相反,那些幹活幹得粗糙的,很難接到活。留在家裡的年輕人,往往就跟著這些活多的小包工頭一起幹。現在我們地方上砌磚的師傅,砌得快的一天有四五百的工資,而一般的也就二三百。這個工資算是高的了,在工廠上班很多人很難達到這個數。但前提還是肯吃苦,有責任心。
二 開民宿
近些年,隨著氣溫不斷上升,很多高溫地區退休老人到農村體驗生活、避暑的越來越多。每年夏初,就有很多人在網上查詢能夠避暑的民宿,開始預定了。避暑這一塊越來越變成一種剛需。很多適宜避暑地區留在家裡的年輕人也開始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接待客人。
我是貴州的,我的家鄉森林覆蓋率達到56%,年平均氣溫在15度左右,夏天平均氣溫也就28度,比較適合避暑。再加上我們小鎮是一座有著600年曆史的文化古鎮,有著一定的文化底蘊,政府的宣傳也比較多,吸引到不少外省遊客。前些年我們家鄉還以開農家樂為主,主要接待本地遊客,近兩年本地遊客變少,隨著避暑人越來越多,開民宿的農戶也隨著增加。
我們小鎮上的民宿都是按照民清時期的建築來打造的,每家在文化這一塊下的功夫比較大,每晚收費一般在100——200元之間。農村的民宿相對就簡單一些,他們依託優厚的自然資源,只要保證房屋打掃乾淨,每個房間有衛生間、洗澡間就行,主要還是要老人生活方便。收費80——100元每天,包括一日三餐的費用。
每年夏天,農村的民宿供不應求,主要還是價格實惠。曾經有兩個在鄰村住的老人來到我這裡閒聊。他們是湖南的,他說,要是夏天在湖南生活,電費、車費、生活費起碼也得三四千,來這邊住宿,只需要交兩千多塊錢給主人家,自己什麼都不用管,吃完飯就到河邊逛逛,又不進城,沒有花費,算下來比在老家划算。
三 搞特色產品加工
很多地方的產品有地域特色,在市場上比較受歡迎。比如我家鄉的美食在省內享有盛名。很多到本地的遊客都會慕名購買。這也吸引到一部分留在家裡的年輕人從事美食製作這個行業上來。假期鎮上銷量大,非假期銷量不高,他們一般與縣城菜場的攤主合作,也有些直接聯絡縣城餐館。
也有一部分年輕人學做地方手工藝品,自己找旅遊景點開店的。他們一般是邊展示手藝邊賣貨,最近,也有把做手工與直播結合起來的。
其實,在農村能做的事情很多,主要還得結合地方特色、實際來選擇。找準自己的定位,堅持在一個行業做下去,總會有所收穫。
-
5 # 小海的鄉村生活
你好,我是鄉村小海
我就生活在農村今年沒有外出,身邊也有幾個相同的朋友在家裡。
有個在家裡做電子商務,售賣我們當地的一些特產、水果、工藝品,而且家裡開銷相對來說便宜很多,每年還能存點。
另外一個在做某電商客服,因為疫情影響沒去公司,索性直接在家裡幹了起來,工資比去公司低一點,但是家裡又沒有開銷,也算是同樣的道理。
還有個朋友剛辭職回家,聽他意思準備弄點養殖業,羊,雞是他的首選,他也在學習中,目前我身邊的就這麼多。
相信有很多小夥伴或者身邊朋友在農村也有創業成功的人士,在家在城裡都一樣,只要目標對,都是可以成功的,一個目的掙到錢就行,加油吧!
-
6 # 皮一刀
還真巧哈!我今年馬上就要過四十歲了,不知道算不算年輕人呢?
別的地方我不知道,我這裡留在村裡的年輕人不多,諾大的一個有四五千村民的村子年輕人真的屈指可數。
大多數年輕人都在外務工,一年到頭除了過年過節回來住幾天之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五十天在外。沒辦法,農村確實是留不住年輕人。
那麼留下來的極少部分年輕人都是些什麼人呢?他們又做著什麼工作養家餬口呢?據我瞭解留在農村的年輕人有三種:
一是有手藝的人,也曾外出務工過,有門在農村可以養活自己的手藝完全沒有必要外出。例如會瓦工,抹灰工。。。
我大舅的兒子就會抹灰,在農村承包一套套樓房的抹灰水電安裝,賺的不比外面的少,最重要的是可以照顧家裡面的大小事。不忙的時候又可以種點地,何樂而不為呢!
二是頭腦靈活膽子大的人,一些家族兄弟多的村民承包了村裡有限的資源,這些人未曾外出務工過,在家那是混的非常好。承包了村裡的荒山,田地,水庫,挖沙,開商店等等一系列相對於農村來說最好的工作崗位。
三是外出務工過,賺到了錢,回家過安心日子的年輕人。我同村小學同學在廣州花都專業加工各類皮具,賺了不少錢,買了車建了房。這幾年生意不好做,兩口子就沒有外出,在家待著,前幾天遇見他得知準備在農村搞農家樂。
還有一些說不準的人,可能有病,也可能是家裡有礦,只看見他們三五成群的打打牌,去城裡唱唱ktv,有事沒事喜歡聚在一起吃喝玩樂。村裡叫他們是懶鬼敗家子。。。
農村人說農村事,年輕人不管留還是不留都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就像高曉松說的,人不只有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這是我知道過最好的時代,農村的年輕人憑著自己的努力追求著美好的生活,留與不留都在不經意間。
你看和我一起戶外搞野的老庚又要外出打工了,把比自己小十多歲的外省老婆留在農村,告別剛出生沒多久的小女兒一個人去了江西賣苦力。
農村機會不多,除了老弱病殘外,有把力氣的年輕人甚至一家人都在外。不管你怎麼樣,生活就是折騰,折騰我們死去活來!
就我而然,我出生在農村,我喜歡農村。我現在在農村老家搞養殖,機會不是等出來的,機會是你做正確的事的時候不經意間才有的。勤快,埋頭苦幹,就會有大量的機會等著你。
農村一定會好起來的!我深信不疑。
大家認為呢?
-
7 # 向陽花寶哥
農村大部分就剩下老年人了,現在國家政策好,尤其是去年豬肉價格猛漲,有的人回家搞養殖,或者像一些媒體人回家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推廣自己家鄉的特點,產品,有的是考了公務員回家配合國家做一些扶貧工作,也有一些人做義工的,有的有國家給的政策在鄉村附近上班,有的在城市沒家買不起房的到城市打工,掙錢了回家到當地發展,有的常年在外打工,逢年過節回家團聚,年後立馬又要去城市打工,有的年輕人因為孩子在農村上學,不得不放棄在城裡打拼的時間在家陪伴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希望農村經濟發展越來越好,更多的年輕人回家發展。
-
8 # 一切隨緣阿超
說到為什麼留在農村,其實我也有我的無奈。我也有去大城市拼搏闖蕩的勇氣和夢想,但更多的是責任把我留在啦農村。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隨著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腿腳就不在那麼利索啦。有些活有些事真的很吃力,真的很需要幫助。而且我還是三個孩子的爸爸,我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到妻子一個人身上。所以我選擇啦回農村老家。
平常沒事就去就近的縣城幹活掙錢養家,經常腦子裡也在琢磨怎樣能增加點家庭收入,只要挺說那有掙錢多的活別管再苦再累也去幹。
農忙的時候幫父母乾點活,孩子有個頭疼腦熱的我在家也方便。鄰里街坊誰家有個紅白喜事的也到場幫忙。
這就應該是農村還留下來的那些年輕人的一個縮影吧,有更多的是無奈。
-
9 # 勇興茶葉的萍萍
農村還留下來的那些年輕人分男性和女性,他們乾的事情不是完全一樣的。
農村是距田地最近的地方,男性年輕人在家有種田種茶的,但是種田花費的時間很短,種茶具有階段性;其它時候就有去幹裝修的、安裝水電的,早出晚歸那種。
也有專業炒茶、賣茶和專業做門窗之類電焊活的。我家先生卻是炒茶一段時間,剩下的時間乾電焊修理和車床加工。
更有春季採茶,夏季種植菌類,秋下徹底農閒就去市郊的工廠上班,因為離家近可以照顧到家裡。
女性年輕人的話帶孩子是主要職業。她們春天裡是採茶好手,是種田的幫手;沒農活時乘孩子上學去集市擺地攤的有,像我曾有一段時間去市內上班,早出晚歸乾的可有勁。當然緣於網路發達,也有不幹農活在家裡做電商的。反正只要能顧著孩子照著家,年輕的女性們都會在除了農活以外再找個事情幹,不論掙多少錢。
-
10 # A鹹吃蘿蔔淡操心
農村僅有的年輕人 都很忙的 一天被找的團團轉 那些打工的留下的老人 時長去找你乾點這乾點那的 哎 今年種一年地 過年不種了 真是煩死 十幾家的活 一天你都呆不著 最主要的好像我就應該給你們幹似(shì)的 你的兒女出外賺錢 就僱人幹唄,我閒暇時候還能打打零工呢,這可到好,閒著的時間都被你們佔用了
-
11 # 杏花微雨逢暖陽
農村現在留下來的年輕男女大多80後。
父母在不遠行,為了照顧老人和子女,只能在鄉鎮做點小買賣,或者在就近的工廠上班,子女也因為沒有城市戶口,只能留在鄉鎮讀書。
-
12 # 休閒山莊
十年前我就是留在農村的年輕人之一,因為我是女生嗎,家裡是單親家庭,家裡只有爸爸還有一個弟弟,為了能幫趁家裡,同時也能照顧比自己更小的弟弟,被生活所迫我留在農村做農活。現在也還有好多單身男青年留在農村,在我們鄉來說的話大多都是種茶葉和種中藥材等各種經濟收入比較高的農作物,其實近幾年有好多能提高經濟收入的農廠業推廣到農村,帶動了農民一部部走向小康水平,所以好多年輕人也就留在了農村創業。
回覆列表
農村,拿什麼留住年輕人?
繼年初中央一號檔案後,接近年尾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再次聚焦職業農民培養問題,明確提出:“培養職業農民隊伍。制定專門規劃和切實可行的政策,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
培養職業農民隊伍,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轉型的必然要求,是推動農業市場化、產業化和農民職業化發展的必要舉措。但從現實情況看,農村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以中老年人為主力的農業勞動力的現狀為培養職業農民提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培養職業農民,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無疑是最佳人選。培養職業農民,就要想方設法留住年輕人,吸引年輕人務農,讓農業後繼有人。那麼,值得我們的關注和思考的是,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務農?怎樣才能讓年輕人願意留在農村,樂於種田?
首先,可以從經濟上或物質層面尋找原因。年輕人不願務農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經濟問題。從事農業比較效益低已是不爭的事實,“一個月給我1000元,打死也不務農”,調研中有農民這樣說,只要一個月能夠掙上1000元,絕對不會選擇種田,可見從事農業的無奈與辛酸。值得欣慰的是此次《實施方案》中提到健全農業支援保護制度,內容涉及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這個還寄希望於《實施方案》的真正貫徹執行。客觀上說,在適度的規模經營+合理科學的農業支援補貼下,透過市場激勵和政府引導的模式,對於一個務農的年輕人來說,經濟收入應該和一個普通的務工人員不會有太大差距。但是,這也並不能保證年輕人會願意務農。
那麼,我們就要從精神或文化層面尋找原因。農村年輕人一畢業,就迫不及待地奔向城市,城市似乎成為他們最後的歸宿。城市文化肯定具有契合人的內在需求的一面,但鄉村文化往往就受到了忽略。事實上,城市文化是鄉村文化的衍生品,鄉村文化才是母體。然而在城鎮化、工業化的衝擊下,鄉村文化日漸沒落。在這一過程中,固然有社會發展的規律性的東西在起作用,但也與我們的教育、社會宣傳、輿論導向密不可分。
我們已經已經習慣於宣揚城市的文明、城市文化的先進、城市生活的便利,過分強調城市中心主義,加劇了城市文化的強勢地位,鄉村文化的價值和意義被逐漸淡忘和遺棄。
最終,年輕人失去了對鄉村出身的自信,失去在鄉村生活的信心,因為外界灌輸讓他們深信,只有城市才是美好的,只有城市才有夢想。那麼,現在,找回鄉村文化的自信,重新發展鄉村文化的魅力,重建鄉村文化,可能對吸引年輕人留下會產生一些作用。而且,還不止鄉村裡的年輕人,掃除城鄉流動羈絆,還有可能吸引城裡的年輕人再次上山下鄉,選擇到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中創業創新、施展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