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初見娛樂2020

    王安石與蘇軾兩個人,在政局上面一直都是政敵,王安石堅持自己的變法,而蘇軾是站在反對變法的一方的,所以兩人很明顯是政敵。然而,當烏臺詩案爆發之後,蘇軾的結局是非常慘的,為什麼這時候,作為政敵的王安石卻出面為蘇軾求情?政敵難道不是巴不得對方早一點被踩在腳下嗎,王安石這樣做又是為什麼呢?

    王安石與蘇東坡是一對“政敵”,王安石出於政治需要貶謫過蘇東坡,也出於道義責任援救過蘇東坡。蘇東坡從生命的谷底黃州屹立成偉大文學家後,到南京拜訪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偉人相會,飄逸瀟灑,友誼超邁,人品風流,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光輝的節點。

    宋神宗登基,四十八歲的王安石才等來機會

    透過在基層充分歷練和積累後,王安石三十六歲從地方回到朝廷,擔任掌管全國財政和漕運的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正式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改革綱領——《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也稱“萬言書”。王安石吸取范仲淹以“吏治改革”為切入口的教訓,換成以“經濟改革”為切入口。

    此時北宋立國已近百年,國勢陷入“積貧積弱”困局。宋仁宗在啟用范仲淹推行“慶曆新政”時就已看到改革的迫切性。然而,等到王安石提出政治改革綱領時,與“慶曆新政”失敗已經相去十七年,宋仁宗已是老邁年高,心灰意冷,當年追隨范仲淹的韓琦和富弼,此時雖然都是宰相,但也早已失去了改革的銳氣:他們這一屆中央領導班子,對王安石的政治改革綱領採取了“留中不發”的冷處理。

    王安石只有等待機會。直到二十歲的宋神宗登基,四十八歲的王安石才等來機會。宋神宗還在潁邸的時候,就已經是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的粉絲。宋神宗繼位後馬上就任命王安石為江寧知府,幾個月後,又任命為翰林學士兼侍講,並以“越次入對”的殊禮,邀請王安石到汴京共商國是,最後以“師臣”禮遇入閣拜相,推出了震古鑠今的“王安石變法”。

    蘇東坡是政治上永遠的反對派,“滿肚子不合時宜”

    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中國的發展將提前進入快車道。他那“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才,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和“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的經濟思想,已經接近現代經濟學原理,然而,歷史的悲劇在於,當時幾乎所有上層士大夫都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變法派領袖王安石與反對派領袖司馬光都是意志堅定、毫不妥協的政治家,僅從《答司馬諫議書》我們也可以看到,王安石與司馬光是如何地針鋒相對。

    林語堂先生有句話說得很到位:蘇東坡是政治上永遠的反對派。用蘇東坡的“紅顏知己”王朝雲的話來說,他是“滿肚子不合時宜”。錢穆先生就指出過這一點:蘇東坡的建設性意見幾無可取,但他的批判性語言卻才華橫溢,非常富有感染力。

    宋神宗的改革決心都為蘇軾的筆頭所動搖。然而,此時王安石仍能忍耐蘇軾。支援改革的御史謝景溫曾風聞舉報蘇軾葬父途中販運國家專營商品,按照人治社會的潛規則,王安石想趁此拿下反對派急先鋒也在政治情理中,司馬光也對王安石搞過幾次“政治小動作”,然而在查無實據之後,王安石卻沒有動蘇軾一根汗毛。直到蘇軾做主考官,出題影射王安石利用宋神宗的信任獨斷朝綱,越過了政治爭論,屬於離間君臣的“政治陰招”了,王安石才下決心把這面反變法旗幟罷出朝廷。

    王安石歸隱鐘山,不計前嫌挺身而出救蘇軾

    到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前後八年兩度為相,他以其政治家的智慧和毅力,挺立在朝廷驚濤駭浪的風口浪尖,頑強推行自己富國強兵的宏偉改革,直到耗盡最後一滴心血,才急流勇退,歸隱鐘山。

    就在王安石辭相歸隱的第四年,也就是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軾從徐州移知湖州,這位永遠的政治反對派又在《湖州謝上表》中給自己找來政治麻煩。蘇軾在自己的詩文中對朝廷政治一直不斷評論。他在杭州當通判時,後來被李約瑟譽為中國最偉大科學家的沈括,作為欽差大臣到杭州檢查農田水利建設,就曾在“與軾論舊”中抄走許多蘇軾詩文,回朝後又把他認為有“政治問題”的詩文箋註呈報宋神宗。

    這次在《湖州謝上表》中,蘇軾又習慣性地發了幾句牢騷:“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這裡的“新進”和“生事”兩詞是有明確政治背景的: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曾給王安石寫過三封信,指責王安石變法是“生事”;蘇東坡在《上神宗皇帝書》中又把朝廷提拔的年輕變法官員稱為“新進”。此時蘇軾已繼歐陽修成為文壇領袖,他的《湖州謝上表》按慣例在朝廷邸報上發表後,那些正在朝廷上“生事”的“新進”們頓時成為天下士大夫的笑柄。

    於是,李定、舒亶、何正臣等變法派“新進”官員輪番上表彈劾蘇軾,給他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等政治帽子。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宋神宗不得不派人把蘇軾從湖州抓進御史臺監獄。因漢代御史臺官署內曾遍植柏樹,樹上常有數百隻烏鴉築巢,所以後人便把御史臺稱為“烏臺”,蘇軾此案也因之被稱為“烏臺詩案”。李定等“新進”還鼓動和挾持時任宰相王珪,全力以赴地想置蘇軾於死地。

    在整個“烏臺詩案”過程中,蘇軾所屬反對派政治大佬司馬光等人都鴉雀無聲。據史料記載,只有三人挺身而出救蘇軾,一位是其弟蘇轍,願把自己的官職捐出來為兄贖罪,另外兩位卻都是蘇軾的政敵:一位是他一生的“冤家朋友”章惇,另一位便是王安石。王安石非常反感這種“因言獲罪”的政治鬥爭手法。蘇軾雖然恃才自傲,但操守嚴明,光明磊落,是個君子。“豈有盛世殺才士乎?”據史料和宋人筆記記載,“烏臺詩案,上以公疏入方決”。於是,宋神宗按照政治形勢和慣例,把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相逢一笑泯恩仇

    “黃州四年”後,蘇東坡來到江寧。王安石穿著一身與鐘山農民沒有多大區別的衣服,騎著一頭毛驢到江邊迎接蘇東坡。來不及冠帶的蘇東坡慌忙出船長揖而禮:“軾敢以野服拜見大丞相!”王安石則拱手而笑:“禮豈是為我輩設?!”

    這一對原來的“政敵”旋即超越政治藩籬,還原成瀟灑飄逸、風流千古的“唐宋八大家”——我們民族的精神姿態與風流人品,就這樣體現在兩位優秀才子身上。

    王安石和蘇東坡在鐘山遊山玩水、談詩論佛將近一個月。

    他們都出入自如,進退美麗,其精神姿態與風流人品,體現了那個時代所能達到的輝煌高度——兩位偉人在鐘山相處的日子,應該說代表了西哲海德格爾所向往的那種“詩意的棲居”。

  • 2 # 韓信197999

    因為他們都是光明磊落的人!雖然政見不同,但是並不影響他們都有一樣的理想(只不過途徑不同)。

    不像某些人,小人做派。只要是王安石做的,就要反對。哪怕是王安石當政期間打下來的領土,也要送出去……

  • 3 # 愛之育之

    王安石與蘇軾

    儘管互為政敵

    但惺惺相惜

    皆欣賞對方的才華

    他們之間沒有私仇

    烏臺詩案時

    蘇軾牽涉其中

    王安石念其才

    為其遮風擋雨

    故,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五愛教育##凌遠長著#

  • 4 # 南蒂1

    因為現在的小人之交理解不了那時候的君子之交。王安石和司馬光政見不同,但是私下裡卻是好朋友,兩人在朝堂上從來都是就事論事,不相互攻擊

  • 5 # 鳥倦知還

    烏臺詩案,蘇軾是被冤枉的,有李定沈括等人羅織罪名而成。王荊公與東坡雖說是政見不同,但都是文人君子,不至於在這事上看到蘇軾蒙冤,況且這等羅織罪名的行為如果不遏止,影響很壞。

    另外王荊公胸懷寬廣,東坡他老爹曾寫過〈辨姦論〉,影射攻擊過他,好像也沒因此為難蘇氏父子。

  • 6 # 立志成蟲

    王安石跟蘇軾算不上是政敵,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調離京城去當地方官,蘇軾光明正大的反對變法,去當地方官以後王安石也沒有仗著自己大權在握再打擊陷害蘇軾,事情到此為止。王安石因變法失敗下臺失去權力以後蘇軾反而是越過越糟糕,直到被捲進“烏臺詩案”。當時的北宋文人君子的風骨氛圍很濃厚,君子之爭對事不對人,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卻不攻擊構陷王安石本人,王安石下臺後蘇軾還去拜訪過他,談話的氣氛很融洽。“烏臺詩案”本來是冤案,王安石為蘇軾求情是出於本心,文人君子的本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真正意義全面屏前置攝像頭,感應,聽筒之類的有什麼更好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