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的,魚稻共生這種的生產經營模式在中國已有上千的時間了,簡單來說就是在水稻田中養殖食用魚,透過稻田中養魚, 魚在稻田中能除草吃蟲、增肥、松上,對水稻生長十分有利,而稻田為魚提供了生活環境和部分餌料,使兩者互利的同時也讓生產者獲得最大經濟效益。那麼對於生產者來說又要如何來操作呢?踏火來說下魚稻共生的一些基本要點:
一、前期準備工作:在生產前就需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若要經營魚稻共生模式,在稻田的選擇上必須水源方便且無汙染、排放水方便、交通便利於這樣才利於後面的管理。
2、排水口和進水口一定要做好防逃、和防敵害生物進入田裡的準備工作,要加高加固田埂,提高稻田水位,防止漫水跑魚。田埂的高度和寬度應根據需要而定,一般埂高1250px,寬875px。田埂至少要高出水面750px,且斜面要陡,堤埂要夯打結實。
3、在插秧前要預留開挖魚溝和魚窩的地方,通常這個面積佔總面積的5%~10%,精養的話多些,如是粗養佔5%就可以了。如是放養大規格魚種的話魚溝至少要開挖50CM深左右,魚窩在80~100CM深。
二、放養魚種類的選擇與搭配:這個主要看您的養殖目的,是培育魚種還是養殖成品魚;同時看田的肥度來定。
1、稻田培育魚苗:如是用稻田來培育鯉魚、鯽魚水花魚苗,每畝可放魚卵30000,但當魚長到夏花時要及時分開放養。
2、如是放養夏花苗養殖成魚種的模式,建議每畝放1000~2000尾,通常有這兩種放養搭配比例可供參考下:草食性魚類佔70%,鰱、鱅各10%,鯉、鯽各5%;草食性魚30%,鯽、鯉70%,這主要是根據自身養殖條件和所處環境來決定品種和數量。
3、魚種養成成品魚:這種養殖模式最好選擇深水田或冬閒田來養。放養數量和品種搭配可根據實際情況來定,通常50克左右的魚種每畝放150~250尾左右,最多不要超過300尾。
三、日常管理
1. 要經常檢查田埂,如發現有漏洞要入時修補,觀察田中是否有敵害生物及魚況是否正常等。
2、要根據魚和水稻的生長情況適時調節水深,從插秧到分櫱要淺水以促水稻分櫱之後慢慢加深水位,直至水稻孕穗期,稻田養魚種或當年魚水深要保持10CM左右,當水稻拔節後可加深至13~17CM。
3、曬田前要疏通魚溝,整理魚窩,使其有適當的水位以利於魚的生長。
4、應根據魚類生長和田間餌料情況,適時適量投餌和施肥。
四、妥善解決稻與魚的矛盾
雖說是魚稻共生,但有時兩者也會存在一些矛盾,這就需我們來合理處理了,其主要
矛盾有:
1、淺灌曬田與養魚的矛盾
稻和魚的生長對水的要求是不盡相同的,稻田淺灌和中間斷水促根是水稻高產栽培的一項重要措施,但對魚不利。不過整個水稻生產過程中,僅是前期要求淺水,而中、後期適當加深水,而前期魚較小,後期魚較大,因而對魚影響不大;但水稻後期的曬田是促進水稻根系發育,植株壯健,創高產的一項措施,這對魚的影響很大。其對策就是要挖好魚溝和魚窩,使在曬田時,魚可在魚溝,魚窩處棲息。由於水稻根系基本上分佈在20釐米之內的土層,因此要求魚溝深不少於50釐米,魚窩深不少於100釐米,這樣曬田時,魚溝內至少還有30釐米水,魚窩還有80釐米水,這樣既可達到曬田促下控上的目的,又不影響魚類正常生長。注意的是曬田前要清溝理窩,把魚溝和魚窩內的淤泥清理到田面,並調換新水,使水質清新溝、窩水系暢通,增加溶氧量,以利魚類生長。
2、農田施肥與養魚關係
農田施肥不僅是促進稻穀增產的重要措施也有利於養魚增產。但肥料的種類、數量和施肥的時間、方法對稻和魚生長髮育都有很大影響。肥料的種類數量、搭配比例適當,施用及時,魚、稻產量就高,反則反之。基肥大多是農家肥,也是養魚的肥料,只要發酵好對魚沒有影響。追肥的使用要少量多次,嚴格控制用量。一般每畝使用尿素8~10幹克,硫酸銨10~15千克,硝酸銨5千克,硝酸鉀2.5~7.5千克,過磷酸鈣5~10幹克,不宜使用氨水、氯化銨、碳酸氫銨。如是農家肥也一定要經發酵後再使用。施追肥時,水深以5~7釐米為宜,最好均勻撒入田內,這樣既保肥又不傷魚。
3、水稻用藥殺蟲與魚的關係
水稻在生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病蟲害,這時就得用藥,再用藥時最好選用一些低毒低殘留的廣譜性藥物。除使用農藥治蟲外,許多蟲害可透過養魚殺滅不少。如草魚、鯉魚能吃掉經過水才能危害稻苗的二化螟、稻螟蛉.象鼻蟲,金花蟲等.也能吃落於水中的昆蟲,如稻飛蝨、葉蟬(浮塵子)、粘蟲的老熟幼蟲、稻縱卷葉螟幼蟲等。也可在它們大量發生時,用竹竿繩索等工具將稻株上的上述害蟲打入水中,供魚攝食,或者將田裡水位短期升高縮短害蟲與水面距離,使魚能躍起捕食。總之在不影響水稻生長的情況儘量少用藥,以減少對魚的傷害,合理解決好兩者的矛盾才能真正達到魚稻共生的雙贏效果。
可以的,魚稻共生這種的生產經營模式在中國已有上千的時間了,簡單來說就是在水稻田中養殖食用魚,透過稻田中養魚, 魚在稻田中能除草吃蟲、增肥、松上,對水稻生長十分有利,而稻田為魚提供了生活環境和部分餌料,使兩者互利的同時也讓生產者獲得最大經濟效益。那麼對於生產者來說又要如何來操作呢?踏火來說下魚稻共生的一些基本要點:
一、前期準備工作:在生產前就需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若要經營魚稻共生模式,在稻田的選擇上必須水源方便且無汙染、排放水方便、交通便利於這樣才利於後面的管理。
2、排水口和進水口一定要做好防逃、和防敵害生物進入田裡的準備工作,要加高加固田埂,提高稻田水位,防止漫水跑魚。田埂的高度和寬度應根據需要而定,一般埂高1250px,寬875px。田埂至少要高出水面750px,且斜面要陡,堤埂要夯打結實。
3、在插秧前要預留開挖魚溝和魚窩的地方,通常這個面積佔總面積的5%~10%,精養的話多些,如是粗養佔5%就可以了。如是放養大規格魚種的話魚溝至少要開挖50CM深左右,魚窩在80~100CM深。
二、放養魚種類的選擇與搭配:這個主要看您的養殖目的,是培育魚種還是養殖成品魚;同時看田的肥度來定。
1、稻田培育魚苗:如是用稻田來培育鯉魚、鯽魚水花魚苗,每畝可放魚卵30000,但當魚長到夏花時要及時分開放養。
2、如是放養夏花苗養殖成魚種的模式,建議每畝放1000~2000尾,通常有這兩種放養搭配比例可供參考下:草食性魚類佔70%,鰱、鱅各10%,鯉、鯽各5%;草食性魚30%,鯽、鯉70%,這主要是根據自身養殖條件和所處環境來決定品種和數量。
3、魚種養成成品魚:這種養殖模式最好選擇深水田或冬閒田來養。放養數量和品種搭配可根據實際情況來定,通常50克左右的魚種每畝放150~250尾左右,最多不要超過300尾。
三、日常管理
1. 要經常檢查田埂,如發現有漏洞要入時修補,觀察田中是否有敵害生物及魚況是否正常等。
2、要根據魚和水稻的生長情況適時調節水深,從插秧到分櫱要淺水以促水稻分櫱之後慢慢加深水位,直至水稻孕穗期,稻田養魚種或當年魚水深要保持10CM左右,當水稻拔節後可加深至13~17CM。
3、曬田前要疏通魚溝,整理魚窩,使其有適當的水位以利於魚的生長。
4、應根據魚類生長和田間餌料情況,適時適量投餌和施肥。
四、妥善解決稻與魚的矛盾
雖說是魚稻共生,但有時兩者也會存在一些矛盾,這就需我們來合理處理了,其主要
矛盾有:
1、淺灌曬田與養魚的矛盾
稻和魚的生長對水的要求是不盡相同的,稻田淺灌和中間斷水促根是水稻高產栽培的一項重要措施,但對魚不利。不過整個水稻生產過程中,僅是前期要求淺水,而中、後期適當加深水,而前期魚較小,後期魚較大,因而對魚影響不大;但水稻後期的曬田是促進水稻根系發育,植株壯健,創高產的一項措施,這對魚的影響很大。其對策就是要挖好魚溝和魚窩,使在曬田時,魚可在魚溝,魚窩處棲息。由於水稻根系基本上分佈在20釐米之內的土層,因此要求魚溝深不少於50釐米,魚窩深不少於100釐米,這樣曬田時,魚溝內至少還有30釐米水,魚窩還有80釐米水,這樣既可達到曬田促下控上的目的,又不影響魚類正常生長。注意的是曬田前要清溝理窩,把魚溝和魚窩內的淤泥清理到田面,並調換新水,使水質清新溝、窩水系暢通,增加溶氧量,以利魚類生長。
2、農田施肥與養魚關係
農田施肥不僅是促進稻穀增產的重要措施也有利於養魚增產。但肥料的種類、數量和施肥的時間、方法對稻和魚生長髮育都有很大影響。肥料的種類數量、搭配比例適當,施用及時,魚、稻產量就高,反則反之。基肥大多是農家肥,也是養魚的肥料,只要發酵好對魚沒有影響。追肥的使用要少量多次,嚴格控制用量。一般每畝使用尿素8~10幹克,硫酸銨10~15千克,硝酸銨5千克,硝酸鉀2.5~7.5千克,過磷酸鈣5~10幹克,不宜使用氨水、氯化銨、碳酸氫銨。如是農家肥也一定要經發酵後再使用。施追肥時,水深以5~7釐米為宜,最好均勻撒入田內,這樣既保肥又不傷魚。
3、水稻用藥殺蟲與魚的關係
水稻在生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病蟲害,這時就得用藥,再用藥時最好選用一些低毒低殘留的廣譜性藥物。除使用農藥治蟲外,許多蟲害可透過養魚殺滅不少。如草魚、鯉魚能吃掉經過水才能危害稻苗的二化螟、稻螟蛉.象鼻蟲,金花蟲等.也能吃落於水中的昆蟲,如稻飛蝨、葉蟬(浮塵子)、粘蟲的老熟幼蟲、稻縱卷葉螟幼蟲等。也可在它們大量發生時,用竹竿繩索等工具將稻株上的上述害蟲打入水中,供魚攝食,或者將田裡水位短期升高縮短害蟲與水面距離,使魚能躍起捕食。總之在不影響水稻生長的情況儘量少用藥,以減少對魚的傷害,合理解決好兩者的矛盾才能真正達到魚稻共生的雙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