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頭魚樂

    古代的分餐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物質條件匱乏,二是長幼尊卑秩序。

    那合餐制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

    尚秉合的考證是,“華人坐椅子圍著桌邊進餐的情形出現時間不早於北宋。”還記得高中歷史是怎麼講的麼?宋朝的商業經濟高度繁榮,湧現了許多商業化市鎮。合餐製出現於北宋最關鍵的原因是飲食文化的商業化。食材多元了、烹飪樣式的也增多了,極大地豐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樓、勾欄瓦舍等公共飲食空間的出現,是中國民眾飲食文化的一次重要改革。

    我一直覺得,宋朝這個朝代是市井味兒的,因為從北宋起,飲食開始接地氣了。美食從豪門貴族走向街頭百姓,從琳琅滿目的饗宴到貼近民眾的茶樓酒肆,飲食逐漸成為具有人間煙火味道的市民活動。

    從中國傳統的家族觀念來看,以“戶”為家庭單位的開伙方式也決定了共食的進餐方式,即使是一家兄弟另起爐灶,也不過是從大“戶”分為小“戶”,仍然是共食進餐。

    不管是何種飲食情景,只要客人登門,好客的華人必然以豐盛的菜餚款待,自宋以來形成的婚喪嫁娶“辦桌文化”“酒席文化”使得飲食成為一種社交手段,再沒有什麼比一起合桌吃飯聊天更利於促進感情和活躍氛圍的場合了。同飲同食是一種情感連帶的象徵,吃飯從果腹演變成了一種人情交際。進入明清後,這種人情連帶的合餐制延續下來並完全成熟了。

    其實,中國的合餐制在後來經歷西餐衝擊,包括健康理念的影響,還出現了很多小插曲,比如民國時期“轉動餐檯”發明,“公筷”的呼籲(太長就不贅述了)。但總的來說,現代的中國飲食文化發展至今形成一種以“合餐制”為主流,相容“分食制”的包容文化。千百年來這個民族對食物和共食者的熱愛與尊重全都寫在了合餐制裡,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點——合餐制帶有一種“平等”“分享”的傳統人情特色。

    畢竟,一個人吃冒菜就算再衛生美味,我們也還是很喜歡一群人一起涮的火鍋嘛。

  • 2 # 白首太玄精

    中國從商朝時候開始就是分餐制,商以前現在還不知道。從商朝的分餐制一直到唐朝,一直使用的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制。

    由於唐朝時期華夏民族和其他胡族的文化交流,和餐制開始進入中國。但那時候和餐制僅僅限於家庭不算富裕的人家,而貴族都是用分餐制。當然在商到唐這期間窮困人家肯定也是和餐制,要不然那麼一點點飯菜根本不好分。 也就是說唐朝開始中國逐漸有了和餐制的萌芽,但在那時候分餐制依舊是主流,只要家庭條件稍微好一點的,都用分餐制。

    和餐制的真正發展是宋朝,由於椅子普及,大家一起圍著桌子吃飯的條件有了,所以圍著桌子吃飯的增多了,但這時候依舊使用的分餐制,也就是說大家用一個桌子,但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碗筷和獨立的一個或者幾個菜,大家都是分開的。而不是周秦漢時期的一人一案的分餐制。 元朝由於是蒙古族統治,蒙古族是遊牧民族,而凳子就是從遊牧民族引進的,雖說引進了,但唐宋時期的中國依舊保留著分餐的傳統。當蒙古做了皇族時,和餐制開始慢慢發展。但並沒有普及,因為蒙古雖然實行民族壓迫,但並沒有強制改變漢族的傳統習慣,所以分餐制在元朝依舊是漢族的主流。 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恢復了中華正統地位,但因為元朝將近百年的統治,和餐制已經處於一個盛行的階段了,當然這個盛行是針對以前的不盛行而言,也就是說那時候的華人受蒙古族多年的影響,對和餐制已經沒有了牴觸感。只是明朝時期為恢復中華正統,和餐制依舊沒有流行開來。 直到清朝,乾隆皇帝幾次下江南,沿途宴飲無數。據史料記載,當時除皇帝由於其特殊的地位,而一人一桌獨餐以外,其他隨從人員都是圍桌合食。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滿漢全席,而到此時,由於華人收入普遍低位(別信那什麼康乾盛世,那是瞎吹的,那時候的華人收入沒有明朝末年的零頭多,再加上滿族在那時候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漢人基本上人人餓得皮包骨),外百多年的奴化教育,以前的思想全都沒有了,所以和餐制從清朝開始徹底流行開來,直到完全消滅了中國傳統的分餐制。 也就是說,和餐制在中國成為主流的情況不足四百年,但這四百年已經完完全全磨滅掉了華人對於傳統的記憶。所以很多人認為什麼中國文化啊,千年傳統啊,那都是不可能的。

    日韓由於是受唐宋文化影響較深,普遍釆用分餐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氣功真有得氣的感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