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戱子畵秋
-
2 # 三白西瓜
二十四孝圖應該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孝子記錄,雖然不是說是全部,但是應該也是知名度比較高的。
一、孝感動天 二、親嘗湯藥 三、齧指痛心 四、百里負米 五、蘆衣順母 六、鹿乳奉親 七、戲綵娛親 八、賣身葬父 九、刻木事親 十、行佣供母 十一、懷橘遺親 十二、埋兒奉母 十三、扇枕溫衾 十四、拾葚異器 十五、湧泉躍鯉 十六、聞雷泣墓 十七、乳姑不怠 十八、臥冰求鯉 十九、恣蚊飽血 二十、扼虎救父 二十一、哭竹生筍 二十二、嘗糞憂心 二十三、棄官尋母 二十四、滌親溺器
以下附圖,多圖預警。
二十四孝圖這是古代人宣傳孝道的文化,但是放到現在有很多已經不適合。並且它有很多封建色彩和神話傳說。
比如埋兒奉母,這個就對於現代來說就太過於封建了,奉母沒錯,但何必埋兒?這種做法太錯了,如果在現在法治社會,這是要坐監獄判刑的。
還有一個湧泉躍鯉,一直都是一個很正義的方面,對,我以前也感覺它很幸福。但是換一個角度,媳婦的一點錯,丈夫不由分說就想休妻?然後妻子還在鄰居家為他做女工,最後和解以後才被請進家。一個男人,沒有思考能力嗎?沒有想法嗎?哪裡能如此隨便,這種男人對得起自己的女人嗎?
乳姑不怠,看看就好了,現在社會接受不了的,用自己的奶水喂長輩?這是邏輯我不懂。
恣蚊飽血,生在現代多幸福,因為現代有蚊香。
嘗糞憂心,這個不好評價。但是現代技術可以化驗糞便,不一定非要用嘴來化驗。
畢竟是封建社會的二十四孝圖,當然和現代很多出入了,大家感覺有用的就吸取,感覺沒用的就看看算了,當然有害的一定要禁止!
回覆列表
中華自古以來的傳統以孝為先,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
我今天首要例舉的是,曾子的“齧指痛心”故事。
曾子少時家裡很貧寒,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因為家窮,所以他很小就下田種地、進山砍柴,幹著一些很辛苦的農活去了。他想以此來減輕父母親的勞苦,可見他是一個多麼有孝心的好孩子。有一天,他又進山砍柴去了,這時候他家裡正好來了位客人,可家裡只有老母親一個人。一個婦道人家面對客人一時真的是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慌亂中曾子的母親不經意地緊緊咬著自己的手指。她在慌亂中咬著自己的手指想呀想呀——這該怎麼辦才好呀?她想,如果曾子能快點回來招待客人就好了。母親這下子可是心慌的,所以在心急如焚之下不經意中咬傷了自己的手指。可就在這一咬的當下子,正在山裡砍柴的曾子忽然覺得一陣心疼,並且心緒也煩亂起來。他立刻想到的是,是不是呆在家裡的老母親有什麼事情了。於是他將砍好的柴速速地捆起來,然後用力地往肩上一扔,背起柴他就匆匆忙忙地往家裡趕。
回到村子裡,一拐進直達他家大門的那條巷子,曾子就遠遠地看見母親正站在自家大門前很焦急地伸頭探腦往巷子口這邊張望。見此情景,曾子就加快速度飛快地奔到母親面前,把柴從肩上往路邊上一扔就跪下來問母親發生了什麼事了。這時母親才跟他說,家裡來了位客人,她一個婦道人家不懂怎麼接待正不知所措哩,剛才因為盼望你回來接待客人,心裡焦急,所以無意中咬傷了自己的手指。曾子一聽,邊撫摸著母親腫紅的手指,邊攙扶著母親跨進大門裡來。安頓好母親後,他禮貌地接見客人。古人說母子連心,這意思是說,當子或母看到母或子受到傷害時會感到心疼的。但是這種情況一般是在看到親人受傷害的情況下,而離得遠遠的在見不到的情況下仍能感覺得到母親的傷痛,歷史上可能就只有像曾子這樣有孝心的孩子了。正因如此,所以曾子的“齧指痛心”故事才會被先賢們選出來排在帝王之孝之後的第三位。
曾子的孝心還表現在他對逝去的親人的思念感情上。有一個故事說的是曾子的母親去世之後,有一次,曾子出席一個宴請,席上有他未曾吃過的生魚。吃生魚,這對他很有新鮮感,他不懂這生魚是什麼滋味的,於是就嘗一下吧。他試著押了一片生魚放進嘴裡嚼了起來。在嚼著時感覺那味道很鮮美,不過很快就把嚼爛的生魚吐了出來。主人當時以為他不喜歡吃生魚,就關心地問了他一下。他眼含熱淚抬頭看著天空並無限惆悵地說:“剛才我在嚼著生魚時,發現這生魚味道真鮮美,突然間我想起了母親在世時,她沒有吃過生魚,故而沒有享受過味道如此鮮美的生魚,而我現在卻吃到如此鮮美的生魚,想到這一點,我就難以嚥下這鮮美的生魚,所以才把它吐了出來的。”席上的主客們對曾子這種由美食而想到母親而食旨不甘因而廢食的孝心都讚歎不已。自那次吃到鮮美的生魚之後,因為想到母親活著時沒能吃到如此鮮美的食物,所以曾子就再也不吃生魚了。
曾子的孝心還表現在另一個故事裡。據《韓詩外傳》裡說,曾子當年為了孝養雙親,曾經在莒地當過一個“得粟三秉”的小官。雖然只是一個奉祿少得可憐的小官,可是因為能夠孝養雙親,所以他當時的心情還是很高興的。後來他當上了食祿三千鐘的大官。雖然此時官大了奉祿多了,可是他卻高興不起來,時常感到心悲。心悲的原因就是雖然現在有這麼多的奉祿了,然而雙親已沒,再也不能孝養雙親了。據《莊子·雜篇》裡是這樣說的“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鍾而不洎,吾心悲。’”這種孝心,就是所謂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那種無限遺憾、綿綿之痛的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