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君識天下
-
2 # 寫不寫作業
這個問題,關鍵還是要看各家體育媒體的側重點,但很多問題都是大同小異的,這裡我給出我所想的幾種方式。
1.積極倡導體育鍛煉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是宅在家,體育鍛煉的時間大大減少。而且,很多人的飲食和作息習慣開始變差。因此,體育傳媒在疫情之後可以透過倡導的方式,督促受眾積極進行體育鍛煉,且對不同人群給出不同的鍛鍊方式,給予專業的指導。
2.科普提升免疫力的鍛鍊方式此次疫情中,抵抗病毒的一大功臣就是自身的免疫力,因此,體育傳媒也要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要在提升免疫力的方面下功夫,就要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給出受眾完整的方案,切實利於受眾免疫力的提高。
4.對知名體育人士進行專訪可以採訪一些知名體育人士,詢問疫情過後體育賽事的安排情況,或者是疫情期間運動員的訓練情況,這些對公眾都是未知的,有一定的傳播價值。
-
3 # 十字路口12123
1、疫情的影響,為避免人群集中,很多體育賽事延期或者推遲。體育傳媒也面臨著運營危機。
2、傳統體育傳媒,多為媒體宣傳,線下組織體育愛好者參加各種型別的活動,屬於線下聚集型活動,疫情的影響使這種線下行暫時被迫終止。
3、體育傳媒也需要因現狀改變策略,透過更多的線上形式打破目前的僵局,不聚集不代表不運動,體育傳媒應考慮更多的運動形式,線上參與形式,行程人不聚集,心聚集,一種新型的體育形式,讓更多的理解並接受。
-
4 # 想做一個演說家
疫情過後的體育傳媒是什麼狀態?
最近呢因為這個疫情的影響像比較大型的體育賽事都延期比賽,比如說這個全球最大的體育賽事奧林匹克運動會也延期到了明年,對愛好體育運動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損失,當然疫情當前,人們也會在閒暇的時間去關注一些自己喜歡的運動員的動態,這時候體育傳媒就成為了一個選擇,大眾可以透過這些體育博主來獲取到偶像的一個最近的動態,或者是以前比賽的一些精彩鏡頭,反正是自己喜歡的看的都會看的津津有味的。
我們可以回想以前疫情沒有發生的時候。各大體育賽事還是可以正常的比賽的,人們願意去關注這些體育賽事。當疫情發生過後,人們的注意力是被轉移的,在危機時刻,還是自己的小命更重要,這些呢對體育賽事帶來一定的影響。沒有新的體育賽事而體育傳媒類的呢,他的素材就會相應少一些。這些原因就會導致一些愛好體育的人們。對體育傳媒的關注就會相應的下降許多。
我們透過這一段文字敘述呢,我們應該也可以瞭解到喜歡體育賽事的是固定的一些人群,並不是每個人都去關注的。當然喜歡體育的也不會幾個月之內就拋棄了。有些人在疫情期間長胖了,想透過運動的方式進行減肥,也有可能呢關注的人會稍微的上升一點。但絕對不會井噴式的上升的。等疫情過去還是回覆到以前的情況還是可以的,達到一個非常高潮的話是一個很難說的情況,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的。所以體育傳媒疫情之前是什麼樣,疫情之後還是什麼樣的,不會有太多的改變。
-
5 # 羅彬探長
你好!對於疫情過後關於體育傳媒的狀態,首先答主覺得在疫情期間,幾乎全球的公開性體育專案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很是讓人感到可惜,不過想到生命健康是世界共同的頭等大事,就感覺心情舒暢多了。但是疫情期間,各類公開性的體育專案傳媒都像一下子全被打進了冷庫,劃一的按下了暫停鍵,直接或者間接受到的經營性衝擊是相當巨大的,像是原本在日本東京要舉辦的世界奧運會也迫於疫情的影響,無耐的需要進行延期,相信各大購有轉播權的媒體,原來的經營計劃肯定也被打得七零八亂,不過據答主瞭解到,很多的體育媒體在疫情期間,各自都對原本的經營計劃在努力地進行調整和重新作出適應性的安排,那麼在疫情退卻後相信他們會很快地重新接入到原來的軌道上來,有條不紊的再次給愛好體育的觀眾們帶來更精彩的賽事資訊和實況,至於會不會“一年不開張開張吃一年”,其實基本上是不會的,因為轉播量和廣告等的經營都是有既定合同安排的,實際不會相差不會很大,當然不能涵蓋所有體育傳媒,畢竟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會有!
-
6 # info山看
個人認為疫情過後體育產業將恢復原有的活力,甚至能帶動一波媒體行業的發展機會。
目前自然是很多人對疫情後體育傳媒唱衰。
從產業投資資料看,2010年至今中國體育產業的總產值呈持續增長的趨勢,但總體趨於穩定,在2016年達到94.9億後,逐步進入冷靜期,此後再無明顯增長。
目前從疫情的防控態勢看,今年內很有可能無法走出線下的低迷狀況,體育場館服務、體育商品零售、體育旅遊體育等消費領域呈現消費降級幾乎已成定局。
往大了看,體育賽事停辦了。日本東京就算一直憋著,也終於熬不住宣佈2020年奧運會延期。
在疫情爆發初期,國內一些重大賽事就紛紛延期。
同時,線下健身房等場所紛紛關門,至今距離營業尚沒有明確計劃。
但往小了看,經過疫情的洗禮,反而對個人是一場“體育鍛煉”的啟蒙——大家對強身健體有了新的認識,所以很有必要開展這樣的運動。
首先大家出不了門,線上活動增加了,是為以後體育傳媒線上平臺的發展在暗暗蓄勢。疫情也養活了大大小小一波健身主播,甚至有全民健身潮出現的趨勢,就算宅在家中也沒有打擊大家對運動的熱情。健康健美類APP也獲得發展機遇,以Keep和每日瑜伽為代表的線上健身APP實現使用者的大規模增長,家庭健身產業鏈迎來爆發可能。
2月3日,PP體育釋出最新資料顯示,在免費直播和疫情的雙重影響下,同比去年PP體育春節期間的場均觀賽人數上漲了151.4%。此外,電競行業也在這次疫情中收穫頗豐,《王者榮耀》除夕當天的收入達到了歷史最高峰,有20億元之多。
疫情期間雖然線下活動停滯,但對於體育產業來說不失為自我沉澱的機會。企業可以趁此機會開發線上課程,調研賽事播放系統,進行內部訓練等,為疫情後的賽事爆發式舉辦做準備。
因此個人預測,最早到2020年下半年,最晚到明年開春,體育賽事會有一定的爆發期,伴隨全民健身意識會提高,以及2021年奧運會終將延期開幕,體育到時候將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
因此,在這個線下體育的寒冬中,體育傳媒應當用好這個蓄力的機會。撐過寒冬,也許就會迎來一波體育領域的“大爆發”行情。
-
7 # jinriqiuxiao
在這場來勢洶洶的肺炎疫情下,無論是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還是體育產業的發展,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不過,需要清楚地認識到,疫情對中國體育產業的影響是階段性和短暫性的,疫情過後,受波及較大的體育產業細分領域也必將迅速恢復。
就當前體育產業受影響的幾個細分產業來看,肺炎疫情後全民健身、競賽表演、體育營銷、體育旅遊、體育製造、線上場館六個方面將得到快速發展,同時,也要注意幾個細分產業快速發展背後可能面臨的問題。
全民健身熱潮將爆發
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並取得發展,足以說明其重要性。自國務院43號檔案提出,積極實施全民健身行動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疫情後,全面健身熱潮的爆發動因是多方面的。疫情下,耄耋之年的鐘南山院士參加體育鍛煉的照片,提倡參與體育鍛煉的號召,激發起公眾對參與體育鍛煉、強身健體的訴求和慾望。同時,疫情的爆發也向公眾證明,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和免疫力的重要性。
從常規需求來看,春節過後,透過體育鍛煉達到減脂、塑型,已成為絕大多數健身參與者的直接目的。加之疫情下,居家健身的不便,將導致疫情後公眾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熱情持續高漲起來。當然,公眾也將對透過全民健身增強身體素質的目的更加明確。
公眾對全民健身的熱情高漲自然是好事,但更需要注意的是,全民健身人群的增長對於健身場地、基層社會指導員如何科學引導公眾參與健身活動均提出了一定要求。
賽事恢復舉辦或出現扎堆現象
肺炎疫情下,各協會相繼釋出各類賽事延期的公告,從職業聯賽到群體性賽事都受到了波及,部分賽事的賽制、賽程、賽事規模或將受到調整。透過對部分賽事統計發現,於二月份舉辦的各類賽事幾乎全部推遲。有訊息稱,CBA聯賽不會早於4月1日重啟。
各類體育賽事何時恢復舉辦尚不得而知,但延期對職業聯賽和特定環境要求比較高的賽事影響頗大,涉及方面也頗多。
可以確定的是,疫情後,賽事舉辦將迎來爆發,甚至出現一日多賽、一城多賽、一賽多城的扎堆局面。賽事集中性的上演,為賽事舉辦地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必多說,當然也給各方帶來諸多方面的壓力。
以馬拉松賽事為例,賽事運營方首先要用有限的時間完成賽事場地、商務、媒體宣傳等所有工作,也存在多線開工的可能,賽事運營的難度可想而知;其次,賽事扎堆現象不可避免,但馬拉松參賽人群尤其是專業跑者的賽事選擇,必然導致不少賽事缺“大牌”;第三,賽事安全因素,公共媒體報道等多方面也將受到影響和制約。
體育營銷隨賽事舉辦而升溫
賽事恢復舉辦,也必然進一步帶動品牌與體育賽事之間的合作。於賽事來說,找到合適的贊助品牌,確保賽事不至於“裸奔”是首要訴求。對於品牌方來說,賽事集中性舉辦,是否有足夠的營銷週期,選擇什麼樣的賽事,是應當首要考慮的。
2020年是奧運年,也是社會普遍認為的體育大年。無論基於什麼樣的考慮,隨著疫情結束後,賽事與品牌之間的聯動將更加密切,圍繞奧運會、各類國際賽事和國內群體性賽事的贊助與營銷活動將會明顯增加。
受疫情和經濟形勢的影響,企業在經營壓力下,留給品牌宣傳的預算,或將受到一定影響,甚至可能出現大幅度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品宣部門必然會尋求傳播效益最大化。當品牌優先考慮IP賽事或影響力賽事時,賽事運營方在品牌方投入資源有限的大前提下,可能要出奇招制勝了。
體育旅遊隨疫情好轉而“解禁”
作為受影響較大的體育旅遊來說,疫情結束後,體育旅遊將逐步復甦並有可能迎來大爆發。
2020年春節到來前,各地積極出臺扶持政策,文化和旅遊部、國家體育總局釋出了河北崇禮冰雪體育旅遊線路、淶源戶外運動休閒線路等22條“2020年春節黃金週體育旅遊精品線路”。美團大資料顯示,往年春節期間來自一二線城市的異地使用者消費明顯增多。
此次疫情,令不少有出遊計劃的團體、家庭和個人不得不取消行程。加之疫情的爆發,“居家”成為大部分群體的常態化生活,參加戶外活動、體育旅遊成為當下大部分群體的渴求,這也將進一步刺激疫情後,體育旅遊產業的快速恢復與爆發。
疫情會持續多長時間,何時才能適合大規模的人員流動也是未知,對於季節性要求比較高的雪上運動或將錯過雪場運營黃金期。這對於整個滑雪產業來說是不小的衝擊,對於雪場運營商也面臨不小的經營壓力。疫情結束後,具有四季運營經驗和優勢的雪場可重點加強此方面,減輕經營壓力。
線下場景迎來高峰,線上成為主戰場有待證明
疫情後,以健身房、體育培訓場館、體育場地等為代表的線下場景將得到逐步恢復。受疫情和居家多方面因素影響,線下場景的復甦,需要一個過程,經過一定時間後會迎來高峰。
疫情下,線下場景成為受波及的領域,線上場景迅速火爆起來。線上體育教育課程、線上健身課程,各類健身APP、社群,體育賽事直播平臺日活量都有顯著提升。不少企業和投資人表示,線上將成為主戰場,企業佈局轉線上的時機已經到來。
就當前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規模和情況來看,體育產業發展還處於基礎階段,無論是消費規模、消費理念和消費結構,都未達到體育產業爆發的階段,這一階段,線下依舊是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沒有線下的體育產業根本不存在,當然,沒有線上的體育產業也不成熟。
線上與線下的融合,才能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疫情下,線上模式成為居家的首選;疫情結束後,線上能否成為主戰場有待進一步證明。對於企業和創業者來說,佈局線上模式是必要的,線上模式能否走得通,何時走出來,需要足夠的時間。
運動裝備製造、銷售復甦與產品聚焦
疫情下,“居家”令不少運動品牌線下門店暫停營業,運動裝備的生產與銷售均受到影響。疫情後,隨著全民健身和體育賽事的恢復,運動裝備企業也將迎來機會。
運動裝備企業的機會,主要在生產製造和產品銷售兩個層面。疫情後,當社會群體不再“居家”,全民健身專案熱潮來襲,基礎性的體育運動裝備銷售,必然會隨之攀升。同時,透過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和免疫力的觀念被充分認知,群體對於特定專案,如路跑、武術、球類的參與熱情會高漲,與之對應的功能性裝備需求,也更加聚焦,需求量也將加大。
同時,對於運動品牌製造企業,也面臨著新產品的上市與去庫存之間的平衡。2018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資料報告中,體育產品及相關產品製造總產出出現小幅下降,增加值也維持了基本增長。足以看出,包括運動裝備製造在內的體育用品製造產業面臨的增長與轉型問題日益突出。
2020年,體育產業發展能否保持之前增長態勢,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疫情後,體育產業某些領域迎來較快發展,是可以確定的。同時,發展中可能遇到的這些問題,也要有所準備近幾年,中國體育產業發展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已經成為引領中高階消費、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引擎。2020年作為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節點,按照體育產業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目前體育產業增加值佔GDP僅約1%,對標發達國家2%-3%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因此,總體來看,中國體育產業仍處於高速增長期,發展潛力突出,即便受疫情影響,短期發展受挫,也不會改變其昂首。
-
8 # 子洋車業綠佳電動車
生命在於運動,人類一刻都離不開體育運動。體育運動是如何讓人們瞭解的呢?自然是透過體育傳媒。可以說,離開了體育傳媒,體育運動也失去了應有的光彩。在工作勞動的閒暇之餘,開啟手機或電腦,透過體育傳媒觀看自己喜歡的比賽,瀏覽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也算是生活一件樂事。同時,有的體育比賽的很高的競技性和觀賞性,更讓體育運動充滿了獨特的魅力,比如足球賽事和籃球賽事。近段時間體育傳媒不景氣的原因,是各種體育比賽都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暫停了,例如美國NBA。內容為王,體育比賽都沒了,體育傳媒自然也就沉寂了。這正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相信隨著疫情逐漸遠去,人們的體育活動會逐漸恢復,各種體育比賽也會重新啟動,體育傳媒的好日子也就來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中國的疫情防控形勢好轉,但歐洲、美國接連淪陷,什麼時候能夠遏制乃至消滅疫情還未可知。歐美是足球、籃球等大型體育賽事的中心,英超、意甲、NBA等賽事短期內難以恢復,體育傳媒恐怕還要過一段苦日子。
-
9 # 宣化樓市
前階段很多體育傳媒只有一個吸引大家的資訊,那就是孫楊的官司!而這幾天這個話題也沒有了訊息!
pp體育目前不斷重播一些以前賽事回放,來讓日子充滿了回憶!
體育傳媒的生命力在於現場直播,沒有了這個前提,想吸引眼球很難!
當然,體育傳媒除了報紙和雜誌執行困難是大趨勢之外,體育移動端媒體的發展,是未來的基礎!
-
10 # 金豬如意
2020年本是一個體育大年,東京奧運會舉辦在即,北京冬奧會進入兩週年倒計時,以冰雪、馬拉松為代表的體育產業逐步壯大。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中國體育產業受到波及。
近年來中國多地打造“體育賽事之都”,引入一系列國際頂尖賽事,疫情之下各項賽事陷入“停擺”,包括首次落戶中國的南京室內田徑世錦賽、已擁有多年影響力的跳水世界盃北京站,以及女足、女籃、拳擊等奧運資格賽。
近年馬拉松在中國各地井噴發展,官方預計2020年產業規模將達1200億元人民幣。疫情之下馬拉松遭遇“寒冬”,目前已有50多場“停擺”,運營公司勢必遭受損失。已有一些賽事公司表示,預計損失將達全年營收一半以上,疫情結束後下半年扎堆辦賽,又會使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足籃排職業聯賽在中國體育商業化運作中走在前列,目前各大聯賽已全部推遲,贊助商、轉播商的利益也將受損。
藉助北京冬奧會舉辦契機,中國冰雪產業發展如火如荼,目前國內已建成770多家滑雪場。今年中國部分地區降雪量比往年多,原本有利於滑雪場減少人工降雪、降低運營成本,然而受疫情影響,1月24日起各地滑雪場陸續關閉,客流量斷崖式下降。
其他線下體育消費市場同樣“遇冷”。春節後本是健身房業績增收的主要時段,相對密閉的環境卻讓不少人擔心或成為病毒傳播的溫床,疫情期間已經出現部分健身房欠薪、裁員、閉店,高租金、高人力成本的線下健身行業遭受重創。即便疫情結束,恐怕短期也不會出現爆發式增長。
與此同時,運動鞋服、體育用品等體育零售業和製造業也面臨停滯甚至負增長可能。
知名體育研究者鮑明曉近日撰文稱,體育產業是以線下體驗和集聚觀賞為主要服務形式、產業集中度不高、中小微企業和新進投資者居多的新興產業,由於自身的行業特性和行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使它在國民經濟各行業“免疫力”排行中處於不利地位。
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副司長彭維勇近日亦曾坦言,這次疫情對體育行業造成很大的衝擊,體育產業復工復產雖然穩步推進,但依然存在很多困難。
有“危”亦有“機”
疫情讓健康成為全民反思的話題,催生了線上體育產業新熱點。疫情期間,眾多線上體育平臺使用者數和影片播放量成倍增長,某體育轉播平臺的場均觀賽人數甚至同比增長151.4%。國家體育總局已發出號召,鼓勵培育體育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助力體育產業提質升級。
然而疫情永遠不會擊敗體育,相反的,經過這次疫情,我們更加體會到體育的意義。疫情給體育產業帶來的不是打擊,而必然是一次浴火重生後的又一次騰飛,體育更加彰顯出它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人民群眾的體育觀發生變化。
以往,體育在人民群眾中的娛樂屬性比較強,是茶餘飯後休閒社交的主要內容。這次,在家憋了40來天,沒有一個愛好這日子還真不好過。在同一個車廂裡,因為抵抗力的不同,有的人被傳染了,有的人平安無事;面對疫情和管控,有的人淡然處之,有的人歇斯底里。這是身體和情緒抵抗力不同產生的效果,體育就是增強身體和情緒抵抗力最好的手段。透過這次疫情,人們會更好的認識體育,更新自己的體育觀。
二、體育賽事提振全民信心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國各地的健身場館全部關門歇業,各個小區封閉管理,改革開放以來,如此規模之大的全民總動員式的停擺還是第一次。原本熱鬧的春節,廟會取消了、滑雪場停業了、公園景點關門了、各項比賽取消或者延後了、商場超市限流了,這一切和生活息息相關的變化,在持續地刺激著大眾的神經,再這樣的環境下,每個人的焦慮、緊張變得順理成章。當然在疫情防控關鍵期的當下,這些舉措毋庸置疑。當各地的中超賽事重新啟動,數萬人湧入體育場為雙方隊員吶喊加油;當各地馬拉松賽事如火如荼進行之時,我們相信大眾內心將重新變得積極、樂觀、充滿信心。這就是體育賽事的魅力,也是我們戰勝疫情的信心來源。
三、全民健身增強全民體質
這次疫情的爆發反而讓全民都對體育鍛煉和身體健康有了新的認識,也投入了更多的關注。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是依靠競技體育的成績來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那麼2019年當人均GDP產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的當下,競技體育已經不再是我們虛榮自滿的工具了,透過全民健身提升人們身心健康進而提升國民素質,已經是我們賦予體育的全新要求。這次的疫情必將讓每一個人都更加重視體育鍛煉,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
四、體育與網際網路的關係更加密切。
5G時代的到來,讓我們對未來體育充滿期望,這次疫情讓大家提升了對網際網路體育的要求。大家不僅僅滿足透過網際網路購物、觀看比賽、報名活動,大家還希望得到健身指導、互動、身臨其境的參與,甚至用全套穿戴裝置來一場客廳足球賽。網際網路體育上下游產業非常廣泛,裡面商機眾多,未來一個階段會是一個高速發展期。
五、體育產業促進經濟發展
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像2003年的非典,但又完全不同。彼時的國民經濟還是農業和工業站主導地位,而新冠肺炎疫情的2020年,中國的經濟已經與03年不可同日而語,現在的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了重要的支柱地位。
拋開總規模的增長,體育產業的結構性變化更能體現體育產業的良性發展。近期國外很多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中都在感嘆國內如此嚴格的防控措施下,在國民經濟近乎完全停擺的情況下,華人民依然能夠心態平穩,供給充足。是的,這是應為經過30多年的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已經強大了,大家不再為吃穿而犯愁了。但這還不是終點,中國經濟還要持續發展,在兩個一百年計劃裡,我們會用接下來20年左右時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而體育產業必將在這其中發揮巨大的拉動作用。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推動經濟結構性調整,都需要體育在其中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六、智慧+體育應用在疫情下得到激發
大資料在各行各業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基層體育缺乏大資料的理念,往往都是野蠻組織、野蠻開展,到頭來一筆糊塗賬。這次疫情,讓體育活動全面停止,也是一次轉型提升的深思,如何精準組織、精確實施、安全有效,這就是體育大資料發展的必要性。網際網路體育下,大資料獲取越來越簡單,對人員的管控要求越來越高,個人安全防護理念越來越強。從目前利用現代網路通訊技術,對體育旅遊的深度開發來看,智慧體育已告別抽象,開始真正使應用場景落地,增強人們對體育的切身體驗。例如,利用VR技術,讓足不出戶的使用者體驗在阿爾卑斯山滑雪、在原始森林中徒步,體驗參觀體育場館和體育博物館的樂趣。簡言之,智慧體育就是體育+網際網路,在傳統體育的基礎上,把行動通訊、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VR技術等與體育深度融合,以客戶為中心,以增強體育消費者的體驗為目標,最終實現體育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說到底,體育產業服務升級的本質是提升服務,其方法是全面提升體育的資訊化水平。
七、體育旅遊業將現發展新趨勢
體育旅遊業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海嘯、地震、傳染病等非常規突發事件都足以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體育旅遊業造成毀滅性打擊。根據體育旅遊行業的業績規律,春節前後應是體育旅遊業績上揚的主要時段,從1月開始的以澳洲網球公開賽為代表的賽事觀賽遊,和以日本、歐洲為代表的冰雪旅遊的運動參與遊。然而,在特殊時期,由於抗“疫”的需要,“少出門、不聚集”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大量體育設施關門歇業,這讓運動參與遊在短時間內變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5月前的50餘場馬拉松被延期,原本是消費旺季的冰雪運動也因為雪場關閉、交通限行紛紛直接休眠。從賽事觀賽遊角度來講,因為疫情,國內20餘場大型賽事取消,中超、CBA等職業聯賽、F1及第14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延期,甚至包括需要線下集中完賽的電子競技賽事也受到了影響。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近百萬億元,擁有14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近9億勞動力人口、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中國堅實的經濟基礎、龐大的客群規模與高質量、保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新冠疫情過去,旅遊消費依舊是大眾生活的必需品,選擇運動的人會越來越多,相關企業的行業投資信心仍然保持,新冠疫情既讓人們更加認識到休閒度假的必要性和強身健體的迫切性,也給行業提供了磨練技能、修煉內功的機會,體育旅遊的需求會出現反彈,相關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也將得到提升。
八、體育營銷隨賽事舉辦而升溫。
賽事恢復舉辦,也必然進一步帶動品牌與體育賽事之間的合作。於賽事來說,找到合適的贊助品牌,確保賽事不至於“裸奔”是首要訴求。對於品牌方來說,賽事集中性舉辦,是否有足夠的營銷週期,選擇什麼樣的賽事,是應當首要考慮的。2020年是奧運年,也是社會普遍認為的體育大年。無論基於什麼樣的考慮,隨著疫情結束後,賽事與品牌之間的聯動將更加密切,圍繞奧運會、各類國際賽事和國內群體性賽事的贊助與營銷活動將會明顯增加。受疫情和經濟形勢的影響,企業在經營壓力下,留給品牌宣傳的預算,或將受到一定影響,甚至可能出現大幅度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品宣部門必然會尋求傳播效益最大化。當品牌優先考慮IP賽事或影響力賽事時,賽事運營方在品牌方投入資源有限的大前提下,可能要出奇招制勝了。
九、運動裝備製造、銷售復甦
“居家”令不少運動品牌線下門店暫停營業,運動裝備的生產與銷售均受到影響。疫情後,隨著全民健身和體育賽事的恢復,運動裝備企業也將迎來機會。運動裝備企業的機會,主要在生產製造和產品銷售兩個層面。疫情後,當社會群體不再“居家”,全民健身專案熱潮來襲,基礎性的體育運動裝備銷售,必然會隨之攀升。同時,透過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和免疫力的觀念被充分認知,群體對於特定專案,如路跑、武術、球類的參與熱情會高漲,與之對應的功能性裝備需求,也更加聚焦,需求量也將加大。同時,對於運動品牌製造企業,也面臨著新產品的上市與去庫存之間的平衡。2018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資料報告中,體育產品及相關產品製造總產出出現小幅下降,增加值也維持了基本增長。足以看出,包括運動裝備製造在內的體育用品製造產業面臨的增長與轉型問題日益突出。2020年,體育產業發展能否保持之前增長態勢,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疫情後,體育產業某些領域迎來較快發展,是可以確定的。同時,發展中可能遇到的這些問題,也要有所準備。
此次疫情造成的精神創傷將喚醒大眾健身意識的深度覺醒,重塑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對於體育鍛煉和強身健體的消費需求將會湧現出新動能,體育鍛煉將在人們以後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捱過“疫情寒冬”的體育旅遊產業將會迎來春天,同時亦將催生出發展新趨勢。
回覆列表
生命在於運動,人類一刻都離不開體育運動。體育運動是如何讓人們瞭解的呢?自然是透過體育傳媒。可以說,離開了體育傳媒,體育運動也失去了應有的光彩。在工作勞動的閒暇之餘,開啟手機或電腦,透過體育傳媒觀看自己喜歡的比賽,瀏覽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也算是生活一件樂事。同時,有的體育比賽的很高的競技性和觀賞性,更讓體育運動充滿了獨特的魅力,比如足球賽事和籃球賽事。近段時間體育傳媒不景氣的原因,是各種體育比賽都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暫停了,例如美國NBA。內容為王,體育比賽都沒了,體育傳媒自然也就沉寂了。這正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相信隨著疫情逐漸遠去,人們的體育活動會逐漸恢復,各種體育比賽也會重新啟動,體育傳媒的好日子也就來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中國的疫情防控形勢好轉,但歐洲、美國接連淪陷,什麼時候能夠遏制乃至消滅疫情還未可知。歐美是足球、籃球等大型體育賽事的中心,英超、意甲、NBA等賽事短期內難以恢復,體育傳媒恐怕還要過一段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