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玄祈先知X

    雙手,騎兵的槍最短也有兩米多,長的三四米,七米多都不算最長,單手是沒法操作的。而且騎兵衝起來單手持槍可能沒把人刺死自己胳膊就脫臼了。

  • 2 # 歷史吐槽機

    這個話題說起來比較繁雜,但通常來說單手夾槍是西式騎槍的標準動作。因為西式騎槍在結構上與長矛、馬槊等武器樣式存在很大差異。一般是在兩米左右的長杆頂端安裝小金屬槍尖,木製的槍身呈錐子型並在後端留握杆,尾部有配重來保持平衡。是作為衝鋒武器來使用的。

    這種武器其實是一次性的,騎兵衝鋒的強大慣性會讓木製槍身在刺中敵人時折斷,並非武器製作不夠精良,而是為了保護自己,否則巨大的反作用力也會讓騎士本身墜馬。即使如此,西方騎兵也會使用深馬鐙和高橋馬鞍來維持自身平衡。騎槍折斷後,西方騎兵會以刀、錘等短柄武器繼續戰鬥。後來以此產生了用兩米左右長的鐵矛彙總進行集團夾槍衝鋒的戰術,十字軍就很擅長這種戰術,對手形容為連城牆都能衝破。但這種戰術必須是集團衝鋒,一手夾槍,一手持盾,互相保護,並且衝鋒抵近後必須減速,否則即使高橋馬鞍也無法抵消那麼大的力量。

    而中國的古代騎兵武器其實很雜,除了北宋的靜塞軍統一使用鉤連長槍,我並沒找到太多騎兵部隊統一以長槍作為武器。而且重騎兵一般是作為絞殺而非穿鑿使用,所以重騎兵也不太願意使用突刺武器,使用突刺武器的多是輕騎兵。而且中國的短馬鐙和平馬鞍也不適合衝鋒突刺,無法抵消巨大的反作用力,極其容易墜馬,除非武器足夠鋒利,但過度鋒利的武器容易把人體刺穿,影響衝鋒效率,且武器保養難度高。中國比較知名的突刺武器是馬槊,但馬槊狹長的金屬刃其實也是可以做劈砍武器使用的,它更像一種綜合性武器。

    所以中國的古代騎兵並沒有標準的持械動作,老朽能找到資料中顯示,一般在衝鋒過程中騎兵會單手持長柄武器,前傾身體。在抵近敵軍後也會有減速動作,然後根據對手及自身武器情況選擇動作。

    如果對手為步兵且自身武器在2米以內的槍類武器,會繼續單手持,點刺咽喉、面部等位置,之後換短柄武器。如使用長度超過2米的武器則會改為雙手持,否者很容易因為力距問題導致武器脫手。通常採用前後手持握,武器多舉於腰間或胸口水平。少數超長武器需要高舉過頂,向下刺,對步兵這種方式很佔便宜,但對騎兵很作死。

    總結起來,老朽能給出的答案是古代中國騎兵沒有狹義騎槍,自然也就沒有標準動作,單手和雙手都用。

  • 3 # 歷史兵說

    實際上,中國古代的騎兵的裝備要比問題中所提到的還要複雜得多!這裡,我們以北宋時期遼國的騎兵為例,把中國古代真實的騎兵復原一下。宋代時,遼軍每騎兵一人,就要備馬三匹;其中一匹為戰馬,另二匹作戰時備用。當時,遼國騎兵隨身攜帶的武器和宋軍基本類似,一般都是弓箭、腰佩刀和長矛。不過,這裡要說明一下,古騎兵的弓箭與步兵的完全不一樣,他們使用的是筋角木複合弓,並且是右手持弓左手勾弦。這種弓可以讓騎兵在馬背上靈活朝各個方向發射,死角很少。那時候的騎兵作戰模式和影視劇完全不同。古代騎兵的雙手是必須要緊握兵器的,因而他們的雙手或單手都無法持韁。完全都是透過雙腿和腰部的一系列動作,並與戰馬口令相結合,來對戰馬進行系列掌控。據史料記載,古代遼國騎兵衝擊速度可以達到40公里每小時,10公里只需15分鐘就到了。這就使當時遼國的騎兵能夠快速繞過宋軍防線,快速調集優勢兵力合圍宋軍。所以,在古代,對於步兵而言,騎兵簡直就是王者無敵!

  • 4 # 教你做飯的大師

    中國騎兵的持槍方法應該是雙手持槍,馬上速度那麼快,如果說單手持槍戳人的話,沒準自己的胳膊會脫臼的,西方人的不一樣,他們那是一次性的裡面都是中空的,一碰即折,但中國士兵的武器是重複使用的,所以我覺得是雙手。

  • 5 # 老孫的火器工坊

    這個你要先明白騎槍的作用和用法。

    騎兵使用騎槍,為的是撕破敵人的騎兵或者步兵陣地。以馬匹奔跑的速度,配上騎槍的鋒利,從而獲得巨大的穿透力。

    華人對騎槍的運用很早,在還沒有馬鐙和高橋馬鞍的戰國時期,華人就已經開始使用騎兵作戰了。根據《六韜》的說法,騎兵在那時的作用是掩護步兵反正,在戰場上快速馳援和傳達命令。而是用的武器,除了馬弓、短刀,還有就是長槍。

    在漢代,漢軍騎兵最常用的武器就是長戟和長矛。在東漢,騎兵還有專門的騎矛,這可以說是中國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騎槍了。

    根據墓穴壁畫的描述,東漢騎兵已經擁有了高橋馬鞍,而持槍方式,也是單手持槍。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雖然有高橋馬鞍,但是騎兵在左右方向上還是不夠穩當,依然需要一手持住韁繩。

    再就是我前面說的最主要的原因——騎槍的作用在於突刺破陣。近乎3米長的騎槍,使用時一定要擺直,很顯然騎馬時雙手持矛衝鋒,非常的不穩。

    所以基本在歷代的軍事繪畫中,騎兵都是單手持矛衝鋒。比如郎世寧畫的《阿玉錫雪夜持矛蕩寇圖》中,騎兵就是單手持矛衝鋒的。

    不過也不是說騎矛就只能單手使用。在亂戰或者一些特殊情況時,騎兵也會雙手持矛,進行左右突刺。當然這個前提是得有馬鐙。在唐代,大將尉遲恭有一招馬上奪槊的絕招,前提就是敵人雙手持矛左右突刺。

  • 6 #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中國古代的騎兵既有單手持槍的,也有雙手持槍的。純粹隨個人喜好不同而不同。

    我們舉幾個著名戰將的例子加以說明。

    第一個是岳飛。

    岳飛武藝高強,十八班兵刃樣樣精通。岳飛在戰場上親自使用過的兵器,單是《宋史岳飛傳》中記載的,就有丈八鐵槍、大刀、長毛、鐧、弓箭等等。

    南薰門之戰,岳飛“左挾弓,右運矛,橫衝其陣,賊亂,大敗之。”

    很明顯,在這裡他是單手用矛。

    他也有雙手用槍的時候

    “居數日,復遇敵,飛單騎持丈八鐵槍,刺殺黑風大王,敵眾敗走。”

    這是起兵之初,岳飛轉戰太行山時的戰鬥。

    第二個公孫瓚

    與三國演義中的形象不同,歷史上的公孫瓚,首先是一個武藝高強的騎士。

    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

    公孫瓚使用兩頭有刃的長矛衝鋒殺敵,肯定是要揮舞著使用,這樣才能發揮兩頭利刃的威力。既然要揮舞,似乎雙手使用更合適一點。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幅圖畫:

    阿玉錫持矛蕩寇圖卷

    畫裡這位叫做阿玉錫,原是準格爾蒙古人,後來投靠清朝。十分勇猛。為了表彰他,乾隆命郎世寧創作了這幅高度寫實的畫作。

    畫中,阿玉錫身穿鎖子甲,左手緊握韁繩,右手單手持矛向前衝鋒,長矛杆上裝有揹帶,可以被套在使用者身上。

    看了這幅圖,想必大家心中有了數。大概騎兵衝鋒時,大都是這樣,一手握韁繩,控制戰馬的方向和速度,一手持槍。等到接敵以後,則兩手用槍,揮舞長槍殺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的老墳被私自挖沙者掩埋,作為後人,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