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人莫小道
-
2 # 鄂西小濃人
石蛙養殖前景如何?
石蛙又名棘胸蛙,石雞。屬脊椎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蛙科,蛙屬。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其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並有清熱解毒、滋補強身的功能,其醫用前景甚為廣闊,個體較大,生長快。一般飼養當年幼蛙可達20~60克,第2年就可達到150~200克的商品蛙,人工飼養經濟效益高,是山區農村致富的好途徑。
那要如何養殖石蛙呢?一、形態與習性
1、石蛙的形態特徵:石蛙的體粗壯、肥碩、體長,成蛙的蛙體分頭部、軀幹和四肢,面板粗糙。雄性背部有許多窄長疣,大多成長排列,但不規則,身體的背面和體側佈滿小圓疣,中央有顯著的黑色角質刺。雌性背部有分散的小圓疣,但腹面光滑無疣和角刺。
2、棲息環境與活動特點:石蛙棲息於高山深谷,草木叢生,陰涼安靜,溪水長流及餌料來源充足的山溪、水坑、水潭中或附近水塘的自然洞穴內。其活動強弱與水溫變化有密切關係,水溫適宜(15~26℃)活動正常。過高則出現異常,甚至死亡;過低則生長停滯,進行冬眠,一般在霜降前後開始冬眠,驚蟄前後陸續復甦。
二、人工繁殖
根據石蛙生殖腺發育特點,屬分批產卵型別。每年4月下旬至9月中旬,當水溫達到15℃以上時石蛙就開始抱對產卵,其中5—7月份為產卵高峰。產卵的石蛙一般個體達到100克以上,體長為10釐米以上,其懷卵量與年齡、體重、體長等因素有關,一般體重130~170克的石蛙懷卵量為350~480粒/只。受精卵需經22~25天孵化。蝌蚪需80~90天完成變態。
1.人工繁殖的方法和設施
(1)產卵池的基本結構和條件:
據說福建地區在1986—1988年進行了石蛙人工繁殖試驗,實驗的年平均氣溫為17.3~17.8℃,月平均氣溫變幅8.3~25.7℃。產卵池建造於室外,池頂搭棚遮陰,主要有3種類型。
①水族箱式產卵池:木框架,玻璃板壁,聚乙烯網蓋,規格1.0米×0.5米×0.5米。箱內建有露出水面的小石臺。山澗水源,水深5~10釐米,基本靜水。
②魚池式產卵池:磚石結構,水泥抹面壁,細沙石底,聚乙烯網蓋,規格3米×2米×2米。池內設有出露水面的沙石小丘及隱蔽洞穴。地下湧泉水源,水深20~30釐米,滲透漏性微流水。
③山澗流水式產卵池:磚石結構,水泥抹面壁,河卵石池底,鐵絲網蓋,規格3.0米×2.5米×1.5米,池內有隱蔽洞穴。山澗水源,池底未完全浸沒,多有坑窪,水流走向不一,進水落差大,池內水珠飛濺、撞擊聲不斷,空間溼潤陰涼。
(2)激素注射液的製備:人工催產用的激素為成熟的石蛙腦垂體,按常規方法摘取、勻漿,用Ringer氏生理鹽水配製成懸浮液,含量0.5~4.0毫升。促黃體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系寧波市激素製品廠產品,均用Ringer氏生理鹽水配製成溶液,含量為1~200微克/毫升。激素注射液均隨用隨配,腹腔注射。使用兩種以上激素時,採用混合注射或分針注射。
(3)產卵和受精:經注射激素後的蛙,分別按一定的雌雄比例(1∶1.5)和密度(每池3~5組)放入產卵池,讓其自行產卵、受精或進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的方法按常規的蛙類受精方法。自行產卵、受精的方法,則是雌雄親蛙在產卵池中,經發情求偶、抱對及兩性協同產卵、排精而完成產卵與受精的過程。石蛙的產卵是間歇性的,產程較長,每次產出卵量亦不等,一般約為十餘粒至數十粒左右,以鏈狀卵索的形式黏附於池底的沙石或水泥池壁上,在水溫19~22℃、氣溫18~30℃條件下,一般可持續2~5小時。
(4)孵化:受精卵的孵化主要在室外流水池中進行。使用長方形篩絹網箱,木條框架固定,規格為0.6米×0.4米×0.3米。流水池上搭棚遮陰,山澗水或地下湧泉水源。採卵和移卵均帶水操作,一般在親蛙產卵行為結束(或人工授精)後2~3小時,待受精膜基本脹足時進行。孵化箱置卵密度為3500~4000粒/平方米。
(5)蝌蚪培育:剛出膜的蝌蚪,幼小體弱,在原孵化箱中繼續養育,待具有主動攝食和游泳能力後轉入蝌蚪池飼養。蝌蚪池水泥磚石結構,面積5~7平方米,水深30~50釐米,沙石底,有一定傾斜度和露出水面部分,供變態蝌蚪棲息登陸。蝌蚪期餌料採取培育水質和投餵商品飼料相結合。
三、食性
1.攝食行為:石蛙和其他蛙類一樣,喜捕食活餌。當發現食物時,立即快速跳向目標,用嘴將食物咬住,當食物難以咬穩時,兩個後肢著地,前肢伸起,將食物往口中推入,可見前肢在捕食過程中起著輔助作用。
2.蝌蚪的食性:石蛙的蝌蚪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且主要攝食藻類,包括矽藻、隱藻、綠藻和藍藻門的24個屬,其中主要是矽藻,共17屬,佔整個藻類種類的70%以上。此外還有原生動物、水生植物的葉、花、種子等。據解剖測定,蝌蚪的腸長平均為體長的8.16倍。
3.成蛙的食性:石蛙的個體捕食率高,其捕食量也較大。成蛙的食物主要是節肢動物的昆蟲、馬陸、蜈蚣、蟹、蜘蛛,軟體動物的螺,兩棲動物的青蛙及哺乳動物的鼠;植物性的植物碎葉片、花、種子等。動、植物兩大類所佔百分比分別為92.8%和7.2%,說明石蛙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在動物性食物中又以昆蟲最為喜食,佔動物性食物的87.5%,佔全部食物的81.2%。在昆蟲綱中主要捕食的是鞘翅目和鱗翅目類,尤喜吃食鱗翅目的毒蛾幼蟲,該食物的出現率高達49.46%,食物數量也比較多,其數量百分比率為18.81%。其次是鞘翅目的步甲蟲和膜翅目的螞蟻。還攝食青蛙、蟹等,這類食物約佔動物性食物的12.5%,佔整個食物數量的11.6%。其中出現率較大的是蟹(22.58%)、螺(20.43%)。值得提出的是植物性食物普遍存在於石蛙的消化道中,此現象與其他蛙類有顯著區別。
四、飼養與管理
1.飼養池的修建
飼養池一般建在溪流邊,水源常年流動,不幹涸,溶氧含量高,絕少汙染,池四周設有高1.2米的防逃裝置,防逃牆可用紅磚砌成,也可下半部用紅磚上半部用土磚,或用竹墊、小圓竹圍成。圍牆內陸地面積佔1/3左右,水面中央設有陸島使水面成回形溝狀,在陸地上種植楊樹、玉米、高粱或蔬菜如南瓜、絲瓜等,起遮陰作用。水深80釐米左右,水面可適量養些水葫蘆等。在陸地靠近水面的一側用空心水泥磚或較大卵石砌成洞穴。也可作成土洞,供石蛙棲息。進出水口設有木框紗窗。
2.石蛙的飼養
(1)飼養方式:石蛙的飼養可採取常規養殖和集約化養殖,各地可因地制宜建造飼養池,一般面積為5~40平方米,採取集約化飼養方式,需在池中設定一定面積的飼料臺或供蛙棲息的陸地、土山等,並且池塘應架設隱蔽物,以防止Sunny直接照射。
(2)飼養密度:常規飼養一般每平方米放養體重為2~4克/只的幼蛙200只左右,集約化飼養放養體重為2~4克/只的幼蛙5000只左右。在飼料較為充足的情況下,經過240天的養殖,常規飼養方式的蛙可達到75~190克/只,集約化飼養的蛙可達70~170克/只。
3.石蛙的飼料及投餵
石蛙的蝌蚪階段,在剛孵化的3~4天內可不投餌靠卵黃提供營養,以後可投餵煮熟的蛋黃、魚粉、米糠等粉狀餌料。幼蛙到成蛙階段除投餵蚯蚓、蠅蛆、小魚苗、軋碎的蠅蜆和蝸牛外,還可在池內裝配2~3盞25瓦的黑光燈誘蟲。傍晚時開燈,午夜以後即可關,誘蟲效果好。
4.日常管理
每天堅持巡池,清理進出水口木框紗窗上的汙物爛渣,驅趕翠鳥,及時捕捉水蛇和老鼠。在冬眠期間,水位加深1~1.2米,有條件的可用草搭設保溫防凍棚,一般在晴天中午氣溫回升時,有的石蛙開始活動,且有攝食能力,可投餵少量餌料,以增強其體質。
回覆列表
想回農村老家裡面養殖青蛙,該怎麼樣養殖呢?前景又是怎麼樣的?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而言,我們個人覺得,回到農村裡面養著青蛙這個,前途一片大好。不過我們還得看這個前途到底在哪裡,看當地的情況嗎?
是否適合養殖青蛙?不管這個青蛙的細分品種,你要養殖到底是中國林蛙還是泰蛙或者是牛蛙?這個對環境的要求都有一定的需求,所以面對這個問題的人我個人覺得還是比較要看重一點的問題。
當環境對我們整個養殖產生影響的時候,他到底是否將這個養殖的結果導向為良好的還是艱難的過程?
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所面對養殖的問題,能夠得到更好的一個解決的方法和辦法,那麼有可能會受到當地的氣溫條件和環境條件的影響,從而增加我們的養殖成本和飼養的時間,這種情況而言對於規模養殖是非常吃虧的,並且會損耗巨大的成本。
自己是否有養殖的技術?為什麼這個養殖青蛙不能夠在農村裡面進行批次的樣子,你有多少人選擇,它的利潤是很高的
但是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沒能夠選擇進入到養殖青蛙這個行業到底是什麼原因?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養殖技術的原因,如果說養殖技術能夠獲得更加妥當,掌握了良好的養殖技術,我們才能夠投入到其中去養殖。
養殖的技術幾個關鍵的問題,對水質的要求,核對完體的病情分析,以及對他的培養育種技術。這幾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能夠掌握這幾個問題,我個人建議不要盲目的投入到其中去養殖。
銷售的問題銷路。假如我們能夠批次養殖出來,那麼最重要的還是一個銷路,有銷路才能夠賺到錢,銷路不好,那麼我們的成本會損耗得非常巨大。
可能有的人,沒有計算過,現在的數量100多塊錢一包,如果我們養殖一畝。按照秘籍的計算方式方法,一畝的養殖,可以養之道,1萬到2萬斤左右。那麼他每天需要吃的飼料是非常龐大的。1萬多2萬斤,每天需要吃的飼料,大概是10~12包左右。
那等我們找不到銷路的時候,每天都要花費一兩千塊錢的成本。這個時候你就會頭疼欲裂。
所以我們能夠找到當地的銷售市場,並且能夠保證,一次效能夠消滅掉我們絕大部分的產能產量。這種情況才能夠選擇進行養殖。
所以面對這個問題呢,我們覺得養殖的情況是有的,養殖的利潤也是有的,所以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應該考慮三個大方面的問題。
能夠解決上面這三個大方面的問題的時候可以進行投入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