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名都Sunny

    那時不可思議的事多了,六七歲時,夏天瞞著家長去河裡洗澡,差點淹死,從那一刻學會了游泳。現在想想就後怕。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生產隊人民公社時期,六七歲就參加生產隊勞動,平時還要負責給家裡挑水。

    那時農村人吃水,沒有自來水,要到附近村邊或街頭的磚井裡打水。所謂的磚井,就是用泥土燒製的藍磚砌成的水井。井深三四米,水深兩米左右,春夏秋三季還好,一到冬季,水井邊上全部結冰,此時站在水井邊上打水,如果一不小心,人就會掉到井裡淹死。

    所以,那時農村常常發生水井裡淹死人的現象。

    七十年代中期以後,我們當地才有了壓水機。此前家庭吃水要到附近的磚井取水。用一根棍子(稱扁擔)兩頭各掛一直水桶,水桶內裝滿水,將扁擔放在肩膀上將水挑回家,稱作“挑水”。

    我記得每到冬季,井口上有時會撒爐灰防滑,有時會放些磚塊墊在腳下防滑。

    十歲左右的小孩,站在結滿冰淋的井口上,從井裡把十多斤水灌滿再提上來,現在想想就後怕。那才是細思極恐的事。

    到了七十年代中後期,農村有了壓水井,吃水問題得到解決。

  • 2 # 寧儉堂徐

    六十年代末期,我插隊的太倉縣開始推廣雙季稻。剛開始時,每個生產隊只有幾畝地的“試種”,但馬上大力推廣,到1976年,雙季稻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單季稻。

    實際產量如何呢?從我曾經有過的1974年的記錄來看,雙季稻前季單產431斤,後季單產412斤,單季稻單產938斤。而且單季稻可以種植產量較高的小麥,而雙季稻只能種生長期較短產量較低的元麥,所以農民偷偷的編了一個順口溜: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

    為什麼雙季稻的產量反而不如單季稻呢?一是氣候原因,前季稻播種時氣溫低,秧苗生長不壯,栽插後氣溫不高,不利於返青分櫱。前季稻生長成熟期和後季稻栽插矛盾突出,不等熟透就收割,因為後季稻再不移栽就要影響抽穗。二是肥料短缺,尤其是化肥供應量少。當時棉花有少量的進口硫酸銨、尿素供應,縣裡辦了小化肥廠後,生產了一些碳酸氫銨,但遠遠不夠用。

    太倉在蘇南地區屬於地多人少的地方,而且糧棉夾種,多種一季稻,對勞動力是一種考驗,前季稻收割後必須馬上脫粒,不然就會發芽,後季稻眼巴巴的盼著栽插,農民不可能不睡覺,只能大幅度壓縮休息時間。記得有一年,輪到我們生產隊夜間用電,白天的時間是不可能睡覺的,因此全體社員從當天開早工,一直幹到第二天天黑,40個小時除了吃飯時間就連續不停的幹,要知道,那是在大暑35度左右的天氣,室外太陽下都是40度以上的啊!

    那麼為什麼產量不如單季稻,還要大力推廣雙季稻呢?因為有先進典型的示範,比如吳縣的龍橋大隊,每人平均幾分地,而且有“小灶”供應化肥,這個大隊的雙季稻產量肯定是超過單季稻的,有關部門就會說,同樣一片天,同樣一片地,你為什麼不行?在那個時候,誰敢不種呢?

    現在想想,實事求是真難啊!

  • 3 # 山村裡的老人61

    不講自然規律,盲目″人定勝天″,要求雙季稻最低耕種率達95%以上,以至許多山壠田早稻畝產200~400斤,晚稻因楊花時受到寒潮——絕收!這些山壠田若只耕種單季稻,畝產基本能達到400~600斤(如今耕種雜交水稻,己經達到800~1000斤)

  • 4 # 四個小孫的爺爺

    我老頭說一真實事,一九七五年立秋後兩三天,我們隊還有七八畝田雙晚未栽,因無水天旱,被公社知道了,派一姓洪的宣傳委員來了,他要求人工車水泡田栽雙晚,我們隊長姓邢,說領導立秋已過幾天又無水,人工車水起碼要七八天,再翻田栽秧,離立秋有半月了,別說糧,草也收不到,那姓洪的委員說,收不到稻收草,收不到草收無產階級思想,誰不幹誰就是破壞社會主義的反革命,結果全隊壯勞動力日夜車水,晩上那姓洪的也來看著社員車水,他邊扇紙扇邊說,我幹十幾年工作,一個生產隊搞不好,那還得了,最後幾畝田秧是栽下去了,連草也沒收一把(過季節了)真正勞命傷財。

  • 5 # 老侯

    在這裡特多,如建設水庫大壩,小壩。搬走石頭。條條派水溝河。現在還用。冬閒變冬忙。就是各水利建設多是冬季建。整平地面,層層提田。都是農民自食大軍建設。如當57-8年那時多還是大木輪車,但建設全靠雙手。看看幾大水庫都是螞蟻搬家而建成。古長城怎建。那建大壩怎建,現在受宜的中國民眾。黃河大堤,淮河,衛河,等等數不清雙手建成。羊腸小道變寬廣大道,赤腳過河變橋樑過河,都是生產隊集體的乾的,唉,什麼叫不可思議。看看那些-窮二白雙手開僻。建設的大工廠,大石油,大礦開釆。建成,回憶都在眠前。

  • 6 # 靜靜易水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小麥畝產三千多斤,水稻畝產三萬多斤。玉米芯、麥秸等搗爛後就稱為澱粉,讓飢餓的人們往嘴裡吃。

  • 7 # 禾子水淼

    那個時期那種不可思議的事情真是太多了,我就講幾件我親自目睹和親身經歷過的幾件事情吧:

    1.有年春寒乍暖時節,工作組的同志(我們稱為工作同志)逼著社員們到大田裡去育秧苗。由於時節還早,氣溫太低,撒在田裡的稻穀根本育不出芽,更談不上長成苗子。不知是哪些大腦機靈的人想出了個好點子,他們要求生產隊各家各戶都把用於家裡烤火用的火缽子點好火燒均勻,然後集中到育秧苗圃周圍,還派專人看管和續火。想想也好笑,這些人折騰了好幾天,不但未見秧苗,反而連一點撒下去的谷種也全都爛在了田裡!

    2、那時候人們要求栽秧搞密植。上面駐生產隊的工作組人員或大隊幹部手持一柄尺子,如警察一樣立於社員們裁秧的大田之中,時而用尺子量量張三的秧苗距離,時而用尺子量量李四的秧苗距離,折騰得人們不是去拔除自己不符合他尺寸的秧苗,就是用撲滾將一塊一塊已插好的秧苗打入泥土中。如若誰有怨言,輕則遭批評或當眾檢討,重則被批鬥,被遊鄉。

    3、那時社員們白天要勞動,晚上也要學城裡人上夜班。大田裡漆黑一片,什麼也看不見,人們就點燃火把在地裡幹活。農民經不住折騰,都很疲憊,社員們只好分工合作,大部分人躺在地裡睡覺,少數人為防止隊幹部和民兵的夜巡則時而對天吆喝,時而點亮幾支火把四處晃動,一鬧就是一整夜,搞得人們真是哭笑不得。

    那個年代這種事情太多了,叫人怎麼講也講不完。其實這種荒唐事也是夠悲哀的!

  • 8 # 過客YGC

    我上小學的時候,上午上課下午勞動,說勞動實際上幹不什麼事,老師帶隊到各生產隊去,看那家的菜長的好就拔了扔了,一個星期一次,有時上午去拔完菜,生產隊還要按排到農戶家裡吃飯,一家去4個同學,去多了一家飯不夠吃,也就2一3個菜,現在想起來還好笑,拔人家菜還管飯,我們還有理,是為了割資本主義尾巴,可能學校也是被工作隊逼的

  • 9 # GSD505

    我也來說一個當年發生的,在現在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吧。那時候我還很小,正在上初中一年級,具體哪一年記不清了。那一年小麥剛剛成熟還沒來得及收割,老天下雨了,一下二十多天。成熟的麥子割不成,割了也打不成,麥子在麥穗上都發了芽。雨停了以後,人們才把麥子收回來。發了芽的麥子磨面出粉率低,還難吃,交公糧就成問題了。好在我們生產隊在下雨前打了兩場,下雨後收的麥子留著自己吃,下雨前收的麥子交公糧還夠了。和我們生產隊相鄰的一個只有二十多口人的小生產隊下雨前一粒麥子都沒有收,所以他們根本就沒有可以交公糧的麥子。公社的幹部也到他們生產隊看了實際情況,並報請縣裡批准他們生產隊那一年可以不交公糧。可是他們生產隊的人卻拿著他們生了芽的麥子到我們生產隊挨家挨戶換我們交公糧剩下的好麥子,講明瞭他們也要交公糧,害麥換好麥,兩斤換一斤,如果不行,三斤換一斤也可以。我們生產隊的人也被他們的愛國熱情感動了,家家戶戶都把交公糧剩下的一點點好麥子換他們的生了芽的麥子,不要兩斤換一斤,就一斤換一斤。為此,兩個生產隊的人相持不下,發生了糾紛,讓公社的幹部來解決。最後公社幹部給個辦法,不換,算是借,讓他們下一年還用好麥來還。

  • 10 # 樂觀的皮皮

    我見過生產隊時期最不可思議的事是,一個生產隊的人(大概是10-20人)在一塊地裡幹活,如果有人發現路上有人拿著東西去走親戚,不管是男的女的,那整個生產隊的人就可以去把他抓起來送到公社裡去,然後公社還給這個隊獎勵!我隊裡就有一個大姐,那天她妹妹生小孩了,她就拿著自家雞蛋去她妹妹家,結果是給鄰村的一個生產隊給抓到公社去,沒收雞蛋還關了7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是解決問題,古人跟現在人區別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