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州耕牛堂主
-
2 # 千千千里馬
在王羲之時代,絕對不會有這樣的說法。
因為王羲之時代還是一個隸書的時代。
但是,這個時代也到頭了。中國的書法,從王羲之時代,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
一部分隸書成為王羲之這樣的書法流派。
還有一部分隸書成為魏碑這樣的書法流派。
這兩個流派回合到唐代,幾乎已經非常接近了。
所以,唐太宗乾脆就以王羲之書法為標準,提倡王羲之的書法了。
不過,歷史的細節是,其實,當時最重要的書法不是楷書,而是行書,所以,學習行書成為一種時尚,而《蘭亭序》又是最美的行書代表,也是王羲之的行書代表。加之唐太宗對王羲之的《蘭亭序》欣賞至極,所以,歷朝歷代也就習慣於對《蘭亭序》有一種神聖的欣賞了。
《蘭亭序》也就成為書法盡善盡美的代表了。
但是,我們必須要說,《蘭亭序》真的非常精彩,也可以說是盡善盡美的。
但是,那也只是在王羲之書法體系裡,才能怎樣說。
中國書法真的是博大精深,風格多樣的。
但是,從唐朝開始,中國的書法,只有楷書行書草書的情況下,《蘭亭序》不但容易得到大眾化為人們接受,是因為它即不像草書不容易辨認,也不像楷書那樣不容易書寫,而且中和優美,所以很有漢字日常書法的標準美。
如果再楷書一些,或者再草書一些,估計《蘭亭序》都不會,這樣為人們接受後和稱道了。
書法有系統性。篆書是一個系統,隸書是一個系統,王羲之體系也是一個系統,魏碑是一個系統,唐代書法也是一個系統。
《蘭亭序》在王羲之“書法系統”確實盡善盡美了。但是,還有其他書法系統裡的作品,也有盡善盡美的作品。
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有利於我們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書法有全面的認識。
喜歡書法,從《蘭亭序》的學習和欣賞開始,這是很有意義的。
-
3 # 素里布衣楊半
為什麼蘭亭序在中國書法史上獨領風騷?正確地回答出
這個問題,你就大概知道了中國書法的發展脈絡,理清了
幾千年各種字型的關聯與延展。
我想先用一句話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王羲之的蘭亭序之
所以能獨領風騷,就是蘭亭序的書法風格最符合華人對
漢字的審美意識,這種意識與中國的文化息息相關,
一脈相承,你在生活中的各種正能量的性情表達在蘭亭序
中都可以看到。她唯美動人又頑皮有趣兒,她動若蛟龍又
靜像止水,她高雅飄逸而又樸素真實,豐富多彩的收放
變化,歎為觀止整體與區域性把控,可以說把中國漢字演繹
到極致,她唯一而不可複製,她神聖更不可超越,因為
這是天作之品,是神聖的自然饋贈給華人世代的禮物,
所以她必須像喜馬拉雅一樣不可攀登,她也必須在中國
的書法史上永遠獨領風騷,獨一無二。
-
4 # 竹園菜農
美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對不同受眾來說,美永遠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蘭亭序》書法的盡善之美之所以得到古今高度一致的認同,主要有兩個原因:
從書法發展歷程上說,《蘭亭序》產生自書法從隸書向楷書轉變的過程中,開創了一個前無古人的美的典範,又被藝術巔峰的盛唐所推崇,尤其是李世民的酷愛。因此在書法史上奠定了難以撼動的書法地位。
從書法美的本質上說,《蘭亭序》是人之心性美的充分流露。心性是天地稟賦的,對映著天地萬物和諧之美,人在沒有名利慾望干擾的情況下便可充分了展現出來。王羲之在微醉的狀態下真情流露,率性而為,創造了書法中的天地之美。當然,前提是必須又相當的書寫基本功,即心性與書寫的內外通道必須打通。
贊《蘭亭序》盡善盡美是古今受眾的溢美之詞,只是表明它是書法美學上的一座豐碑,不是量化的不可超越的標準,因為美也不可能被量化。一點自己的見解,請批評指正。
-
5 # 李行子
王羲之《蘭亭序》之所以這樣完美,是因為創作者,胸手腦裡有法定之規,有大自然定律之矩,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變是事物的形體,不變是事物的形成的法則和規律,再者有多年的勤奮好學好寫書法的習好,在天時地理人和的環境下,王羲之也好,是上帝也吧,《蘭亭序》的絕頂之作,確實誕生落地在中華大地上了,是一個創舉,也是一個奇蹟!研究《蘭亭序》後,不變的法則是:一是筆法不變,二是漢字結體規則不變,三是其遵的規律不變。這三個不變,就是書法的共性,也是書法的法。
-
6 # 大悔憶智冰
藝術最可貴的是創造性,具有開創之功者,應該作為宗師來看待。
王羲之是源,後來的名家是流,因為很多人直接間接學的王羲之。所謂“萬變不離其宗”。
顏真卿師從褚遂良和張旭。褚遂良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柳公權的書法以楷書著稱,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吸取了顏真卿、歐陽詢之長,溶匯新意,自創獨樹一幟的“柳體”。趙孟頫早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王世懋稱:“文敏書多從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Lavida,則得之大令;至書碑則酷仿李北海《嶽麓》、《娑羅》體。”至於五代的楊凝式,被認為是在“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的困境中學王羲之學得最得法最好的。
至於“宋四家”蘇黃米蔡,也無不直接、間接取法二王。
再就是王羲之的法帖是些文稿,文學、藝術相得益彰,自然品味很高。
當然,除了南帖,還有北碑。
北碑不是文稿,是碑碣、墓誌、造像題記、摩崖刻石等,也比王書出現得晚。
北碑雖好,上承漢隸,下開唐楷,且與現代人的審美趣味更接近更易學,但好像一直沒有成為主流。
-
7 # 子衿tjk270
《蘭亭序》被唐太宗稱讚為盡善盡美,代表的是中和。並不代表所有的書法美都盡含其中。
《蘭亭序》是王羲之書法技藝的真實寫照,這勿庸質疑。因為《蘭亭序》是即興之作,這樣的作品,最能充分的發揮出書者的技藝。原先書寫時總會留意書寫的法則,任何人都不能夠避免。只是多少而已。在《蘭亭序》開始的部分,尚稍嫌拘束,在發現了寫漏了”癸”字以後,心態也就放鬆,越寫越不受”法”的約束,點畫結構,全依自然之態,無一絲一毫扭捏之態。純粹的素顏天成。
王羲之中和的書風,非常迎合了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統治階級的思想。歷代統治者大力的宣揚,為的就是讓大家養平和之氣。
中國書法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王羲之書法影響巨大,但也只是代表了中國書法中的一種風格。不是全部。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把書法的所有美聚集在一身。在唐代,人們認為的王羲之書法是妍麗,鍾繇,張芝代表的是質樸。質樸和妍麗,是兩個不同的風格,而東晉之後的南北朝時期,魏碑雄強尚武的書風,受到統治階層的打壓,其變幻莫測的結體,在王羲之書法中是不會有這樣的形態出現的。
王羲之書法的偉大,無需多言,但不能因為他是書聖,便把他說成是中國書法的全部,這不是客觀的去認識王羲之。而是目光狹隘的盲從。
-
8 # 不二齋
這本字帖不僅我們現在看到覺得美,即使是王羲之也對它愛不釋手,一直把它當成傳世之寶,代代相傳,一直傳到它的第七世孫智永的手裡。
此時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也在不斷的在全國蒐羅王羲之的真跡,可以它以帝王之力也未能找到王羲之的《蘭亭序》,一直到智永和尚去世以後,唐太宗才從他的徒弟辯才和尚那裡騙取了《蘭亭集序》。
得到《蘭亭序》以後,唐太宗大讚,稱它為“天下第一行書”,說他“盡善盡美”,還命令馮承素等人臨摹的很多複製本,我們今天看到的《蘭亭序》其實就是馮承素的臨摹本。
也正是因為唐太宗太喜歡《蘭亭序》,死後才把它帶進昭陵,從此《蘭亭序》從世間消失,關於這個一直是一個謎。
我們看很多的書法作品,它們看起來很美,但容易落入俗套,太美了容易俗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趙孟頫的書法,而有一些作品寫的很有藝術性,但是結構造型未必每一個都那麼美,比如顏真卿的書法。
而王羲之的《蘭亭序》既有造型美,又有藝術美,有二美而不俗不野,可以說是盡善盡美了,古今少見。仔細再看一下吧:
-
9 # 瀚墨無極
《蘭亭序》書法的博大精神,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生活中透過人們頭腦的反映,在意識形態的形象表現。《蘭亭序》的存在,正因他是群山起伏中的頂峰,一柱擎天,氣壓乾坤,量含宇宙;他沒有階級性,沒有對抗性,所以是不可超越的存在。
《蘭亭序》書法的風格形成,以在人們的心目中打下絡印,同時也拉開了書法文化的序幕。
王義之書法風格多樣,正是他書法所長,“早年從衛夫學書,後多見前代名家法書,其博採重長,備精諸體,最得力於張芝,鍾繇,而增損古法,一變漢,魏,樸質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今體。”
王羲之《蘭亭序》書法,初無定質,筆力揮灑流暢,收放自如,書體變化多樣,是世人所不及的。《蘭亭序》無論是書法,寫情,寫景,如,歷歷在目,思緒猶新,本人認為盡善盡美的曠世之佳作,永遠閃燦著不滅的火焰。
-
10 # 王效鈞
我曾經在其他問答中說過:書法的載體是文字。文字的發展經歷了由簡及繁和由繁及簡的過程。在之前,書法僅僅以實用為目的,談不上是藝術。
文字在最初階段,簡單,但無法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於是越來越豐富、越複雜。當一種文字體系完備之後,由於時代的變化、人們需求的變化,文字就相應的做出改變。尤其在古代,要表達、記錄任何資訊,必須手工完成。不像現在,再複雜的文字,都可以用電腦搞定。所以,在王羲之的那個年代,正好趕上一波文字字型變革的大潮——隸書向楷行草的轉換。
篆隸楷書都是要一筆一劃完成書寫,速度太慢,不適合時代快速書寫的需求(實際上,這種需求在此之前就一直存在),而草書儘管書寫速度快,但辨識度低,不容易推廣併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而行書恰恰解決了這二者之間的難題——既有書寫速度,有相對容易辨識。走的是中間路線,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所以,行書成為一種最流行的書體就不足為怪了。
其三,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追捧,使王羲之更加深入人心,幾乎成了書法的代名詞,一提書法,必然想到王羲之。而《蘭亭》作為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讚譽就很正常了。
當然,說《蘭亭》代表了所有書法之美,肯定有些過了,畢竟各種書體之間、各種風格之間還是有差別的。書法本身就是一種個性的藝術,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千人一面也就談不到藝術了,照相印刷、電腦打字就可以了,沒必要費心一筆一劃地書寫了。
回覆列表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風格多樣,但是,真正比上王羲之《蘭亭序》的,還真不多見。所以說,王羲之《蘭亭序》獨享盡善盡美的讚譽,無可厚非,更沒有“為什麼!”
那麼,王羲之《蘭亭序》是代表所有書法之美嗎?否也!
《蘭亭序》是王羲之的行書作品,也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更是魏晉書風的一個縮影,但它並不代表所有的書法之美。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如果有人認為王羲之《蘭亭序》是盡善盡美的話,那也是不正確的。難道《蘭亭序》真的就完美無瑕了嗎?大家仔細看看就知道了。作品中的瑕疵還是有的,只是以統幅之美而遮住了一丁點兒的“醜”罷了。
先民們的金文之美,《蘭亭序》代表了嗎?沒有!
秦篆之美,《蘭亭序》代表了嗎?沒有!
漢碑之美,《蘭亭序》代表了嗎?沒有!
草聖張藝的狂草之美,《蘭亭序》代表了嗎?沒有!
陸機的《平復帖》之美,《蘭亭序》代表了嗎?沒有!
魏碑之美,《蘭亭序》代表了嗎?沒有!
唐楷(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之美,《蘭亭序》代表了嗎?沒有!
還有就是“宋四家”的書法作品,雖不及王羲之《蘭亭序》,但也是各有各的可圈可點之處,在某種程度上說,《蘭亭序》也是不能完全代表得了的。王羲之《蘭亭序》真跡誰見過呢?
國學大師南懷瑾有詩云:“一生猶欠詩書債,萬事終須留有餘。” 南懷瑾作為國學大師,還這麼謙虛,難道我們非要把某些事情看得那麼絕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