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16世紀是中世紀的末期,近代的開端,那個時候,歐洲人才剛剛開始他們的航海冒險,工業革命的影子尚未出現。關於那個時代,很多人想到的是影視中髒亂擁擠的城鎮,泥濘不堪的道路,以及灰頭土臉的鄉野莽夫。似乎在那個時代,除了貴族以外,大部分普通人都過著貧苦的生活。然而事實是這樣嗎?以英國為例,讓我們看一下16世紀的英華人是否過著貧苦的生活。

    

    民以食為天,食譜最能反映一個時代的貧困程度。16世紀的英國富人的主食是麵包,窮人的主食則是黑麥和大麥麵包。荒年時期,英國的窮人因黑麥和大麥歉收,只能吃由蠶豆、豌豆和燕麥做成的麵包,這些東西在正常年份只會用作馬的飼料。牛奶、黃油和乾酪在當時被認為是下等人的食品,因為富人吃的是豐富多樣的野味和水產品。肉食,即使在最貧窮需要救濟的家庭中,也能每週吃上一次。雖不像領主家的傭僕可以大魚大肉,但16世紀英國貧苦的佃農每週也可以吃上一片自家晾乾的鹹豬肉。16世紀英國的各種濟貧機構除了為窮人提供麵包外,還會為他們準備牛羊肉和啤酒。可見,16世紀普通的英華人吃得還不算太差,至少保證了他們日常活動所需的熱量。

    

    16世紀的英華人為自家賺取生活費的渠道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多的。16世紀前半期,勞動力一直處於短缺狀態,這歸功於紡織業的發展,與布料相關的行業為英國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由於勞動力短缺以及通貨膨脹,勞工的工資在整個16世紀不斷上漲。同時,16世紀的英華人轉職的現象很頻繁。那時的人們傾向於打短工,或做兼職式的工作,因此也會出現一人打幾份工的情況,這樣做也是為了拓寬自己的收入來源。

    伊麗莎白統治時期,倫敦的職業越來越細化,越來越專業化,種類也越來越多,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奢侈品行業以及服務業的發展。這些新增的職業形式為當時的英華人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就業形式。當時的英華人總有辦法為自己謀得一份生計以維持自身和家庭的開支。

    

    此外,雖然貨幣經濟逐漸發展起來,但16世紀的英國勞工並不完全仰仗貨幣而活,他們除了收到現金支付的工資以外,還有一定數量的實物收入。例如,倫敦麵包店的僱工會得到由他們的老闆所提供的肉和酒,作為他們工資之外的支付方式;礦工經常得到一定數量的食物和酒。一些城市居民還擁有一小塊土地,可能在周邊的郊區,可能在自家的後園裡,甚至有些人是在農村擁有一小塊條田。他們可以在這些土地上種植蔬菜瓜果,養一些牲畜,這些收穫他們或許拿去集市上賣以賺取收入,或許僅供己用。總而言之,16世紀的英華人有多種方式為家庭賺取生活費,這也就保證他們不會過得太糟,甚至有所富於。

    就算有人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無奈被列入到“貧困戶”的名單中,那些人也無需過於擔心他們的溫飽問題。中世紀末期,勞動和閒暇的問題與福利和社會安全的問題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英國在1536年立法救濟窮人,並規定每個教區都應設有公共錢箱並承擔救濟窮人的職責。慈善救濟是16世紀人們生活的另一種保障。在特別困難的年份裡,有錢有能力的人們會發起社會活動以支援一些貧窮的人們度過短暫的苦難時期。總體來說,16世紀的英國物資較為豐富,就業機會也不少,還有社會保障,人們過得並不貧困。

    參考資料:

    向榮:《英國“過渡時期”的貧困問題》,《歷史研究》克里斯托弗.戴爾:《轉型的時代——中世紀晚期英國的經濟與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Steve Rappaport,Worlds within worlds: structures of life in sixteenth-century London (Cambridge 1989)John.U.Nef,Price and industrial capitalism in France and England, 154-1560Christopher Dyer,Standards of living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Cambridge 1989)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央電視臺剛建立時是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