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幸運小胖紙

    影瑤。

    中國古代北方遊牧名族以遊牧為生,每年冬天天氣嚴寒的時候北方的遊牧名族就會南下略奪食物和物資。

    所以歷朝歷代的朝廷都會命令不準將鐵等武器販賣給北方,這是資敵。

    所以北方很難得到鐵等金屬,只能交易到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

  • 2 # 海條子

    重騎兵有,但的確小,其中最著名的是金朝的重騎兵。具體你可以去搜索一個“鐵浮屠”。兵種具有相剋現象,重騎兵直接把大遼的輕騎兵搞死,而重騎兵的劣勢就是“蟻多撈死象”(粵語詞),漢人人口多,最後還是用人海戰術把它搞定了。因此蒙古人看到這方法不行,直接就從來沒用過重騎兵。還是輕騎兵好用,機動性強,古代的時候對馬還不太善用,重騎兵是經常配備,如歐洲和中東還出現過象部隊。中世紀時,中國及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發明了馬登及長砍刀,於是輕騎兵就取代了重騎兵,從此一直統治軍隊,直到火槍的出現。

  • 3 # 江葉叔叔讀歷史

    江葉讀史,不請自來。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給我們的印象就是馬上生活,騎兵為主,來去如風,甚是彪悍。但他們卻很少有重騎兵,這是為什麼呢?如果認真瞭解這些遊牧民族,就不難理解。原因有三。

    第一,戰術需要。遊牧民族作戰彪悍,最大的優勢就是來去如風,換句話說打了就跑。邊打邊跑,邊跑邊打,把敵人消耗殆盡。要想跑得快,就要輕裝,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遊牧民族騎兵都是穿著羊皮等輕巧的衣服,很少帶甲。而且,遊牧民族最擅長的是馬上射箭,遊走消耗,輕裝上陣也方便射箭,發揮最大的戰鬥力。重騎兵不一樣,重騎兵是要靠自身強大的衝擊力和裝甲厚度衝散敵方,給予最大的震懾效應。所以重騎兵是人馬重甲,然後手持長矛,衝擊敵方隊形。要的就是“人形坦克”,攪亂敵陣的效果。兩者戰術需要不同,此其一也。

    第二,作戰任務。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目的就是為了掠奪資源,搶一波就走,等沒有生活資料了再來。這就要求打了就走,來去如風,絕不能戀戰,所以要求輕騎兵。重騎兵不同,重騎兵的任務是與敵對戰,衝擊敵陣,正兒八經的雙方開戰。所以重騎兵一般都是西歐城邦國家發展,手持長矛,武裝到牙齒,戰鬥力極強。當年蒙古人打到西歐,也是靠迂迴消耗戰勝的,沒有敢近戰。兩者戰鬥任務不同, 此其二也。

    第三,資金技術。北方遊牧民族,相教於中原來說冶金、製造等方面還是很落後的,精良的甲冑製造不出來啊。而且,在當時,重騎兵可以說是極其費錢,能養活起一隻大規模重騎兵的國家絕對是土豪。遊牧民族人數不多,逐草而生,沒有那麼多的金錢去發展重騎兵。草原生活很辛苦,吃飽就不容易了。沒有相應的資金技術支援,此其三也。

  • 4 # 煙雨醉逍遙

    成吉思汗被稱之為輕騎兵之王,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與歐洲傳統騎士不同,中國古代草原部族大多都是輕騎兵,當然並不是沒有重騎兵,至於為什麼重騎兵數量稀少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遊牧民族缺乏工業

    與農耕文明不同,遊牧民族以畜牧為生,他們不開採鐵礦,冶鐵工藝也十分有限,工匠也很缺少,能製作普通刀劍以及算不錯的了,而鎧甲的製造相對複雜,對遊牧民族來說這的確是個挑戰。

    第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遊牧民族最不缺乏的就是牛羊,牛皮製作的皮甲,防禦上雖然不如鎧甲,但要多少有多少,不需要太高明的製作工藝,遊牧民族的女性基本人人可以製作,皮甲穿起來也很方便。

    第三,蒙古馬

    歐洲騎士清一色的高頭大馬,這樣配合重甲騎兵衝擊力非常巨大,然而遊牧民族的馬匹體型上比較矮小,甚至歐洲人起初還嘲笑蒙古人騎著的是兔子。然而蒙古的馬匹以耐力著稱,往往歐洲戰馬跑不了一會就會非常疲乏,但蒙古馬卻毫無乏累之感,當然騎乘蒙古戰馬騎手的負重不能太多,如果也給士兵配備鎧甲,蒙古馬也會覺得很吃力,這樣就喪失了自己的機動優勢。

    第四,戰鬥方式

    歐洲中世紀注重騎兵衝擊,特別是重騎兵,以前玩一個叫《中世紀戰爭》的遊戲,只要騎兵衝進步兵方陣,對步兵的傷害是巨大的,然而遊牧民族的作戰方式卻十分不同,他們是天生的射手,以弓箭射殺敵人,這種作戰方式,並不需要強調自身的防禦能力,而是對準確率,反應速度以及機動性要求較高,所以對於遊牧民族來說,皮夾比鎧甲更適合他們作戰。

    第五,遊牧民族也是有重騎兵的,還很厲害

    無論是金兀朮還是鐵木真,他們都有強大的重騎兵部隊,他們的作用是來收割的,在輕騎兵成功打亂敵人陣形之後,他們會從中間突進,如同匕首一樣刺進敵人的心頭,而他們的武器也從弓箭彎刀,換成了錘類武器。

    總之,遊牧民族一向能征慣戰,他們選擇了更適合他們的皮甲,發揮了自己的優勢,使得他們來去如風,即便是身穿精良鎧甲的歐洲騎士也完全不是對手,在蒙古入侵歐洲之時,經常出現十幾名騎士追擊一名蒙古騎兵的事情,但最後唯一的生還者就是那名蒙古騎兵,每當看到電影裡穿著華麗的歐洲騎士,我心中忍不住在想,這樣的烏龜裝真的有用嗎?事實是,在蒙古人的弓箭利刃之下鎧甲似乎作用並不是很大。

  • 5 # 縱橫月光

    我覺得最重要的兩點就是,戰術配置的需要和冶煉技術的限制,不同於歐洲的重騎兵,北疆的遊牧民族大多是騎射不分家的兵種,更適合快速突擊快速轉移。

    華人理解的輕重騎兵和西方兵學界區別甚大。 華人理解的重騎兵披重厚盔甲,適合硬抗,輕騎兵著輕甲,主要執行偵察騷擾。 西方兵學界以克勞塞維茨著的《戰爭論》為例, 他們定義,凡是白刃格鬥的騎兵都算重騎兵, 凡是使用拋射武器的騎兵都算輕騎兵, 步兵同理。 而且他們總結出了一個大致的兵種相剋規律。這一規律在東方現實戰爭中幾乎不存在:重步兵克重騎兵, 輕騎兵克重步兵, 輕步兵對重步兵要看戰術, 輕步兵又克輕騎兵, 重騎兵克輕步兵, 輕騎兵無賴戰術克重騎兵。 最後解釋一下輕騎兵拿什麼戰勝重騎兵---------經典的邊射邊跑戰術。歐洲有成熟的騎士團制度和重灌騎士的培養方式,重騎兵一直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不可小覷,反觀中國北方對冶金技術的掌握一直遠遠落後於中原,不可能大批次裝備重甲,明末對瓦剌作戰時期,瓦剌人分戰利品最大功者獎漢人廚房中最平凡不過的生活用品——鐵鍋,後金努爾哈赤幾乎沒有根基,僅僅擁有十三副鎧甲足以奮然起兵,對抗大明王朝。

  • 6 # 瑞瑞說歷史

    謝謝邀請,首先咱們從兩個方面分析下這個問題, 首先,什麼是遊牧民族,中國北方遊牧民為了適應高寒乾旱的氣候條件,終年實施嚴格的集體遊動放牧的畜牧業經營方式,這種生產生活方式基於保護稀缺的水資源和可持續輪換使用不同的草場形成的人類智慧和文明。遊牧文明是在人類早期原始狩獵文明和原始採集文明之後,與農耕文明差不多同時產生的,就其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而言,比農耕文明更接近原始的採集狩獵文明。

    所以中國的遊牧民族最大的特點就是“流動”,他們根據氣候根據適合牛羊繁殖的地點遷徙,他們沒有固定的住所,他們的財產也是可移動的牛羊。

    其次,在分析下什麼是重騎兵,就是裝甲具有承受一定攻擊的能力,通過沖鋒產生的速度、動量對敵人陣地製造壓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沖毀敵人陣形,打擊敵人士氣的超級騎兵、人肉坦克--在冷兵器時代,穩固的陣形是確保勝利的基礎,高昂計程車氣是取勝的關鍵,一旦破壞了敵人的心理平衡和組織基礎,就相當於獲得了勝利,所以,重灌甲騎兵曾經是一個最昂貴最重要也最榮耀的兵種。

    所以重騎兵的特點就是把馬和人組裝成一個肉刑“坦克”,具有強大的攻擊力,但是卻喪失了原始騎兵的機動性。所以重騎兵在戰場上的衝殺都是一鼓作氣傻姑去,很少有回頭或者拐彎的。

    所以經過以上分析,遊牧民族沒有重騎兵的原因應該有以下幾點 第一,首先遊牧民族自身特點就是具有強大的流動性,他們是隨著地質氣候到處遷移的,他們對自身以及他們的財產具有可流動性。所以他們不可能擁有重騎兵這種機動性極差的物種。

    第二,作戰任務需求,中國曆代遊牧民族南下都是為了掠奪資源,他們掠奪中原人民的牛羊或者一些諸如鹽巴的生活用品。他們會盡量避免與中原軍隊的主力發生衝突。大多數是以輕騎兵的機動性在各處造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取得少許勝利,在中原軍隊主力集結完畢之前,他們便逃回了大漠深處。

    第三,資金技術,遊牧民族的冶鐵鍊金技術還是比較落後於中原的,沒有精緻的甲冑,沒有重型武器。很難把人和馬都徹底武裝起來。而且養一直完整的重騎兵是非常耗費人力財力的,一個正規的重騎兵戰士大概需要三個輔冰和幾匹戰馬。這對遊牧民族的資金要求是非常高的。

    所以,結合以上種種原因,遊牧民族是不具有重騎兵的。

  • 7 # 史話海說

    首先明確一點,遊牧民族可以組建重騎兵,而且還可以組建相當數量的重騎兵,比如蒙古帝國的騎兵軍團,最高可保持大約百分之四十的重騎兵。不過話又說回來,大多數情況下,遊牧民族軍隊的重騎兵的確是比較少。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是作戰需求。拿中國來講,遊牧民族與中原政權的戰爭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擄掠人口與物資為目的的,如匈奴、突厥;另一種是以入主中原為目的或者自立國家與中原帝國對抗的,如党項之西夏、契丹之遼、女真之金。在第一種形式的戰爭中,遊牧民族軍隊是以輕騎游擊戰術為主要戰法,揮之即來,呼之即去,一擊不中,遠遁千里。專以衝擊步兵方陣而設立的重騎兵則沒什麼大用場。而後一種則來不得取巧了,畢竟,中原帝國雖然無法組建大規模的騎兵叢集與之來一場硬橋硬馬的騎兵會戰,但騎步結合的戰術同樣不可小覷,即使是以騎兵最弱的宋朝,重步兵陣列加上各種強弓硬弩以及其他剋制騎兵的裝備,也足夠遊牧騎兵們喝一壺的。這就對遊牧民族的戰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要有重騎兵來衝擊步兵陣列。

    第二個方面就是技術支援。重騎兵的重甲,長兵器,都是純粹的遊牧民族所無法提供的。遊牧的產業方式(指沒有相對發達的農業為支撐)決定了他們很難有一個穩定的根據地——指城市——來發展冶煉業。在沒有定居的情況下,要建立一整套的冶煉工業體系,無異於痴人說夢。如此,遊牧民族的鐵器來源只有貿易與掠奪。然而鐵製生活用品還相對容易,兵甲,就太困難了,代價高昂不說,來源太不穩定。這樣一來,就決定了遊牧民族只有在前面提到的第二種戰爭形態中才有可能具備重騎兵所需的條件。如西夏的鐵鷂子軍,女真的鐵浮屠,契丹的鐵林軍勉強也能算吧。

  • 8 # 上將噯福斯

    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根本就不讀史書。

    中國古代的遊牧民族的重騎兵,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規模很大,各個民族都有。到你這兒就成了很少有。你讓鐵浮屠情何以堪!

    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很早就出現了重騎兵。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馬鐙的發明和大規模使用,中國北方的鮮卑、氐,柔然等遊牧名族,就開始組建重騎兵部隊。也就是所謂的甲騎具裝。人馬皆披重甲,這不是重騎兵是什麼?

    而且,北魏,南燕的重騎兵數量眾多,史書中經常有“鐵馬萬群”的記載。

    後來的,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滿族,都組建過強大的重騎兵部隊。特別是女真的鐵浮屠,望之如鐵塔一般,排牆二進。是標準的重騎兵。人數最少在五千以上。金兵每每摧城拔寨,全憑鐵浮屠。

    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控制的地區,缺鐵不假。但是正因為鐵器的珍貴,他們才更加珍惜,越做越精,在鎧甲製造方面絲毫不輸中原政權,甚至有很多過人之處。加之,馬匹眾多,組建起強大的重灌騎兵。

    雖然如此,我還是最喜歡大明朝的騎兵。軟弓,長箭,快馬,輕刀。

  • 9 # 史料不輯

    中原的經濟封鎖並不是主要原因,況且遊牧民族並不缺鐵,突厥人的發源地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就以盛產良鐵聞名,突厥人本來就是柔然人的“鍛奴”。

    蒙古人的傳說也是他們的祖先用熔爐和風箱熔化了鐵山才從大山深處走向了草原。蒙古部族崛起後,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不斷將在中亞、漢地俘虜而來的工匠集中到葉尼塞河上游的“謙謙州”為他們打製兵器,鎧甲。

    所以說中原並不是遊牧民族獲取物資的唯一源頭,他們可以自己打造,也可以從中亞定居民族手中獲取。之所以不願意用重騎兵,是因為他們很早就發現騎兵的殺手鐧是機動性,而不是防禦力。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重騎兵在南北朝時盛行過一段時間,但北魏和南燕的重騎兵被劉裕的重步兵加硬弩暴揍以後,北方和南方政權都意識到重騎兵的問題。到隋唐時,騎兵基本上都轉向輕騎兵,僅保留少數重騎兵。

    歐洲可能是歷史上對重灌騎兵最熱衷的地區。歐洲國家普遍很小,不需要重騎兵做長距離行軍,而雙方都是重騎兵,不會有較長距離的衝鋒,所以歐洲有適宜重騎兵生存的土壤。可是歐洲的重騎兵行動非常不便,每個騎兵需要數個奴僕伺候,戰場上一旦跌落下馬會被厚重的鎧甲壓得動彈不得。

    歐洲的重騎兵在長矛重步兵、輕騎兵、車陣加長弓硬弩面前總顯得力不從心,尤其是重騎兵追擊輕騎兵時,經常會在精疲力盡時遭到輕騎兵的回戈一擊。

    騎兵能夠在冷兵器時代佔據主導力,主要是騎兵藉助戰馬擴大的戰場空間和時間。從戰術層面上來說,騎兵機動性高,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區域性戰場的優勢兵力。在奇襲、追擊、包抄等戰術中,突如其來的騎兵會讓絕大部分將領手足無措。

    除了進攻,騎兵在撤退時更奇效。騎兵不光有速度優勢,可以化整為零,分頭逃竄,使追兵無法跟蹤其路徑。這也是為什麼中原王朝只能將匈奴、突厥趕到西方,卻無法消滅他的原因。

    穿上重甲後,騎兵的眾多優勢全部消失,又加之鎧甲成本高昂,遊牧民族無力供養一支龐大的重灌騎兵部隊來駐守遼闊的北方草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日本漫畫的故事情節是有著明顯時間程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