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41929542134014

    今天是大暑的第二天,距離立秋還有十四天的時間,熬過這酷暑難耐的大暑天,就會迎來涼爽的秋天。說到伏天,首先想到的就是小暑大暑節氣,雖然三伏天和小暑大暑節氣都代表著炎熱的天氣,但是三伏天的由來卻和小暑大暑沒有關係,而是和夏至,立秋這兩個節氣有關係,所以農諺“立秋在末伏,大暑雨連天”這句俗語中,立秋時正好在末伏的現象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立秋這一天也正是末伏的頭一天。很多人看到這裡就會產生不解,彆著急,聽我慢慢說來這是為什麼。

    很多人知道三伏天,但是並不知道三伏天從哪一天開始,還有很多人以為三伏天是從小暑節氣開始,其實並不是,三伏天從哪一天開始,哪一天結束是根據夏至和立秋來決定的。大家都知道,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和末伏分別為10天的時間,而中伏有的年份是10天,而有的年份則是20天,不過20天的中伏比較多,比如今年中伏是20天的時間,所以今年整個伏天一共是40天。

    初伏是從夏至開始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結束。中伏是從夏至後第四個開始,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結束。末伏則是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開始,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結束。所以農諺“立秋在末伏,大暑雨連天”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立秋這一天正好是庚日,也就是末伏的開始,不過立秋這一天正好是末伏發生的機率比較小。

    那麼立秋恰好在末伏時,大暑節氣真的會一直下雨嗎?大家都知道,農諺是老一輩的勞動人民根據多年的生活和勞作經驗總結出來的,並沒有什麼科學道理,但是卻很準確,不過中國南北跨度比較大,各地氣候差異也很大,農諺“立秋在末伏,大暑雨連天”只有少數幾個地區的天氣適應這句農諺。

    今天是大暑的第二天,全國各地都處在上蒸下煮的環境裡,氣溫高,身體出汗比較多,大家要及時補充身體中的水分,儘量減少正午出行,如果不能避免正午出行,一定要做好降暑工作,以免出現中暑情況。

  • 2 # 水中散步

    既然是農諺,肯定是歷代先人們的經驗!必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人類工業發展過度索取了大自然的恩賜,特別是地球這一生靈的有限資源,以致極端天氣頻繁,地震,洪水,火山噴發等災難高頻率發生,這是否意味著大自然對人類的警示呢?

    我們都有一個家,一個共同的家,那就是地球,地球的生態決定著人類的未來!習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正當時!

    天氣好不好?不僅僅是大自然的事,不是嗎?

  • 3 # 怡庭農業

    大暑過後就是立秋,今天是大暑的第二天,我們這裡已經下了兩場雨了,雨來得快去的也快。早上還是烏雲密佈雷閃電明的,下午毒辣辣的太陽就出來了,隨著氣溫的升高,地面的雨水經過暴曬以後,外面氣溫更加的悶熱。這就是大暑過後的典型氣候,雷雨天氣的爭多,氣溫的快速上升,當前的天氣用上蒸下煮來形容真是一點也不為過。而今天說的這句俗語,就是和大暑氣候有關的一句農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

    “立秋在末伏,大暑雨連天”,這句俗語顯而易見,很多人看到都會明白它的意思。說的是如果立秋在末伏,那麼大暑的雨水天氣就會比較多,這裡的雨連天是一種誇張的修辭說法。那麼為啥要這樣說呢?靠譜嗎?

    當然不靠譜,尤其是放在當前的生態環境中。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全球天氣的逐步變暖,很多放到現在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之所以這麼說,可能在古時候氣候環境比較穩定的情況下,或許出現這樣天氣的機率會比較多一些。久而久之古人們就總結出來的俗語。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是兩套曆法,一種是公曆,一種是農曆。由於農曆閏月的原因,每年公曆和農曆的時間會有較大的差距。而立秋一般是按照公曆演算法,每年立秋的時間基本固定在公曆的8月7日~9日之間。而三伏天是按照農曆的演算法,所以每年三伏天的時間會不固定。

    例如有的時候立秋會在中伏,有時候立秋會在末伏,而立秋越晚,那麼預示著今年三伏天會越熱。俗話說的好“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氣溫升高雨水天氣就會增多,所以就有了立秋在末伏,大暑雨連天的說法。

    其實,對於我們莊稼人來說,大暑雨水天氣的增多,是非常有利於莊稼的生長生產,因為這個時候正是秋季莊稼快速生長,氣溫的升高,對土壤墒情揮發較快,不利於作物的生長,這個時候如果能來幾場大雨的話,莊稼就能更好的結籽孕穗。所以在我們農村也有“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的說法。關於農諺“立秋在末伏,大暑雨連天”,你是怎麼看的?你那裡下雨了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 4 # 村姑說村事

    大暑和立秋是24節氣中緊挨著的兩個節氣,一般來說,大暑天氣熱到極點,立秋之後天氣會逐漸地涼爽起來。

    “立秋在末伏,大暑雨連天”,這是一句用立秋節氣在三伏天中的位置來預測大暑節氣期間 的雨水情況的農諺俗語。意思非常直白,就是說立秋如果在最後一伏期間,那麼這一年的大暑期間就會雨水連連。我們先看今年的立秋在不在末伏?

    我們知道昨天7月23日進入今年的大暑節氣,今天是大暑第二天。今年的立秋是在陽曆的8月8日,農曆的七月初八。

    這樣看來,今年的立秋時間是在中伏,而不是末伏。

    那麼好像今年的大暑節氣的雨水就不能用這句農諺來預測了。

    看天氣預報,我們這裡大暑節氣期間持續高溫,持續無雨,是一個幹烤的火熱大暑天。

    不記得以往的立秋是不是在末伏,還是在中伏,但能肯定的是,每年的秋後都有一伏,也就是所謂的秋老虎,這個是不變的。立秋只有中伏或者末伏兩個選擇。

    但對於我們山西這裡來說,大暑因為都在七月下旬,按道理來說已經進入了雨季,因為我們這裡的每年的雨季都是7、8、9月份。所以這句農諺對我們來說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為無論立秋是在中伏還是在末伏,大暑天都在雨季的。

    今年呢,又有爾尼諾現象控制著,一切的農諺俗語就更顯得蒼白無力了!

    你們進入大暑的這幾天熱嗎?也沒有雨下嗎?這可如何是好呢?

  • 5 # 依山傍水

    今天是大暑的第二天,距離立秋還有十四天的時間,熬過這酷暑難耐的大暑天,就會迎來涼爽的秋天。說到伏天,首先想到的就是小暑大暑節氣,雖然三伏天和小暑大暑節氣都代表著炎熱的天氣,但是三伏天的由來卻和小暑大暑沒有關係,而是和夏至,立秋這兩個節氣有關係,所以農諺“立秋在末伏,大暑雨連天”這句俗語中,立秋時正好在末伏的現象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立秋這一天也正是末伏的頭一天。

    初伏是從夏至開始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結束。中伏是從夏至後第四個開始,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結束。末伏則是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開始,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結束。所以農諺“立秋在末伏,大暑雨連天”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立秋這一天正好是庚日,也就是末伏的開始,不過立秋這一天正好是末伏發生的機率比較小。

    那麼立秋恰好在末伏時,大暑節氣真的會一直下雨嗎?大家都知道,農諺是老一輩的勞動人民根據多年的生活和勞作經驗總結出來的,並沒有什麼科學道理,但是卻很準確,不過中國南北跨度比較大,各地氣候差異也很大,農諺“立秋在末伏,大暑雨連天”只有少數幾個地區的天氣適應這句農諺。

    今天是大暑的第二天,全國各地都處在上蒸下煮的環境裡,氣溫高,身體出汗比較多,大家要及時補充身體中的水分,儘量減少正午出行,如果不能避免正午出行,一定要做好降暑工作,以免出現中暑情況。

  • 6 # 老農民說事

    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其標誌的是暑去寒來,天氣會慢慢的由熱變冷,整體的氣溫會降下來。在以前社會的時候,立秋期間也是有比較多的風俗傳統的,在我們當地有兩個比較出名的傳統習俗:一是辦秋社。這個風俗傳統是從漢朝的時候就傳下來的,人們會在立秋的時候祭祀土地公,其目的就是希望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可以豐產豐收。二是啃秋。“啃秋”其實指的就是吃一些人們賴以為生的農作物,玉米、紅薯、西瓜等都是人們比較喜歡吃的食物,其中西瓜是最常見的啃秋食物,一些地方的人也認為在立秋的時候吃西瓜可以預防疾病。從以上兩個關於立秋的傳統習俗就可以看出來,立秋算是二十四節氣中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了。

    立秋的時間是相對比較固定的,其大多是集中在8月7日―8月9日的某一天時間,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8日。“立秋在末伏,大暑雨連天”,這句俗語的意思還是比較簡單的,立秋的時間節點如果是在末伏的話,那在大暑前後降雨量就會比較大,甚至有可能會造成洪澇災害。今年的末伏是在8月11日,這也就意味著立秋不是在末伏,其天氣情況也就會比較晴朗一些。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在我們當地從昨天(大暑)開始就一直在下雨,部分地區甚至還造成了洪澇災害,更嚴重的地區還爆發了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從現實情況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句俗語其實並不具有多大的參考價值。

    中國的國土面積是非常大的,整個氣候狀況也是千差萬別,南北之間、東西之間的氣候都有很大差異,不可能說全國的整個氣溫降水情況都一樣。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降雨一般是受到暖溼氣流的影響形成了,整個暖溼氣流的移動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不可能一下子覆蓋到全國。夏季的時候,尤其是在三伏天,氣候特徵就是高溫多雨,溫度會非常的高,降雨量也會非常大,相應的也就有可能形成一些自然災害,比如高溫導致的乾旱少雨、降雨導致的洪澇災害,這些自然災害即使是在現代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條件下也很難徹底的規避,只能透過預防來減少。

    古代的時候,人們的科學技術水平非常的有限,能夠掌握的天文地理知識也非常少,更多的都只能是靠實證經驗和猜想去完成,其總結出的知識體系的科學性也就相對而言差一些。在現代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年代,人們尚且不能透過立秋的時間去預測大暑的天氣,更何況是古代。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還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在農業生產中可以辯證的瞭解採用,農業生產還是應該更多的去和現代科學結合起來,根據天氣預報去調節農事活動才是相對而言比較科學的。

  • 7 # 華哥的三農

    今天是大暑第二天,也是我們正式進入抗旱保苗工作的第五天,每天奔波於渠道之上,心裡想的不是自己有多累,而是在想如果持續乾旱,處在拔節時期的水稻乾旱缺水,到秋季,老百姓指望什麼?

    好在,在幹部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之下,旱情暫時得到緩解。但是未來二十多天,仍然晴熱高溫,抗旱註定是一場惡戰。

    2019年立秋在8月8日,而2019年末伏是8月11日到8月20日,大暑是7月23日,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是晴熱高溫。立秋不在末伏,大暑也沒有下雨,那麼能說明這句話是靠譜的嗎?

    當然不能說明這句話靠譜,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首先立秋在末伏的可能性小。立秋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是按照陽曆來進行計算的,於每年的8月7日至9日進行交節,三伏是一年中最熱天氣的統稱,分為初伏、中伏、末伏,是按照陰曆(農曆來進行確定的),由於陽曆和陰曆時間上有較大差異,所以每年三伏時間也不一樣,末伏一般都在八月中下旬時間段。那麼,這樣看來,立秋在末伏的可能性比較小,所以也不要指望大暑雨連天了。

    其次,就算立秋在末伏,也不一定下雨。立秋在末伏,就真的大暑雨連天嗎?華哥查閱資料,發現2012年和2014年的立秋正好是在末伏,華哥調閱了華哥家鄉2012年和2014年大暑的氣象記錄,最終發現:2012年大暑是7月22日,而這天華哥的家鄉是多雲且高溫天氣,前後幾天都沒有雨。2014年大暑是7月23日,而這天華哥的家鄉是多雲天氣,但在24日迎來了暴雨。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看出立秋在末伏,大暑雨兩天,其實並不是非常確切的,但在有些年份有可能碰巧會出現雨水天氣。那麼對於這句話我們該怎樣理解呢?

    一方面,我覺得農諺是人們根據生產生活規律總結得出,有一定的依據,並且在之前確實能夠指導科技不發達時期的農業生產。而如今,自然界瞬息萬變,有些農諺不在適應這種變化,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只能作為一種文化來繼承發揚。

    另一方面,在面對自然災害不斷出現的今天,我們從事農業生產,更多的是依靠人的積極能動性,依據科學進行生產。不能再被動的“靠天收”,在我們這裡,如果我們不積極調水,指望老天下雨,那麼註定到秋季是顆粒無收的。

    綜上所述,“立秋在末伏,大暑雨連天”是農民根據生產生活總結出的諺語,有其現實意義,但是當今社會農業生產要靠人發揮能動性,採用科學技術從事生產活動。

  • 8 # 樹德漢碩

    立秋在末伏,大暑雨連天。這話頭半肯定靠譜,後半有誇張,就難說了。

    接照計伏法,是夏至後三庚數初伏,四庚後為中伏,立秋後頭庚末伏。末伏肯定是立秋後,不在立秋前。天干有個,從夏至頭庚到三庚有二十天,一個節氣在夏季,不少於十五天,多有十六天的,但怎麼說初伏已在小暑後,中伏多在大暑後,夏至三庚數頭伏,四庚就是中伏頭,五庚不是定末伏,末伏立秋望頭庚。定三伏日期的是夏至與立秋再數庚日。依日干支排法,夏至立秋見庚有遲有早,早的夏至立秋當日就逢庚,遲的會六七八九日後才逢庚。見庚早,中伏就長,有二十天,即夏至後四庚五庚是中伏,六庚(交立秋後)是末伏。見庚遲,則三庚是頭伏,四庚是中伏,五庚在秋後是末伏。夏至立秋是有可能逢庚的,從夏至到立秋,不會有足五十天,頭尾計最多四十九天,一般是四十七八天,所以,夏至日逢庚,立秋必不遇,立秋從庚,夏至必不是庚。這裡說的立秋在末伏,就有立秋逢庚日的意思。今年是夏至後一日見庚,是早見庚,所以中伏長有二十天,立秋後三日見庚,末伏並非在立秋日。

    中國地大物博,氣候東西南北差異很大,也多型別,降雨多少各地大不相同。大暑雨連天,在中國只有部分地方會這樣,南方,東南沿海會有可能,要不就是遇颱風天氣。所以,僅以立秋在末伏就預斷大暑雨連天,只可能是一些地域有準,許多地域不會這樣。中伏末伏是一年最燥熱的時候,人都希望下雨調溫,祈望雨連天的心情是可理解的,但能不能適時而下又正好,就不是人心意願就可做到的,雨連天下大了,雨澇成災也是不好的。

  • 9 # 天義說

    今天是7月27日中伏的時間,下個月8號就是立秋了,也就到了每年的末伏時間段。而大暑節氣剛過不久,天義看了下未來一段時間的天氣,可真的是幾乎每天都有雷陣雨,所以這一句農村諺語“立秋在末伏,大暑雨連天”還是比較靠譜的。

    首先來說,立秋屬於節氣上夏天和秋天的分界線,意味著白天的日照時間漸漸縮短,天黑越來越早,氣溫慢慢的降低,但實際上我們人的感覺還是會比較的悶熱,尤其是在中午的時候。這就是俗稱的秋老虎,末伏的威力,立秋後的2個多星期,等過了末伏,才是秋高氣爽的好天氣。

    其次,大暑過後,中國特殊的季風氣候,會引致一些颱風的登陸,尤其是在華南沿海浙江廣東一帶比較常見。而在北方冷暖空氣交匯的比較多,這樣就會帶來大量的降雨,在中國的山東河南江蘇一帶,也算是進入了雨水比較集中的時候。對於緩解農村的旱情,農作物的生長播種都是比較有幫助的。

    最後,農村諺語很多能幫助咱們的農民朋友,獲取到種植農作物的時期,以及根據節氣根據旱澇的實際情況來管理莊稼。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年代,農業技術不流行的時期,正是農村流傳下來的諺語起到了不少幫助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PV到底該如何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