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因為鄭和下西洋於歐洲大航海時候出發點和動機截然不同,而隨之帶來的收益也不同。

    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開始世界性壯舉,此時大明王朝正如日中天,而此時的歐洲剛剛開始文藝復興,但是仍舊籠罩在宗教迫害的黑暗之下。

    鄭和下西洋的出發點是明成祖朱棣的私心。

    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在老爹死了四年之後,奪了自己親侄子的皇位,成為明朝的第三代君王,而朱棣率軍攻破南京後,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這成為了朱棣最大的心患,雖然是成王敗寇,但是朱允炆的皇位比朱棣的皇位有著更加權威的合法性,在朱允炆面前朱棣就是亂臣賊子,所以朱允炆的不知所蹤,讓朱棣心存忌憚,而到海外去尋找朱允炆就成為了鄭和下西洋的首要目標。

    明成祖朱棣奪了親侄子的江山

    同時也正是因為朱棣得位不正,他總是怕天下人質疑的造反起家的身份,於是試圖透過下西洋讓南洋海外的四夷之人都知道朱棣的赫赫戰功,都知道他治理下的大明朝如此顯赫的國威,而在萬國來朝的景象,也足以讓朱棣的虛榮心得到滿足,這是朱棣的另外一個私心。

    而無論是尋找朱允炆還是宣揚國威,這樣的出發點之下,決定了鄭和下西洋進行的只能是不賺錢的朝貢貿易,而這樣的情況下浩大的航海支出與貿易所得不成比例,這也是後來朱棣死後,明朝的下西洋活動得以最終停止的重要原因。

    鄭和下西洋規模宏大

    當然貿易都是賺錢,及時朝貢貿易,鄭和船隊帶著大量的絲綢和瓷器南下,受到了各國的歡迎,但是透過明朝國庫支援的下西洋運動,透過與各國貿易獲得的大量收益最後沒有能夠進入國庫,而是進入了朱棣的個人的私庫,這也是後來很多人堅決反對貿易下西洋的重要原因。

    鄭和下西洋還有著實現鄭和個人夢想價值的目的

    鄭和原名馬三寶,本是居住在雲南的穆斯林,在蒙古人統治雲南的時代,這些人和蒙古貴族一起過得相當的不錯,明軍後來進軍雲南,雲南被納入大明版圖,馬三寶在自幼就成為了戰俘,並被閹割後成為奴隸。

    後來馬三寶在朱棣的帳下,屢立戰功,被朱棣賜名為鄭和,而作為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到伊斯蘭聖城麥加去朝拜,是他們的最大夢想之一,麥加城所在的阿拉伯半島,正是鄭和下一樣的其中一站。

    鄭和下西洋路線

    所以鄭和既是執行朱棣的命令下西洋,同時也是為了自己能夠朝拜聖城。

    西方的大航海運動一開始就帶著濃厚的經濟利益

    西方最初的航海運動探索,是因為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他們建立起地跨亞歐非的國家,並直接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要道,成為了東西方貿易的攪屎棍,他們控制著歐亞大陸的陸上交通的核心部分中東地區,然後對往來客商課以重稅,結果歐洲需要亞洲瓷器、香料物價暴漲,直接導致了義大利眾多城市國家的經濟受到重創。

    歐洲的大航海運動

    為了打破土耳其人的封鎖,西方開始開闢新航線,而他們在開拓新航線的時候意外的發現了繞過非洲的新航線,發現了新大陸美洲,重要是他們還發現,這些新航線新大陸附近的文明極其落後,而又極其的富裕,於是他們立即改貿易為掠奪,利用他們文明上優勢,開始不斷殖民美洲、非洲和東南亞地區。

    而此時明朝的對外政策正是全面收縮的狀態,結果讓西方人賺的盆滿缽滿,世界各地的黃金和白銀等大量湧入歐洲。

    歐洲的大航海運動之後殖民掠奪為歐洲帶來大量的財富

    而工業革命之後,一直落後於東方的歐洲各國,開始逐漸超越並拉大與東方差距,東方文明開始落後於西方文明。

  • 2 # stud白丁

    鄭和的艦隊規模,比哥倫布大一百倍。但是鄭和是官商,官商的特點是僵化。舉例子,一開始拉回來的胡椒可以贏利二十倍,後來胡椒多的要攤派給官員當工資,這樣的生意能長久麼。

    哥倫布也是官商,但他後面的商船迅速改為官民一體,船上的人和國內的人都有利益。

    明朝海禁,鄭和後面並沒有商船,甚至連船上計程車兵都得不到貿易上的好處。本來朱棣以為壟斷外貿能攫取最大的好處,誰知他搞的國家隊越來越虧損。

    中國本來就沒多少商業習慣,皇帝想做生意了,既沒人制約也沒人能幫上忙,一開始聲勢浩大,結果是難以為繼。

    只能說中華文明過於依賴農耕經濟,又一直沒有遇到真正的挑戰者。直到地理大發現,西方人實現彎道超車,我們才被動地接受工商業經濟。

  • 3 # 冷兵器研究所

    明初,鄭和下西洋其實就是在官方支援的前提下,壟斷了海外的進出口,用超大規模的船隊進行朝貢貿易,不僅切斷了沿海地區人民與海外的正常貿易往來,也破壞了沿海地區正常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序。結果,走私貿易盛行。

    走私貿易是民眾在現行的政策範圍之內無法獲得發展而採取的一種非正常手段,走私貿易使得明政府失去了大量的財政收入,而且不能對沿海的對外貿易進行有力的監管,造成東南沿海地區對外貿易的無序化發展,而這種無序化發展又阻礙了整個海外貿易的健康有序發展,最終是破壞了沿海地區的長久以來形成的健康的貿易發展環境。

    獨尊宮方貿易還使得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對外貿易官民互動格局中斷,壓制民間貿易可以一時使官方貿易獲得更多的商業機會,可是長期看來,缺乏官民互動的獨尊官方貿易存在不少的弊病,自然不能長久持續下去。

    關鍵是無論在鄭和下西洋之時還是其後,都被許多大臣認為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弊政而加以反對。明初海外政策中政治外交目的的上升表明了封建思維慣性的延伸,代表了一種與重利的海外交往傳統相違背的海洋發展方針。

    鄭和下西洋更多的是考慮透過各種手段來懷柔遠人,向海外國家傳播中華的傳統文化,以消除對中國的潛在威脅,建立起以朝貢制度為基礎的理想國際社會秩序。為了實現這些目的,它很少考慮經濟的因素,甚至在有的時候根本不考慮經濟代價,或者是不惜以犧牲經濟利益來換取政治和外交上的虛榮。這種做法在特定時期和特定情況之下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將其作為處理對外關係的準則,則是不可能的。這種方式這在經濟條件好,國力強盛的時候是可以支撐和維持的,但是這種狀況的維持和支撐,明顯缺乏一種常效的機制和動力,很可能隨著統治者注意力的轉移和支援力度的減弱而難以為繼,這也正是它不能持久的深層原因。

    我們發現,西方航海Explorer開闢新航路以後,就興起了移民海外的熱潮,其實尋找新土地就是不少Explorer的重要目的之一。隨著大量的移民,各地建立起早期的殖民地。這種航海帶動移民,移民促進航海的互動模式,不僅促使移民海外的高潮的帶來,也使得這些新航路迅速興起成為黃金貿易線路,海外開拓事業蒸蒸日上。

    而鄭和下西洋不僅破壞先期移民創造的成果,還阻斷了繼續向海外移民的通道,官營航海的短暫興起是以打擊和破壞民間海外拓殖事業為代價的。民間海外華商網路的破壞和海商武裝的衰減,弱化了海外移民的經濟和政治力量,這樣,官方的出外航海起不到促進民間的對外移民和海外移民的發展,自然海外移民也起不到推動官方航海的作用。

    如果這種大規模的官方出外航海能夠帶動對外移民和促進海外移民的發展,假以時日,民間的海外貿易就會得到飛速的發展,官方的貿易也會因為有了推動和促進繼續下去。但是事實證明中國並沒有走上這條道路……

  • 4 # 若星540

    用今天的看法來說就是傲嬌、好面子、自大狂。

    永樂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其主要目的就是宣揚大明昌盛強大,顯擺大明的臉面。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與大航海的目的性截然不同,他的出發點是宣揚大明臉面,壓根就不是衝著利益去的。每去到一個國家,就成了散財童子,賞賜大量寶貝,許以重利換來一些小國家的朝貢,就是拿錢買面子,有記載,在1405年賞賜給日本150萬枚銅錢,第二年更是賞賜了1500萬枚銅錢,兩次的賞賜讓日本獲利巨大。

    下西洋不光不能給國家帶來利益,而且給國家造成經濟負擔。船隊規模有240艘,鄭和的主船排水量1500噸,船員共有27000多人,如此龐大的規模,每次出海的錢財消耗相當於國家年支出的兩倍,頻率呢差不多是每4年一次,如此消耗,卻不能給國家帶來收益,所以在成祖駕崩後,下西洋也就沒有再進行。

    而反觀歐洲的大航海,他們則不同,他們的目的性很強,就是獲得資源、賺取財富,歐洲大航海所圖的是黃金、鑽石、絲綢、香料,這種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這些東西在歐洲是很有需求有經濟價值的商品,而大明擊敗蒙古,強敵已去,經濟得到修復和發展,這些東西對於大明來說吸引力比不上那些奇奇怪怪的稀罕物。

    大航海最先到達非洲,當發現非洲遍地黃金時,貪婪的本性彰顯而出,開始了野蠻入侵、掠奪,獲得大量財富,用財富發展壯大自身繼而更有利於掠奪,成為良性迴圈,故此歐洲航海行業蒸蒸日上,同鄭和下西洋的勞民傷財相對比,反差太大了。

    官方高壓和民族思想的影響

    當時的大明剛擊敗蒙古,把蒙古人趕到了漠北,強敵已去,剩下的就是擺酒慶功,宣揚國威,只不過這慶功慶到海外去了。

    其實在大明初期,民間也興起了航海貿易,發展的也不錯,但可惜的是官方實行海禁政策,對民間航海加以打壓,胳膊擰不過大腿,民間航海業凋零,而官方的下西洋則勞民傷財賺不到錢,朱棣死後大明的航海時代也就結束了。

    中國古代一直是農耕大國,農業最需要的就是社會安定,安定則缺少擴張欲,況且中國一直講究的思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先禮後兵之類的,致使人們對於侵略,強取豪奪的做法十分唾棄,所以出海的船隊也就是個儀仗隊,對於航海來說這種思想是一種束縛,還是隻針對自己的束縛。歐洲人掠奪的做法雖然被中國所不恥,但卻為歐洲帶去了實打實的好處,在那個海上還毫無規則的年代,流氓般的手段獲利更多。

    如果當時鄭和船隊是為獲取財富而去,那麼所能獲得的紅利是最大的,因為有最大的拳頭。哪怕時間後推百年,迎面撞上大航海時代,也依舊是海上王者,麥哲倫、哥倫布的船隊也不過3-5艘,人數差不多百人,相對鄭和船隊實在是渺小。

    最後鄭和下西洋活動,與後來的國家衰落沒有直接聯絡,更多的還是社會變化以及統治階級的問題,但是擁有最好的航海技術,最大的船隊,卻沒有吃到最大的蛋糕,的確是吃了個大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子一旦買了為什麼永久要交物業費?假設買個房子很久不住,豈不是最後全部抵成物業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