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古論金

    這個問題的本質在於:

    某個族姓的群望,除了和淵源流長有關,還和世代簪纓有關,或者可以說,與世代簪纓,即政治地位的延續性、穩定性更加有關。

    咱們先來看“郡望”一詞,“郡望”無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指行政區劃,“望”是指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行政區劃範圍內的名門大族。郡望主要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各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並以此而別於其他的同姓族人。

    由此還可見:郡望所覆蓋的時間段主要是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

    濟陽蔡氏就是這一情況,其傳承嬗變反映了上述情況。

    《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載:

    肥如敬侯蔡寅 以魏太僕, 漢王三年初從, 以車騎將軍破龍且及彭城。侯, 千戶, 三月庚子封, 二十四年薨。子 孝文三年, 嚴侯戎嗣, 十年薨。孫 後元年侯奴嗣, 十四年薨。曾孫 元康四年寅曾孫肥如大夫福詔復家。薨, 無後。

    肥如侯蔡寅是陳留蔡氏起家的重要人物,陳留即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陳留鎮。

    (蔡邕,133—192,東漢末年的著名經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的《蔡邕集》中有《讓高陽侯表》則稱“臣十四世祖肥如侯佐命高祖, 以受爵賞”,很明確說明自己家族的傳承源自肥如侯蔡寅,可見上述雖然蔡寅嫡系子孫絕嗣,但還是有支系繁衍。

    蔡邕的兒子情況不詳,只有兩個著名的女兒,那就是蔡文姬和司馬師岳母、羊皇后的母親濟陽縣君蔡氏。

    陳留蔡氏得到迅速發展的是蔡邕叔父蔡質這一支,蔡質的曾孫蔡豹和蔡豹的侄子蔡裔參與東晉初年的政治軍事活動,但都因北伐而殞命,而蔡質、蔡睦子孫中的另一支蔡謨將家族發揚光大。

    蔡謨和同祖兄蔡豹一樣,也是蔡氏渡江南下的第一代,同時是東晉的開國元勳, 但兩人窮通不同,蔡豹是因為北伐作戰失敗被收斬於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蔡謨則在平蘇峻之亂中立下卓越的軍功,被封為濟陽男的爵位,因此成為濟陽蔡氏的開山祖,。

    蔡謨後官拜太常( 九卿之一,掌宗廟禮儀),負責東晉朝廷禮儀制度,地位尊貴清要;後又拜徵北將軍, 都督徐兗青諸州軍事、徐州刺史,是方面大員。晉康帝時, 入朝任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又領司徒,與會稽王司馬昱共同輔政,後被正式拜為侍中、司徒,雖然其中也有波折反覆(如與殷浩的矛盾),但永和十二年(356)蔡謨去世之時,本人享年七十六歲,贈侍中、司空,諡號文穆,可謂功德圓滿,達到蔡氏在政治上最高的地位。

    蔡謨長子蔡邵, 官至永嘉太守, 少子系, 位至撫軍長史;之後,其後代歷宋、齊、梁、陳、隋都活躍在政治舞臺上,家族的尊貴地位和勢力以及影響力經久不衰,,濟陽蔡氏也成為六朝以迄隋幾家著名的高門士族之一。

    這正符合上述郡望主要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各郡顯貴的家族這一時間範圍和概念定義。

    因為蔡謨曾經因為王導納妾和懼內的事情和王導開過一個很大的玩笑,王導大怒說:

    我和諸位大賢一起在洛陽遊玩時,哪裡聽說過這個蔡克的兒子?

    這固然是王導惱羞成怒輕詆蔡謨,蔡謨與郗鑑等八人並稱為“兗州八伯”,早年受州府及東海王司馬越徵辟,不是那麼默默無聞,但也正說明相比琅琊王氏等,濟陽蔡氏可以說是從蔡謨開始壯大,與其他門閥有所不同。

    士族門戶的社會地位固然出於世襲,但是在制度上自然與封爵不同,要使得士族門戶地位得到迅速提高和政治保障,與一兩代本族的代表人物位居實權政治地位大有關聯,對於濟陽蔡氏來說,蔡謨就是一個這樣的關鍵性人物。

    總之,世代簪纓比淵源流長重要,政治地位躥升比家族遞延繁衍重要,這是濟陽郡望和蔡國國都等無關的根本原因。

    今天,大多數南方的蔡氏後裔仍然認為自己的祖根地在濟陽郡,他們的家族祠堂裡,還掛著“濟陽堂”匾額。

    至於濟陽蔡氏之前身陳留蔡氏為什麼與蔡國都城沒有關係,按照蔡邕筆下的說法是這樣的:

    齊晉交爭,強楚侵陵,,昭侯徙於州來, 公族分遷,氏家於圉。

    也就是說,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迫於楚國的壓力遷都於州來(今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稱為下蔡;此時,一部分蔡國公族就從新蔡(今河南省新蔡縣)來到了陳留圉地(今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圉鎮)定居,這部分陳留蔡氏的先祖自此就和蔡國政權分家了。

  • 2 # 圭海四記

    蔡姓,因蔡國而得姓,因濟陽郡望而聞名,因固始而四海播遷。

    禮讚蔡姓的兩處中原望地 ▲蔡國,周文王第五子、周武王同母弟姬度封國。 ▲蔡姓,中國百家姓排第44位,其淵源主要為蔡國滅亡後後裔以國為姓,因而蔡叔姬度被認為是蔡氏始祖。

    蔡國存在時,鮮少有人以蔡為姓,這或許是於禮不合;而蔡國被滅或遷都時,流亡的蔡國貴族便紛紛以蔡為姓,以示其身份及對祖先的懷念,從而使蔡姓得以廣泛分佈,其中以魏晉時濟陽蔡氏最為出色,故蔡氏堂號一般以“濟陽堂”為主。

    蔡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福建和臺灣三省,是典型的閩南姓氏。閩南蔡氏以濟陽為總堂號,源出有二,一為隨陳元光入閩平蠻的開漳派蔡彧(字德明)、蔡長眉(字德軒)兄弟,二為隨王審知開閩的蔡用元、蔡用明兄弟,兩個時期四個支脈都可追溯至同一地源,河南光州固始縣,今河南信陽市固始縣。

    因之,濟陽與固始兩處地名,常出現在閩粵臺各處蔡姓宗祠的楹聯、牌匾中。

    多災多難的蔡國,屢次南遷春秋歷史上,蔡國共發生兩次滅國、兩次遷都,最終國滅之後,蔡國後人又在楚國境內遷移過兩次。

    1.蔡國始封:上蔡(前1046-前531年)

    周武王初封其五弟於蔡,武王死後,管蔡疑周公將對成王不利,發起三監之亂,後被周公鎮壓,管叔被處死,蔡叔被流放。

    蔡叔死後,其子胡溫順上進,被周公認命為魯國卿士,因魯國大治,周公復蔡叔之祀,再封蔡仲胡於蔡。

    今河南駐馬店市上蔡縣仍有蔡國都城遺址存在,上蔡縣即蔡國始封之地。

    2.國滅復國:新蔡(前529-前493年)

    蔡靈侯十二年(前531年),楚靈王誘蔡靈侯至申,佈下鴻門宴,蔡靈侯及附屬七十名士兵於席中紛紛被楚人殺害。事後,楚靈王命楚公子棄疾圍住蔡國,蔡國國中無主,遂為楚所滅,公子棄疾被封為蔡公,守蔡。

    三年後,蔡公棄疾殺楚靈王,代其為君,是為楚平王,為爭取諸侯信任,楚國另尋蔡景侯之子廬為蔡國國君,是為蔡平侯。

    因上蔡為楚所有已歷三年,儼然楚境,蔡平侯在楚國的脅迫下遷都至呂,史稱新蔡,即今為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

    3.親吳遷都:下蔡(前493-前447年)

    蔡昭侯十三年(前506年)夏,蔡國在晉國唆使下滅掉沈國,楚王大怒,發兵攻蔡。蔡昭侯以其子為質,請吳國發兵共伐楚國。當年冬天,蔡侯與吳王闔閭攻破楚國,進入楚都郢(插播,伍子胥鞭屍便是此時)。

    楚國復國後,蔡國惴惴不安,於是在吳國兵力護送下,蔡國再次遷都至距離吳國更近的州來,史稱下蔡,即今安徽鳳臺縣。

    4.國滅被遷:高蔡(前447-前344年)

    最終蔡國還是為楚國所滅,蔡滅後,楚國以“滅國不滅祀”將蔡國遺老遷至楚國荊山東麓群山之中,位於今湖南湖北交界大山之中,史稱高蔡,後人考證其地址位於今湖南常德。

    或許是老天註定要亡蔡國,公元前344年,作為楚國附屬小國的蔡聖侯竟參加了魏惠王於逢澤召開的伐楚會盟,之後,蔡聖侯如傻子一般派出兩位奇醜無比的使者朝拜楚王,一為師強,一為王堅,大有挑釁之意,於是楚惠王新賬舊賬一塊算,派大將軍子髮帶兵伐蔡,徹底滅了個一乾二淨不留痕跡。

    5.國滅隱居:望蔡(前447-625年)

    東漢中平年間,有人向朝廷奏請於江西上高、宜豐、萬載縣之間設立上蔡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江西上蔡縣為望蔡縣,唐朝武德八年(625年)望蔡併入高安縣,從此望蔡消失。

    而這個上蔡縣的創始者,竟然是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滅國後,僥倖留存的蔡侯齊後裔。當年蔡國滅亡後,蔡侯齊帶領部分遺老和宗族子弟千里大逃亡,躲到了江西過起了桃花源似生活,從而得以儲存蔡國餘脈,然而這並不能改變任何現狀,蔡國依然不存在矣。

    成也楚國,敗也楚國 日本學者竹添光鴻在《左氏會箋》中,有一段對蔡國的評論最為到位,他說春秋時最早臣服楚國的是蔡國,最死心塌地附屬於楚國的也是蔡國,但受楚國迫害最深的還是蔡國,而對楚國打擊最大的仍是蔡國。

    作為周王室分封於南疆抵禦南蠻侵擾中原的屏障,蔡國是有辱使命的,到了後期,甚至是引狼入室的橋頭堡。自己未能成就威服南人的事業,反而使自己深陷泥漿不能自拔,漸漸步入楚國的圍障成為楚國的附庸。

    從蔡國第一次滅國開始,蔡國不再是中原姬姓侯國,而是楚國入土中原的先鋒。也就是在此時,蔡國貴族紛紛出走,遍佈列國,成就蔡國未能給予的政治事業。

    由上蔡出走的蔡華人,表現最為優異,因本質上還有強烈的中原觀念,其成就也最大。

    儘管如此,仍有大部分人隨著蔡平侯遷居到新蔡,本以為可以重新再來,卻不曾想一日入楚國深似海,不再有出頭之日,於是在蔡昭侯私下匆匆遷都至下蔡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的遺老下臣便不再追隨,只能接受天命留在新蔡任之、隨之。

    從而為光州、蔡州留下大部分的蔡姓人,這些人後來也稱為固始縣南遷的主力軍。之於到了下蔡的那些死忠之人,在兩次潰敗逃亡中則不知去向,有的往湖南大山走去,有的躲避在江西,這些人或許就是今日少數族裔的蔡家人,反正歷史已經不再掛念他們了。

    蔡姓的向南發展

    春秋時期,蔡姓族人主要分佈於今河南、安徽,尤以上蔡、新蔡和下蔡三地周邊為主。進入戰國後,蔡國後裔開始在七國中嶄露頭角,其中以秦國蔡澤最為出名,其取代范雎任秦國相,封剛成君。此外,齊國有大夫蔡朝,楚國有大夫蔡鳩居,晉國有太史蔡墨等。

    至漢晉南北朝,安徽為代表的江南蔡姓雖然開始發力,如沛縣的蔡千秋、上虞的蔡邕,但當時的主流仍然以河南蔡姓為主。特別是東漢末年大文學家陳留蔡邕和蔡文姬父女、晉濟陽男蔡漠,直至南北朝時期,陳留圉一直是蔡氏的發展繁衍中心。

    西晉惠帝時分陳留郡置濟陽郡(治所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堌陽鎮),圉屬濟陽,故蔡氏郡望為“濟陽郡”。

    從固始縣南遷入閩、入粵的蔡姓後人,在離開祖地前均未能形成名門望族,故只好捨棄與固始沾邊的一切堂號,仍舊永嘉之亂時衣冠南渡的濟陽堂號延續至今,然後在福建、廣東自我發展,重新建立了一系列衍派和堂號,如崇本堂、祥芝堂、德貽堂、衍澤堂和荔譜傳芳、忠惠傳芳、青陽衍派等。

    蔡國幽怨六百年,數度滅國數度南遷,每一次南遷都是一次蔡姓的繁衍,只可惜千百年中只得一個濟陽名望,這少的可憐的一點沾邊竟然讓所有蔡姓族人奉為至寶,以至於從未在濟陽生活過片刻的固始先民,在篳路藍縷的征途中遙藉以為光,好在居於南方的蔡姓後人,頗有念溯源之功,家家垂掛濟陽堂號時仍不忘將固始二字深刻支柱,以為追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能過4條優質影片回答?混水的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