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邏輯文史

    關於子午谷奇謀,我只想舉兩個例子。一、曹操北伐烏桓,回來卻重賞勸他不要北伐烏桓的人。請問:為什麼?因為曹操的軍隊差點渴死在沙漠。那麼,奇襲烏桓是對是錯?我想:如果給曹操再來一次選擇的機會的話,曹操肯定不會同意奇襲烏桓。二:那就是鄧艾奇襲成都。鄧艾暗度陰平,引兵行時,又見一個大空寨。左右告曰:"近聞武侯在日,曾拔一千兵守此險隘,後主廢之。"請問:鄧艾奇襲成都是對是錯?如果諸葛亮還活著的話,或者劉禪或姜維不把這一千兵調走的話,鄧艾只有死路一條。可見,魏延只是賭長安沒有防備。憑魏延的武功和謀略才智,(劉備把漢中交給魏延而不是張飛就可以看出魏延的才幹)成功的機率還是比較高的。

    歷史上最成功的漢中偷襲關中的戰例,就是魏延要模仿的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了。我們知道,這個戰役的成功,使劉邦完全佔有了關中地區。劉邦就是依靠關中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強大的經濟基礎,打敗了百戰百勝的霸王,統一。

    我們來進行對比分析:

    1、兵力對比

    關中兵力對漢中兵力:

    劉邦時期:漢軍有兵力5萬(帶入漢中3萬,又發展2萬);關中三王有5萬(其中雍王章邯有近3萬,塞王司馬欣、翟王董彝各有1萬多一點)。兵力對比1比1。

    三國時期:諸葛亮軍有兵力8~9萬(魏延1萬偷襲,諸葛亮大軍7~8萬);關中魏軍有1萬,加上北部的郡兵合計2萬左右。兵力對比4.5比1。

    (以上韓信兵力數字引自《中國戰爭史》,三國兵力參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評析》)

    2、突然性:

    兩個時期漢中方面都具備出其不意的條件,其中劉邦是主動製造的多一些,而三國時則是自然形成的。

    3、牽制性:

    劉邦時由於齊國的田氏家族反項羽,使項羽大軍被牽制在山東地區,一時難以西進。加上張良那封麻痺信的作用,為劉邦佔領關中爭取了足夠的時間;

    三國時,諸葛亮則可以充分利用吳國的力量吸引魏軍機動兵團於東線,但是相比之下,魏軍的增援會比項羽西進速度快的多。

    4、戰術:

    韓信採取了不被敵堅守要點所牽制的戰術,在集中主力擊破阻擊的敵軍後,除留下部分兵力圍困堅守廢丘城的章邯外,主力迅速東進潼關、武關一線,完成了正整個的戰略部署(當年8月出陳倉,月底已經佔領潼關一線,甚至兵出武關了)。即使項羽很快西進,也無法攻入關中了。隨後再逐步攻克內部那些被圍困的城堡:

    3個月後,攻拔隴西;6個月後,攻拔北地,俘虜章平;10個月後,攻佔廢丘,這時才完全佔領了整個關中地區,這已經是劉邦在彭城大敗回來後的事情了。

    所以魏延計劃也是學習韓信,進入關中後,不急於佔領長安等大城鎮,而是先搶佔割斷關內外聯絡的潼關、武關,再回過頭來慢慢收拾那些堅守的城鎮。何況很多城鎮看到已經被切斷、包圍,響應、投降的不在少數(比方諸葛亮一出祁山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信以魏延的5000精兵應可以擊破長安附近可能的阻擊(也是5000人)。

    5、後方的實力

    諸葛亮是四川、漢中的實際控制人,加上已經治理了多年,比起秦末時期的巴蜀,應當說經濟實力更強一些,這方面只會強於劉邦。

    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發現,這兩個時期的情況非常的相似,只有兩點區別:

    1、項羽被齊王田榮所牽制住,不能很快抽身,所以韓信並沒有派部隊去搶佔潼關;而魏軍機動兵團在洛陽附近,很可能快速增援關中,所以魏延計劃必須搶佔潼關,以阻擊魏援軍。

    2、韓信面對的關中守軍兵力與其差不多,所以韓信集中兵力對其進行突擊,勝利後再安計劃挺進潼關、武關等地;諸葛亮軍則比魏關中守軍兵力強大的多,消滅這些分散守城的魏軍不是難事,而時間則更加關鍵,所以要兵分多路。

    諸葛亮軍在各個方面都優於韓信軍,唯一的不足是魏軍的增援將比項羽快很多。所以只要魏延軍能按計劃完成搶佔潼關等地的任務,這個戰役是必定會取得成功的。

    就好象是要完成關門打狗的任務,魏延的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把潼關這個"門"關上並且鎖死;至於打狗的任務嘛,諸葛亮的大軍完成起來真是爽到不行啊。

    長安作為魏國五都,其重要性和警戒程度不亞於現在的張家口,魏延就算攻佔長安,短期內也不可能兵不血刃一帆風順(曹魏重鎮完全不抵抗而投降的例子從沒出現過),要不糧草被燒,要不城內巷戰、細作,要不魏軍在城外不斷騷擾。更要命的是長安一丟失,魏軍中央軍區主力必然西進奪取,魏軍的速度本來就比蜀軍快(夏侯淵和司馬懿都是例子),不用打,光圍城就能把魏延活活餓死(別指望會出現演義中的單挑)。有人會說如果魏延進一步,佔據潼關呢?自從馬超起兵後,潼關就是曹魏對關中的最後屏障,警戒度比長安還高。

    而魏延的五千人……就算一個都沒損失,你總得留部分兵力佔據長安吧?進攻兵力少了,潼關打不下(蜀軍的攻城差勁能力有目共睹);兵力多了,長安又白送給關中魏軍了。關中魏軍是空虛,但沒到一個人都沒的地步。有些人或許因為關中三郡投降而天真地以為魏軍都是嚇大的,或者關中百姓心向蜀軍……對此我只能呵呵:三郡投降是因為魏軍駐軍不足,自知打不過才投降的。不信?看看接下來蜀軍打隴右郡,太守遊楚有兵,堅決抵抗,就是不投降,諸葛亮啃到馬謖兵敗都打不下來。哪怕投降的那三郡,到後面曹真趕到,補充駐防兵員,就再也沒投降蜀國。關中百姓?還真以為蜀軍都是天使啊?當時百姓都是誰給飯吃聽誰的,連諸葛亮病死蜀軍撤退的訊息,都是這些百姓告知司馬懿的。大漢早就亡了,還YY個啥。長安只是一座城,不是關中歸屬開關;魏軍從赤壁到定軍山到樊城,哪次沒經歷過生死絕境考驗?你見過這隻雄踞中原的魏軍哪次被嚇得屁滾尿流了?不從實際角度考慮敵人,而是透過自己的腦補幻想來期待勝利,必敗無疑!

    所以總體來說,魏延這隻部隊突襲有餘,防禦不足,捉襟見肘;而蜀軍整體放棄山地之險,把自己舉國國力拿去和魏軍打城池戰、野戰,是以己之短攻敵人所長,取死之道。歷史上,弱國除非面臨亡國之災,否則就沒有【不顧一切拿出全力去深入敵境】的例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地球上,為什麼是靈長類進化出了智慧生物,而不是其它哺乳類、或者鳥類、魚類、兩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