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樂3班

    不復工盼復工,復了工又不想上班......

    寫在前面的話:

    “老師,你好。

    前段時間宅家都發毛了,巴望著上班;

    總算復工了,這還沒幾天,又感覺渾身無力,分分鐘不想上班了。

    問題在於,我發現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自己永遠都在做同樣的事情,看不見任何成長~

    工作多年,我一直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也不知熬到何時才能看見光亮?......

    老師,你說,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

    透過這些年我自己的親身實踐,包括經手的大量職業諮詢案例,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到底是什麼決定了有些人一輩子只能在格子間昏天黑地般重複著日復一日的瑣碎與枯燥?而有些人卻能掙脫枷鎖,成功地實現經濟乃至精神的自由?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你帶來不同的啟發。

    是什麼讓今天的你我倍感迷茫?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分工的發展,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數單純的操作上,他們的智力不能發揮,因而變成最愚鈍最無知的人......工人單調的無變化的工作,消毀了他們精神上的勇氣,毀壞了他們的肉體上的活動。”

    馬克思在《資本論》裡更是引證了亞當·斯密的見解:“工場手工業把工人變成畸形物,它壓抑了工人的多種多樣的生產志趣和生產才能,人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

    馬克思還引述亞當·斯密的觀點說: “大多數人的智力,必然由他們的日常活動發起的。終身從事少數簡單操作的人......沒有機會運用自己的智力......他們的遲鈍和無知就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放眼望去,何止工場的工人面臨這種困境呢?

    看似富麗堂皇的格子間裡,照樣有很多這樣的崗位,它們的工作內容機械而重複,壓抑著員工的個性及智力的發展。

    工業時代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會將很多業務流程化、標準化:一來可以確保細分出很多崗位解決勞動者的就業問題;二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鐵打的公司流水的員工”。

    老闆們不再需要僱傭有經驗的昂貴勞動者,只要隨便抓一個人來,按照流程培訓一下即可上崗,這個規律至今仍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站在勞動者的角度來看,正是由於高度精細化的分工,使得很多人窮盡一生的努力,只能被禁錮在一個固定的崗位上,漸漸淪為一枚精緻的“螺絲釘”: 可替代性強、價值感低、被繁瑣細緻的工作內容牽制,每天光是上班就耗盡了所有的精力,長此以往,很難提起學習的慾望,更別談提升自己的內在價值了。

    因此,對於任何一個想要有所突破、不甘平庸的人來說,首先要去做的,就是勇於打破工業流程下的枷鎖,並開始主動規劃自己的人生。

    如何打造核心競爭力?

    古往今來,很多人都認為,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專業能力。

    但事實上,如果我們再仔細分析,一個專業性的人才,很容易遭遇“深井迷局”。

    什麼是“深井迷局”?

    從我這邊的諮詢案例來看,很多具備高專業度的人,由於常年只關注一個領域,TA所打磨的能力及知識結構越來越專業且精細化: 像是一個挖井的人,最終挖到了足夠深的井水,但問題在於,一旦整個行業發生了政策等層面不可抗拒的變動,越是井下的人,就越難以爬出井口。

    諮詢者李先生38歲,大學畢業後的他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從一名技術人員做到了技術總監,但不幸的是,由於行業沒落,他所在的公司專案越來越少,而他在這個領域積累的經驗技術的專業性太強,很難遷移到其他行業,隨著行業的衰落,難免面臨著尷尬的處境。

    未來,構建核心競爭力成為每個人的當務之急:它要求你先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出深度,接下來積極拓展知識的寬度,同時要學會巧妙地規避繁瑣簡單的工作內容,如此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才可能出類拔萃,成為不可替代的複合型人才。

    以李先生為例。

    如果李先生之前就具有這樣的意識,他完全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1、積極學習相關新興領域的知識,留意行業動態;2、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例如培訓新人帶團隊,如果做到專案總監,則可遷移的能力顯然比技術總監更有優勢,未來轉型會有更多的可能;3、有意識地進行輸出,打造自己的影響力,在一些平臺上認證成為相關專家,提煉自己的一項優勢能力打造辨識度,給企業或個人提供有償知識服務;

    等等。

    僅憑一門技能通吃的時代早已過去,唯有結合深度與廣度才能構建出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由這個目標反推起點,如果可以,建議一開始就選擇具有一定難度和挑戰性的工作,最好每時每刻都能學到新的東西。

    如果一味悶頭鑽研搞技術,兩耳不聞窗外事:你會很容易陷入“深井迷局”,成為未來發展的重大障礙。

    任何職業都有“天花板”,

    我們必須學會“加槓桿”。

    在職場發展中,個人的力量和能力終究有限,這就導致了我們做任何職業都會遭遇“職業天花板”,也就是到達一個水準之後,再往上突破非常難。

    例如一名財務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假設一開始就能進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裡面積累了五六年也拿下了注會證,但因為種種原因升不上經理,常年無休加班加點,累死累活年薪二三十萬就到頂了,再往前衝就要猝死。

    職場中不乏拼命的人,但在成熟且競爭激烈的行業中,你再拼命,站在大趨勢來看不下滑就已經很不錯了。

    因為職業價值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市場供需關係和工作難度決定的。

    那麼,該如何突破這個困境呢?

    阿基米德曾經說過一句話: “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

    這句話正是體現了槓桿原理。

    在財務領域,我們經常會提到“財務槓桿”這個概念,簡單說來,你可以理解為 “適度舉債具有放大資產的作用”。

    比如張三原本只有200萬資金,後又透過貸款200萬買了一棟400萬的房產:在這裡,這200萬的舉債將張三原本200萬資產放大到了400萬元。

    同樣地,如果你能運用“槓桿效應”,你的價值也會被得以放大,這種做法,也可以用另外一個詞語描述,即“借勢”。

    對於個人而言,想要達到價值的迅速提升,必須學會“借勢”(也叫“加槓桿”),例如:

    我們可以藉助他人的經驗,例如付費約見專業人士解決困惑,勝過自己苦苦摸索;我們可以藉助他人的知識,例如付費購買專業的PPT模板,勝過自己苦苦研發;我們可以藉助他人的資源,例如私家車主可以在網約車平臺註冊成為司機,利用平臺接單攬客;

    等等。

    職場中最常見的借勢就是: 合理評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需要的時候可以將部分工作內容“外包”出去,透過培訓新人或帶領團隊,達到提升自身價值的目的。

    這就不難解釋為何管理層的工資普遍比基層員工乃至技術員要高,道理就在這裡:因為顯然,管理者透過資源的整合和調配,藉助下屬的力量,給企業帶來更大的價值。

    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結合前文分析,你會發現即便起點相同、努力程度差不多的人, 由於專業水平及累積的跨學科能力不同(見第二點的剖析)、銷售底層能力不同(見第三點的分析)、意識理念層面的不同(見第四點的分析),最終導致境遇的千差萬別。

    如果一個人具備強大的銷售底層能力,經過有意識地有步驟地打拼積累到了能力和財力,搭建了人脈關係,同時具備高情商擅長處理各種關係:這樣的人就容易脫離打工的侷限,開闢新的天地。

    相反,有些人缺乏自我規劃的意識,總是渾渾噩噩地開始,稀裡糊塗地結束: 瞧不起底層銷售能力,專業能力欠缺,更沒有積累到跨學科能力,只會悶頭苦幹,不會整合資源,更不懂借勢,不擅長處理關係,多年後沒有搭建起相應的人脈......

    這樣的人即便有一顆嚮往自由的心,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終其一生被他人當做資源支配,從來不曾支配自己的人生:他們不得不去重複日復一日的枯燥與瑣碎,隨著年歲漸長,最終日漸僵化,毫無反抗之力。

    “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出的眼光,它的根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

  • 2 # 公子為誰xiao

    希望假期長是永恆的心理

    希望復工是偶爾的調味劑

    畢竟玩的太久也很無聊的

    其次主要的還是,荷包癟了,

    說實話,沒人不想過王思聰的生活

    但是畢竟沒有幾個王思聰,大部分人需要勞動創造生活

    更直白點,需要吃喝拉撒,需要毛爺爺

    活著,也不是坐吃等死,還是要做事情

    假期就愉快的玩,復工就認真的幹!

  • 3 # 餘一口

    你描述的這個現象,就是《象與其象人》裡的幸福的適應原則:人對現狀的判斷,是以比自己現已適應的更好或更壞為基準。

    遇到疫情,人先用一段時間來適應疫情期,然後根據生活現狀調整自己的生活目標,期望;疫情期麼,人一般都是把生活目標,期望往較低裡調,比如以不被感染為首要目標。

    這時候,人當然很盼望復工啦,因為復工生活期間的幸福水準會明顯遠遠高於疫情期:工作可以實現自身價值,還又可以賺錢了(家裡有礦,不擔心工作還有沒有的不屬此列)。

    真正復工之後呢,疫情期間的制訂目標就基本達成了;而過一段時間之後,人自然又適應新的現狀了(之前的“期望透過工作來實現自身價值,賺錢”已經成為常規事項了),然後就會根據最新適應的現狀來制訂新的,更好的生活工作目標,期望。

    五一小長假,不就是一個擺在大家面前,很容易就夠得著的會讓人感覺更幸福的新目標麼?

  • 4 # 長慶333

    這是人之常情,人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就會想出去走走,想換一個地方,等你出去了之後,你就會懷念原來的地方。

    我是在東北做工程的,東北冬天比較冷,無法施工,基本上會有兩到三個月的假期。像我是在外地上班的,每到放假的時候就特別想回家,尤其臨近放假,更是期盼。等在家待一個月了,又想著回去上班,而且也不能天天聚會、打牌、喝酒,感覺在家也挺悶,挺無聊,還想著上班。等通知上班了,有捨不得走了,感覺假期再長點才好。

    人有時候是矛盾的,對待不同事務,或者處在不同的時候,考慮的是不一樣的,內心的感受也不一樣,想法也不同。多元化,多層次的。

  • 5 # 小李書院

    可能是因為懶吧,因為我也是這樣的。我是一名去年畢業的大專生,畢業後在一家建設公司工地做了一名樁基施工員,在南京的工地待了整整一個暑假4月份~9月份,一言難盡嗮的黢黑,後來辭職了。因為我姐是做銷售的,所以我就去做了房屋中介……總之沒有業績。辭職了,最後一個基本月工資也沒發。年後因為病情在家待了幾個月投了簡歷面試投了之後面試我也不想去,有的去了我也拒絕了,現在在去往蘇州的路上(找工作面試),因為沒錢還花唄了。其實我不想上班的哈哈,可惜不是富二代,有時候我就在想我要是富二代我也廢了,肯定吃喝嫖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今日頭條、百度、支付寶都花費數億在過年給使用者的紅包上,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