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餘昆17

    博士去當中小學教師,對其個人而言那是就業的一項選擇,無可厚非。

    但就這種現象而言,博士不應該去好好搞科研,培養專業人才麼?這是博士本身的悲哀還是科研界的悲哀?!

    基礎教育是否真的需要博士參與到一線講臺?是資本的誘惑還是頭部城市的教育內卷?

    博士當中小學教師也深刻反映出國家教育資源的極不均衡。試想一下,偏遠山區的學校會有博士去應聘麼?似乎是不可想象的,泱泱大國的博士還沒多到如此程度!目前的情況是一般的鄉鎮一級都不容易招到老師,更何況是博士呢?

    學歷高也不代表教學能力強。好的教師在教學生涯中是可以評上教授級別的,但這些教師可能第一學歷也只是本科。而博士的加入,或許讓一部分人直接失去評教授的資格,這是對其他教師是不公平競爭。

    我們講教育公平,不單是人人有學上這麼簡單,而且還要達成教育資源的均衡,受教育的權利不能因學生家庭的原因而產生資源上的差異,特別是在中小學階段。

    反觀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正是國家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的麼?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國家地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直白一點就是同一層次的教師因所處的地域不同而有待遇上的差距。還有別的原因就是教育的私有化,私立學校為了滿足一些家庭更個性化的要求而催生出來的現象。

    如果所有教師,同一職稱層次的教師,不因地方經濟的差異而在待遇收入上有過大的差距,那麼離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就不遠了。

  • 2 # 品牌視平線

    大學教的內容偏重知識、真理與個性化,中學的內容偏宣傳灌輸與標準化,大學老師下嫁中學,只能說知識界也在內卷,知識性人才土壤在流失,普遍性的知識在貶值,普遍性的真理不重要,知識越多越值錢的價值規律在一些地方失效了。

    與之相適應,實用是至道,能夠配合體制的流水線工人甚至“權謀”性、奴才式人才更有市場。但因為只需聽話馴從與埋頭苦幹,這種人才適宜工業化時代、威權甚至極權時代,而不適宜創新創造時代。因為不能從骨子裡重視真理與知識,只是把它視為一種手段,真正正和式的創新創造也無從談起。

    不過,無論如何,對於個體而言,這多少也是一種順“勢”而為的理性化之舉。只是,更多類似的個體理性,可能會對集體非理性形成一種惡性迴圈式的推波助瀾,讓我們在遠離世界主流文明的羊腸小道上越走越遠。

  • 3 # 山裡人光津墨趣

    博士副教授是評的頭銜,去應聘中小學教師工作的現象也可能存在,高職低聘。

    陳景潤,中國數學家,若叫他去教小學一年級數學,他可能會教得好嗎?教師工作有自身的特點和工作方法(即教育教學方法)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的現象,誰也說不清楚,誰想幹什麼,那是他自己的權利,能否幹好那就是另一碼事了。

  • 4 # 祥子175708156

    這種案例應該不是很多,究其原因其一就是對中小學教育的偏愛,首先是中小學的生存壓力較小,個人喜歡中小學教育,其二就是就是高校的生存壓力較大,每年要完成一定量的論文發表,科研任務和正常的教學任務,副教授以上科研還要完成一定的橫向課題,每年都要就行考核,如果完不成在考核就會不合格,很多人都覺得高校老師很風光,其實不然,博士副教授的壓力更大,選擇中小學教育也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5 # XHAI8982

    又不是普遍現象,這有什麼值得問的。為了愛情留在某個城市,為了回家鄉找個安穩工作,又或者人家從小其實就想當個老師

  • 6 # 老許160101148

    博士副教授,說明他是工作不太久,在原單位可能融入不深,工作又不太順,去應聘中小學教師,做一個二次選擇,這是很平常的事,不必大驚小怪的。

    這種現象至少說明我們的人才流動機制是好的,每個人都不會困死在一個崗位上。第二,說明我們的中小學教師地位越來越受到歡迎,現在很難再看到教師跳槽去當工人,當營業員的了。今天有大學老師去小學教書,這是好的現象。第三,也說明我們的高校,科研單位的“內卷”現象使人發怵,想逃離,近幾年不斷傳出科研人員跳槽,知名教授出國等等也應引起應有的注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現在養雞有哪些限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