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盛煥金融資訊服務
-
2 # 愛吃橘子的寶哥
1、建立科學的財務核算制度
完善財務制度、建立公司的財務預算,對於公司未來需要的開支進行嚴格的管理,並且要求所有人嚴格的執行;另外就是最佳化成本結構,人工成本佔比、運營成本佔比要進行合理的分配;做好公司的資金規劃,包括現金流計劃、利潤目標計劃等,要確保公司賬戶上可支配的資金要足夠企業6-18個月的週轉;最後就是該縮減的費用進行縮減,可以外包的業務進行外包。
2、搭建線上商店
找到與行業相關的第三方平臺,比如58同城、美團網等進行線上宣傳和連結,同時建立自己的線上成交工具,透過第三方平臺引流把客戶匯入到自己的線上商店,從而形成客戶的消費習慣,讓客戶可以在以後持續消費。
3、採用分享經濟的營銷策略
簡化企業的銷售流程、完成產品介紹,培養忠實粉絲利用各種社交平臺進行社交電商模式,提升轉介紹的效能,減少無效的廣告投入,把利益分配給哪些願意幫助你成長的人。
4、發展市場合夥人
要結合公司上下游的相關產業鏈,找到手上有資源的個人或者組織,達成合作共贏的理念,發展有資源可以進行轉化的人成為市場合夥人,一起共享收益。
5、業務內部承包制度
最佳化管理流程,減少不必要的管理。將一些不需要重點的業務內部成包給員工,從而提升員工的積極性和員工的利益。用交易去替代管理,解放組織內部的生產能力。
6、多元化經營的策略
適當的進行經營調整,如果原先是重資產投入然後需要一個很長的週期才能得到回報的,這個時候適當的增加一些短平快可以補充現金流跟利潤的專案;如果你是經營短平快但是利潤很低的企業,應該抽出一部分資源開拓高利潤的專案。保證整個企業的發展可以得到一個健康的發展。
7、投資企業的資產
公司賺錢了不要急於分紅,除了要把公司的運營準備金預留好,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適當的進行資產配置,比如說:公司購買寫字樓或者辦公樓,這樣就可以節省了每個月給房東的房租,並且企業在有資產的情況下,遇到了什麼危機還可以多一條救命稻草。
以上是本人的個人觀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3 # 老旺聊創業
小微企業特別是傳統制造業方面的,疫情過後一定要調整經營思路,一方面營銷方式朝線上線下雙管齊下,藉助目前流行的抖音,天貓等平臺開通直播賣場,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同質化竟爭,深挖產品特色優勢,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不同客戶私人訂製,做同行業內的引領者而不是追隨者。
-
4 # 人民推薦
疫情後小微企業發展我總結以下:
一、依託政府出臺政策:
為了扶持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等五部委出臺政策應對疫情支援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江蘇、上海、浙江、北京等多地下發配套措施,應對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衝擊,力度罕見。其中,財政稅收手段、金融手段是最核心的舉措。從宏觀政策看,央行2月連續投放1.7萬億流動性,並啟動專項債和定向再貸款。從具體政策看,主要要求金融機構降低企業的資金使用成本,包括降低疫區企業和客戶貸款利率;維持企業和個人客戶的流動性,不抽貸、斷貸、壓貸,並推動貸款展期、無還本續貸、暫緩記入徵信等。同時,也要求小貸、租賃、保理等非銀金融機構加大中小微企業支援力度,並提升金融機構線上化服務能力。
二、金融馳援需量體裁衣
雖然政策利好頻出,但如何從宏觀政策傳導到微觀個體,如何實現“金融活水”的定向滴灌,對不同處境的小微企業精準施策,是金融服務機構需要破解的難題。特別是不同行業受疫情影響各不相同,有的處於階段性困難疫情過後可能復甦,有的可能需要經歷一個復甦週期,有的新興行業在疫情下逆勢增長。
同樣,不同狀態下的中小微企業在用款週期、節奏、服務方式上都會有差異,有的需要臨時性的應急流動資金支援,有的需要復工後儘快恢復生產經營的融資需求,還有的是臨時擴大再生產的資金支援,唯有量體裁衣,才能讓金融服務落地開花。
餐飲、交通運輸等行業短期受較大影響,但疫情過後有望快速回溫。據統計,2019年春節期間餐飲零售企業銷售額超過1萬億元。當前,國內餐飲行業在疫情蔓延的情況下,受到較大影響。從1月23日開始,為避免因聚餐而產生的交叉感染,全國各地陸續下達關於餐飲停業的通知,行業幾乎全面暫停營業。這讓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原本就面臨“三高一低(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毛利低)”的餐飲行業雪上加霜。餐飲龍頭西貝董事長指出,其春節前後的一個月時間將損失營收7-8億元,公司現金流扛不過3個月,廣大餐飲中小企業壓力更大。按照普華永道估算,2020年春節受疫情影響,餐飲行業收入或減少50%至70%,相當於損失額5000億至7000億元。
同樣,受到“封城”城市數量持續增加影響,外加返鄉或外出旅遊人數大幅減少,給交通運輸業帶來明顯衝擊。據交通運輸部估計,2020年春節假期10天,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傳送旅客1.9億人次,比2019年春運同期下降近73%。截至2月6日,春運前27天全國發送旅客量比2019年同期下降35%。而在運輸行業中,特別是道路和水運運輸中,中小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需要引起關注。但必須看到,餐飲與交通運輸是民生剛需,物流更是諸多產業的關鍵環節,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餐飲和交通運輸行業將率先得到恢復,解除“限行”後百姓出行、貨運運輸和聚會就餐有望呈現一個爆發式恢復增長。此類餐飲、運輸等停擺企業面臨的是疫情期間維持企業生存和就業穩定的應急流動資金缺口和復工後經營恢復的資金缺口。
商貿零售、教育培訓等行業兩級分化,線下業務受嚴重衝擊,新零售和線上教育孕育新機會。為了防止疫情蔓延,除了部分商超外,很多實體店鋪和專業市場紛紛停業。同時,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學生在家不外出、不聚會、不舉辦和參加集中性活動,各培訓機構也按要求取消各類線下課程。這些舉措對緩解疫情十分關鍵,但對於一些極度依賴線下場地的教育培訓機構對其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與此同時,行業呈現分化之勢,新零售和線上教育等異軍突起。從新零售看,人工智慧、物聯網和移動支付等新技術推動無接觸零售快速發展——阿里無人超市率先登入火神山醫院。生鮮電商、醫藥電商更是異軍突起,如叮咚買菜APP大年三十當天訂單量同比增長300%,並實現了客單價翻倍。從線上教育看,全國多地中小學和學而思等教育機構紛紛開設雲課堂、雲直播等,釘釘APP更在數千萬中小學生的需求和感召下,超越微信成為應用商店下載榜首。在開學延期的大趨勢下,線上教育必將迎來歷史發展新契機。
醫藥、電商與資訊科技等行業逆勢飛揚。疫情蔓延,醫療裝置、抗菌藥、口罩、消毒用品等銷量飆升,使得醫藥行業短期將受益於疫情帶來的需求擴張,行業增速呈現階段性提升,並存在突發增產帶來的緊急備貨資金缺口。同樣,電商行業,更是延續多年快速增長的趨勢,京東、淘寶等線上訂單激增,而躺在沙發上刷手機看直播帶貨成為網購新時尚,並使得電商平臺商戶融資需求大增。而2月初各地陸續復工後,居家遠端辦公帶動資訊科技行業需求暴增,遠端簽到、多人影片會議、遠端協助文件等成為很多職場白領的日常。遠端辦公作為一種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將在大規模實踐中促進相關資訊產業發展,並帶動相關輕資產行業的融資需求增加。
三、同舟共濟,金融業“多家合”支援中小微企業
疫情下,不同處境中的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呈現多樣化、分散化、複雜化的特點。銀行業和非銀金融機構在小微融資領域,客群定位和能力優勢各異,各類金融市場主體以協同身位豐富供給結構層次將是一種高效的應對策略。
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銀行系資金成本低、業務種類廣、覆蓋地域廣、產品型別多等特點,創新服務好中小微企業。另一方面,“7+4”等受地方金融機構監管非銀金融機構,也要充分發揮其靈活性強、效率高、客戶差異化等特點,與傳統銀行機構形成差異化優勢互補,形成層次豐富的供給機構,更有效廣泛的服務中小微企業紓困發展。
1. 銀行系金融機構
2)順應輕資產行業快速發展特點,開展金融創新。為防控疫情催生的居家辦公、線上教育、電商、新零售等新興領域,融資需求都可能迎來快速增長期。但這類輕資產企業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可抵押資產較少,能夠體現企業競爭優勢在於人才、專利、產品設計、技術研發等不可見的、非實物性的資產。這些輕資產看起來比較“虛”,不像土地、廠房、原材料等重資產,可查勘、易評估,能計量,可記賬,傳統信貸模式難以衡量。金融機構一定要把握行業特性,因地制宜開展特色金融創新。比如,可以以電商平臺流水做好授信測算依據,開展網路店鋪貸款;透過線上教育點選率和流量作為測算依據,開展小額信用貸款,服務輕資產行業。
3)加強大資料等金融科技應用,打造端到端全流程服務體系。受疫情影響,傳統網點和線下經營模式均受到很大沖擊,廣大金融機構都將金融科技提到了更為重要的位置。從舉措看,一是加強電子渠道佈局,實現手機銀行、網路銀行等多產品線上載入和服務最佳化,提升線下業務線上化水平。二是加強線上風控創新,特別是打造涵蓋貸前遠端進件,貸中遠端面審、微表情、智慧問答庫等,貸後大資料監控、智慧催收等的全流程體系。三是要在業務系統創新的同時,也要加快金融科技在管理運營領域的創新應用。
2. 非銀系金融機構
1)充分發揮信用保證保險、融資擔保的風險緩釋作用,撬動更多資金服務中小微企業。一是要充分發揮信保、融資擔保作為“信用中介”在服務長尾小微方面的獨特觸點和風控優勢,著重發力銀行無法觸達和覆蓋的小微企業,依據不同企業生命週期和風險情況,提供適合的融資解決方案。二是要積極探索能夠增強風險負荷能力的增信機制,比如聯合增信。多項卓有成效的普惠金融實踐驗證了聯合增信的價值,如:在河南蘭考模式的“四位一體”風險分擔機制中,保險和擔保按比例共擔風險;在安徽省“4321”政銀擔模式中,省擔保集團和融資擔保公司則共同參與了風險分擔。新冠疫情加劇小微企業的經營波動,而信保、擔保、聯保等多元增信方案能夠適應不同金融機構風險偏好,高效連線小微群體和資金資源。三是要用科技賦能創新擔保業務。比如藉助網際網路和大資料技術,與包括採購、交易、物流等產業平臺開展合作,圍繞核心企業場景化業務上下游、涉農產業的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開展普惠型擔保創新。
2)順應不同企業生命週期和風險偏好,開展小額貸款業務。作為服務普惠金融的一支力量,小貸行業與中小微企業、“三農”、個體工商戶等嚴重受災群體實際上也是一種“唇齒相依”的關係。2月3日,中國小額貸款公司協會發出倡議,鼓勵會員加強對疫情防控相關領域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援,做好金融服務工作。具體來看,一是小貸公司要圍繞行業特點、風險表現和發展趨勢,一戶一策的開展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甄別和評估,對於醫療、線上教育等行業加大投入力度,對於暫時受災但發展勢頭良好的企業予以展期、無還本續貸等服務。二是要針對不同類別客戶,圍繞生命週期特點分類施策,做好貸後管理工作,防範風險實現可持續經營。三是小貸行業也應加大對線上服務模式的應用創新,推動自身線上化服務轉型。
3)推動醫療裝置、廠房租賃等服務,開展金融租賃創新。一是部分金租公司可有針對性的增加醫療裝置融資租賃投放力度,透過融資租賃、經營租賃等多種業務形式,為資金實力不足的中小醫療機構提供醫療裝置支援,支援疫情防控。二是透過汽車租賃租金最佳化等方式,支援運輸物流類中小企業發展。三是透過裝置租賃、機械租賃等方式,支援中小企業恢復再生產。
疫情短期陣痛對中小微企業影響不可忽視。廣大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一定要並肩作戰,透過金融創新幫助中小企業紓困,穩增長、穩就業,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
5 # 大易說世界
疫情過後對小微企業的影響其實並不大,該幹嘛還是會幹嘛,好了傷疤忘了疼。只是微小企業應該有這樣一個危機意識,面對下一次不可預期的危機,我們該如何應對?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應該要做一定的調整。透過這一次的疫情,網際網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企業也應該往這一方面來轉變,只要你的企業是往網際網路,宅文化、懶人經濟的方向發展。你的企業抗風險能力就會比較強,發展未來的方向也是正確的。
-
6 # 優哉遊哉2020
活下去。
2020年是微小企業的生死存亡之年,人員的優勝劣汰、現金流的充裕、轉型的方式是否可行,開源節流,老闆的決策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很多微小企業以吃大鍋飯為主,很少細分崗位,為節約成本,一崗多能的狀態長期存在。
其次:最佳化吃大鍋飯狀態,全員經營,共同努力,上下一心度過難關。
再次:拖款企業業務儘量不做,利潤小一點,及時付款,保持現金流。
第四:保持隨時改變狀態,只要能生存下去的業務照單全收。
第五:決策者隨時保持清醒,每一條路的選擇都是生死存亡。
第六:員工的優勝劣汰,加強員工的細分和管理尤其重要,一起吃苦打天下的,才能分享勝利果實。
-
7 # 陳進愛分享
我覺得中小微企業要積極關注疫情狀態,同時也不必恐慌,要從危機中看商機決定一個企業最終高度的,往往並非起點,而是拐點,機遇都在拐點!
1.不同的態度,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自救結果,等疫情結束後,那些準備充分,不怨天尤人的企業勢必能夠快速恢復到正常經營中
2.整理資金,清點庫儲存備
在無法透過商品銷售獲得新的現金流入的情況下,企業當前可呼叫的庫存現金儲備便成了企業最重要的資產。
3.降低成本,保住現金流,做好加減法
小微企業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住現金流。有能力的企業在疫情背景下,迅速關注如何在做“減法”的同時,也要關注“加法”,也就是如何去關注真正的顧客價值,並創造顧客價值。
4.謀劃長期,尋找新的增長點
比如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平臺,用好恰當對路。小微企業管理APP,加速把物流、營銷,乃至財務、會計、人事、質量等等管理工作上網。
小微企業在日常經營中往往聚焦短期現金流業務,打破業務舒適區的決心不足,那麼這次可以努力化危為機,過去一直以線下生意為主的企業可以嘗試發展線上業務,而以國內生意為主的企業可以藉機試水海外市場......
回覆列表
從市場經濟大環境看,疫情的確對市場經濟帶來巨大打擊,但也帶來市場經濟的快速更迭;從企業自身發展看,疫情確實對企業經營帶來巨大困難,當前疫情流行高峰過後中小微企業發展,一方面需政府“護航”,另一方面需企業自我提升。
如果把經濟比作人的血肉,那麼金融就是血脈。要想大國般的身體正常執行,需將新鮮血液輸入到身體每一處每一個細胞,前提是血脈暢通。打通中小微企業金融通道,量體裁衣施策,就成為中小微企業有效紓解疫情影響手段。
疫情和防控措施對原材料市場、勞動力市場、產品市場均帶來了巨大沖擊,造成了市場的部分失靈和缺位,中小微企業在如此“動盪”中經營更舉步維艱。作為各級政府,應為各中小微企業提供原材料供給和商品需求資訊,同時透過網路集中釋出相關資訊;組織商會、行業協會等發揮作用,牽頭吃透並用足幫扶政策,整合行業資源,做好上下游產業鏈和供應鏈連線,緩解疫情衝擊。
最佳化企業經營管理模式,開源節流,減少經營成本,最佳化經營效率;找準國家發展方向,及時把舵發展方向,迎合市場及政策大勢,找準“突破點”,希望我們所有的中小微企業能度過難關,浴火重生,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