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生活的一笑姐

    我可以肯定你被打的原因是:小子,你才出去幾天就忘了本,連口音都改了,還跑到我老人家面前來賣弄?可以預見:他的神情是不屑的,嘴角是鄙夷的。孩子,你這個時候就要虛心接受,趕緊低頭認錯,他老人家會很有成就感的,否則就會惹來他那一片親戚的笑話,說你忘本了!誰不知道誰呀!諸如此類的話那會傳的飛快。其實呢,“鄉音未改”在我這個年齡來說會覺得很親切,很自然。我經常和老家人說著說著就會不自覺的跟著他們的口音去了,說的很暢快,聽的很入耳,入鄉隨俗也不錯

  • 2 # 讀書文史

    寒假回農村,用普通話和二舅爺聊天,竟被莫名其妙打了一巴掌,是因為說得不夠標準嗎?

    裝逼容易被打,這並不是沒有道理。

    出門在外漂泊,即便混出了本事,也請你不要忘記了根,忘記了本,忘記了生你養你的地方。

    可以肯定的是,二舅爺打人,肯定不是因為對方普通話不標準。生活在農村地區,村民講的都是方言、土話,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放寒假回家不好好說家鄉話,非要整出一套城裡人的官腔話調,能不被打嗎?

    且不說二舅爺是不是思想比較固化,有些事情、有些話是需要分場合,分人物的。本來說普通話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你選擇的說話物件錯了,對一輩子都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二舅爺來說,方言才是他的母語,官話,你出門念個書回來,不好好用方言跟他交流,非要用普通話來跟他溝通,這不是存心找茬嗎,存心讓他為難嗎?

    我們都知道,去一個地方,首先要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尊重當地的民俗民風,即便當地的一些民風你很難接受,但也要尊重它,理解它。學者去採風調研都懂得先學習學習當地的語言,即便會一兩句當地語言,用一兩句當地語言跟當地人溝通也是一種尊重,學者都知道與當地人同吃同住,你是當地人,還非要搞什麼另類,特異獨行,不被打哪裡說得過去?

    上學的時候,記得老師曾經講過一個笑話:一個村裡的年輕人,到城裡打工,混了7、8年後,終於混出了一點小成就,某年春節回家,他的父親在門前吃紅薯,這位年輕人見狀便問父親:“老爹,你吃的是什麼東西?看起來並不太好看,味道應該不好吧!”話還沒說完,他的父親一個拖把打了過去,年輕人重重地摔倒在地,父親說:“你這個混賬東西,連紅薯你都裝認不得,過兩年回來你還要不要認你的這個窮老爹……”

    忘本忘根,虛榮無知,挺可悲,這個年輕人被打,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人的一生,風雨漂泊,兜兜轉轉,最後還是要回到自己最初的地方。尊重本地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是每個人都應遵守的禮儀,作為一個故鄉人,更應該懂著這些“規則”。

  • 3 # 花農珍姐

    你小子打得一點都不冤!回老家了最好講方言。

    現在國家推廣普通話。大家在外面讀書、做工、經商、做文員,肯定應該講普通話。我們國家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如果大家都講自己家鄉話,那溝通起來就費力了。有時候可能根本無法溝通。比如我們國家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區的地方方言跟普通話有很大的區別。不專門學習或者不長時間在這些地方生活,聽懂是很困難的。特別是中國浙江溫州地區的方言,那更是難上加難。

    為什麼到老家了,最好講方言呢?

    第一、在老家講方言更親切。

    古詩有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鄉音首先是一種身份認同。你回到自己老家講家鄉話,大家會把你當“自己人”。你跟二舅爺講話用普通話就會顯得很生分,無形中拉遠了你跟親人的距離。再說如果你二舅爺聽不懂普通話怎麼辦?他不會在心裡想,你小子讀了幾句書,欺負我老人家聽不懂普通話嗎?看我不揍你!所以一巴掌就打過來了。

    第二、到了一個地方,最好學幾句地方方言。

    因為這樣你在買東西的時候,才不會被當地人“欺生”。經常有人 欺負外地人。如果你的口音跟他不同,他很容易就能辨別出來。於是不管你買什麼東西,他的價格都會高出一截。人在屋簷下,哪能不低頭。有時候你只能啞巴吃黃連。

    用方言吵架、罵人似乎都更有氣勢一些。普通話給人的感覺總有點文縐縐的,用來辦公還行,吵架的話則不堪大任,還是用方言來得痛快淋漓些。

    現在國家推廣普通話。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講普通話了。會講方言的人會越來越少。不知道方言會不會逐漸滅絕?也不知道方言會不會被當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來?

  • 4 # 求你別秀了好嘛

    是他為老不尊!時代不同了,我得同學在一起說普通話,習慣了說普通話!跟他說兩句就忘本了?你應該跟他說兩句英文,他能樂死!不是你忘本,是你說普通話刺激了老一輩人的情緒!!說難聽點的,農村能少回就少回,以後給父母接出來!讓他們守著自己的本,守著自己的祖宗!活下去!!而你,要做的就是,離開農村,過城市的生活,沒有這種仗著大輩隨便打小輩的人!典型的老農思想!

  • 5 # 隨遇而安cassiel

    我覺得打耳光不對。我就是普通話和家鄉話切換不好。以前外地上學,開學前兩週都會被同學們嘲笑說家鄉話,放假回家被嘲拽普通話,我就是切換不好啊,越注意越刻意越不會說,不倫不類,自己也很苦惱,要是因為這就被打耳光,我覺得太冤

  • 6 # 馬齒莧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到什麼地頭說什麼話。這是老話。回到家鄉不講本地方言,別說老年人不歡迎,就是當年的小夥伴聽著也彆扭。說輕了是炫耀,是顯擺,說重了是忘本。普通話是為了在不同方言地區的人群之間方便交流、溝通,傳遞資訊,回到老家了,還有比鄉音更親切的嗎?

  • 7 # 幸運的蜜桃桃

    不過是從來沒出過門的人赤裸裸的嫉妒罷了,在外久了語言環境不同,剛回老家一時轉不過腦子很正常。老家人見不得別人說普通話不過是見不得別人過的比自己好惱羞成怒找藉口發洩罷了。這種人不用聯絡了。

  • 8 # 被服廠李廠長

    我覺得你二舅打的比較對,如果我是你二舅的話,不光是一個耳光的事了,在外地務工說普通話無可厚非,但是回家向來仍然說普通話,這就有點兒裝逼的嫌疑了,有點忘本的嫌疑了,老年人最不能見的就是這個,我大概在外地上學10年,工作5年,但是我回鄉之後,家鄉話切換的比本地人都要6,有一次我朋友來了,我就這樣在普通話和家鄉話之間來回切換。對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無可厚非,放在以後的社會,你也會發現這個事,你二舅舅其實打的很對。

  • 9 # 火線評球

    這一巴掌意味深長

    國家推行普通話幾十年了,但強勢的普通話,逼得弱勢方言步步退讓,竟然到了需要保護的地步。

    語言也有身份和地位的標誌性屬性,官話和土話鄉音的區別,自古以來就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普及教育的同時,國家開始在農村掃盲,在學校推廣官話普通話。

    知道為什麼打你嗎?

    你讓老人自卑,勾起了潛在的草民屈辱。打別人,也許他不敢,但對你這樣“忘本的白眼狼”,老人自認為有資格收拾。

    實際也是小問題,從文化心理和老人心態理解,會豁然開朗,入鄉隨俗實際是最基礎的尊重。

  • 10 # 碧水青山0

    這種人,讀了幾本書,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就不知道天,分不清地。竟然在家裡顯擺自己有文化,在孃舅面前趾高氣昂。

    如果覺得二舅爺一巴掌打得冤,以後每次都可以用英語與父母對話,保證可以成為不要爹不要孃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農村在移栽蔬菜秧苗的時候會多帶些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