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奮力上游的魚
-
2 # 如果兒幸福
當年高考的時候,都是前兩天都開始默默的撕書,然後裝蛇皮袋裡,考試前一天下午開始從樓上往下撒,也是一種發洩方式吧,不過考完了看別人賣書都是一塊錢一斤,心裡那個悔啊!
-
3 # 大智如宇
高考過後,學生撕課本這種現象沒有多久,因為78年才恢復高考,剛恢復高考那些年,上學的人就不多,而且經濟條件差,不會出現撕課本這種現象,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參加高考的學生也增多,大概2000年前後才出現撕課本現象。我是2004年上的高一,當時就已經出現高考撕課本現象。
至於你說的古代學子是否有這種行為,我的答案是沒有,古代首先紙很貴,其次書生對書籍愛惜如命,當時經濟技術條件不足於浪費紙,一套書籍可能供好多代好多人使用。撕書籍在古代也會被認為對知識大不敬。
所以,高考學生撕課本這種釋放的方式是從2000年前後開始的。古代學子沒有這種行為。
-
4 # 花眼看花
諸生考試罷,書本倒了黴;卷卷變碎片,漫天作雪飛。
想到兩個小故事:一個是《紅樓夢》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另一個是程頤不許小皇帝趙煦折柳枝。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說的是寶玉和晴雯的故事。也是端午節期間,寶玉因發生了金釧兒的事心裡不痛快,不巧晴雯給寶玉換衣時失手把他的扇子給跌折了扇骨。寶玉正沒窟窿繁蛆,看見了這個賣藕的,便訓斥了晴雯幾句。小姐性子丫鬟命的晴雯恃寵而驕,砰砰砰還擊了一通,把寶玉"氣得渾身亂顫"。後來寶玉心軟尋求和解,說道:“……這些東西原不過是借人所用,你愛這樣,我愛那樣,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著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氣時拿他出氣。”晴雯故意說自己最喜歡撕扇子,寶玉就由著晴雯的性子來,不但把自己的扇子給她撕掉了還把前來阻止的麝月的扇子也奪了遞與晴雯撕成了幾片。看見晴雯的心情雲收天霽,寶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難買一笑,幾把扇子能值幾何!
人家公子哥與俏丫鬟暴殄天物,把好好的東西給毀了,居然理直氣壯給“毀”出了一番大道理。好玩兒!
依照他們的高論,天下萬物哪裡還有幸存的機會?只怕是沒有一樣能免於被毀滅的。比如可以推論說,奇花異草原是用眼睛觀賞的,你要踐踏著玩也可以使得;珍禽奇獸原屬寵物,你偏要宰殺吃肉也可以使得;小至古玩文物、名畫法書,大到亭臺樓閣、名勝景觀儘可藉此歪理來一個統統毀滅。“賈不假,白玉為堂金做馬”,人家任性愛咋咋地,你到哪裡說理去?
另一個是老冬烘煞風景的故事。故事裡的程頤程老師是一位著名的理學家,“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名句就是從他老人家的金口裡說出來的。
這位老古板做了小皇帝的老師,可負責了。小趙煦春天裡看見楊柳扶風,一時興起憑朱檻偶折柳枝玩耍,程老師就趕緊正色直諫:“方春時和,萬物發生,不可無故摧折。”好傢伙,把人家小皇帝惹得由畏懼到煩心而終於產生了怨恨,也屬活該——就連後人也幾乎一邊倒地批評程老師刻板迂腐,缺少情趣呢。
高考過後學生撕課本似乎成了一種儀式。
不撕就不能夠痛快發洩十多年來對書本、對學校之恨意,不撕就不足以展示破釜沉舟、與苦讀從此告別之決絕,不撕就不能彰顯我高考必中、穩操勝券之豪氣……
心情我們都能理解,但是你能說他們這樣做真的好嗎?對此,作為教師你又能怎麼做?鼓勵?我當然不願;制止?又似乎是自討沒趣。但我們能真的睜一眼閉一眼,聽之任之?甚至去推波助瀾?
古代的學子人家的傳統和習慣是“敬惜字紙”。一本書的成本很高,得到一本書很難。即使是把讀書當做敲門磚的,科舉成功中了進士之後,頂多是將這些曾與自己朝夕相處的書籍束之高閣而已。更多的人應該是像善待自己的親人朋友一樣,“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愛惜還來不及,哪裡會捨得撕掉呢?
-
5 # 小甲同學的煩心事
說實話,我特別不贊成這種行為。
書是用來讀的,是用手捧著的。不是用來發洩的工具,更不是拿來撕的。
我們上學的時候,買不起課外書,就是課本,新書發到手,為了保護好,都是需要包書皮的,讀完的書還和新的一樣,書角都捨不得折。
有時候,凳子涼,把書放屁股底下坐一會,被老師或家長看見是要捱罵的,對書不恭敬,不愛惜,還能讀好書?
我愛惜書這個習慣還沒有變,我的書桌都是整整齊齊的,看完的書,和新的差不多。
古人愛惜書更甚,看書前要洗手,不然都覺得是大不敬,觸犯了神靈是的。
國家為了節約資源,倡議迴圈用書,你不用了,可以給學弟學妹們用啊,再說,你一旦考試失利,沒有復讀了可能性了嗎?如果真的復讀了,還要去買書嗎?你自己辛辛苦苦在書中做的筆記,都撕掉了,不可惜嗎?
真的不用了,可以賣給舊書店,自己有點收入,也可以造福其他人,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現在不要求像古人那樣,但也不能撕書啊!
我是覺得痛心,你覺得呢?
-
6 # 東方G視界
高考過後,有些學生將課本撕掉以示釋放的一種方式,我認為從新中國高考制度興起時就有吧!一是撕掉了就宣告一個學習階段結束了,拋舊迎新吧;二是為了釋懷排悶,把多年求學鬱結的苦、累、怨透過撕裂統統拋棄,免得看見了重添不悅;三是考後一定是自感不如意,借撕掉書忘記思慮,輕鬆另行。
我認為,古代學子沒有這種撕書行為,除了實在爛很了外!一是古代學子特別愛惜書,有修書護書的美德;二是讀書人本不多,紙質書籍更珍稀,撕了怪可惜,如同損毀了寶貝一樣是種損失;古代在早時是獸皮、竹子等讀物,刻得精湛、不易毀壞,談何撕?
現在有些人認為紙質書籍隨處見,又有電子讀物替代,學生當廢物扔賣,這種毀壞課本現象不應提倡,是敗家子心腸在作怪。雖材質不值錢,但編輯辛苦又不容易,知識內容太珍貴。
所以,我在此提議:讀書人愛讀書也要愛惜書!
回覆列表
很不贊同這種釋放壓力的方式,很不環保,辛苦幾載的讀書資料,可以留下來做紀念也好,或者留給下屆學弟學妹不比撕掉好點,有意義點嗎?想要釋放壓力,帶到哪個山頭或者大海邊大吼幾聲不環保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