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韻流香
-
2 # 三叔小記
說白了,電視劇的目的是博取眼球,賺取噱頭,收取錢財利益,也就是所說的商業片,任何一部電視劇免不了,這是行業情況。
但是有一些電視劇簡直是胡說八道,什麼漢朝人吃紅薯,什麼荊軻給秦始皇帶綠帽子,什麼……嚴重影響了新一代人的歷史觀。
我喜歡稱這樣的劇是腦殘劇,太腦殘了,我是嚴重抵制。
所以我認為,以歷史為題材的電視劇扮演著傳遞正確歷史觀的關鍵作用,否則會誤導很多人,尤其是新一代。不可否認,為了趣味,會有一定的文學創作。
但是首先得尊重歷史,拒絕瞎編,胡編亂造,睜著眼睛說瞎話,在一些原則問題上,一定不能夠犯錯。
而這也不能束手束腳,原封不動呈現歷史,畢竟這是電視劇,不是正史劇。所以創造性不能失掉。
總上,我厭惡腦殘劇,對於歷史劇,我認為必須尊重歷史,不胡編亂造,但又不能失去創造性,不能偏離基本的歷史原則,歷史觀。
-
3 # 別嚇我6
現在很多歷史影視劇多以戲說的成分居多,主要是為了迎合大眾的獵奇心理,這樣才能吸引觀眾眼球,博取收視率。喜歡看正兒八經歷史劇的多是上了歲數的觀眾,他們屬於小部分。
影視公司拍片是要賺錢的,把歷史劇拍的更符合年輕人的眼光才能掙錢,不惜更改歷史事實,更多的戲說居多,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只要國家不干涉,那他們就會這麼拍下去。
-
4 # 吳叔滇遊記
理由如下:
電視劇雖然不是紀錄片,但要有底線:雖然現在不會有人要求每一部電視劇都能成為史詩般的記錄片,但電視劇作為藝術品,那怕不能成為藝術品就只是個娛樂產品,畢竟是給觀眾看的,要有自己的底線。
而這個底線就是風清氣正。風清氣正雖然只是四個字,但涵蓋的內容很多,風清是基本,氣正才是根本。電視劇和歷史相差太遠、甚至與歷史相背,連最基本的歷史真實都不顧,說不上風清,更說不上什麼氣正了。
電視劇為了收視率不能開歷史的玩笑:其實,電視劇和歷史相差太遠,甚至與歷史相背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製造噱頭和差異,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收視率。
追求高收視率的出發點沒有錯,但我們不能忽略了電視劇除了是娛樂產品之外,還是一種文化產品,而不是普通的商品。文化產品不能違背文化藝術規律,不能為迎合某些、某種不可說的心理或者低階趣味而亂來,大眾化、通俗化不是庸俗化。
涉及到歷史問題,電視劇可以進行藝術性處理,但不能腦洞大開地亂來,更不能無厘頭地開歷史的玩笑。
歷史就是歷史,特別是那些已經被證實、被廣泛認可的歷史,不管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都不應該被篡改。(注:圖文無關,請自行勿對號入座)
-
5 # 騰走江湖
客觀上說,歷史是真實的,雖有戲劇性,但線索必竟直來直去幹巴巴,如果照實編電視劇那就成了紀錄片了。戲劇則要求有文學性、故事性、大眾化,對歷史作適當的演義是可以的。史記作為正史,它的文學成分就很多。而千古以來,戲說歷史是重要的大眾文化成分,如各種演義、評話、評書等,它們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成就最高者,如《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基於歷史,巧妙結合,雖有抑揚、移接,沒有歷史硬傷,千百年來,即專家也無所垢病。愚以為,今世編劇者,應以《三國》為法!不讓你照抄史書,起碼正秩掩映,史料至不能少於7成。
另外,一些彰明歷史記憶的東西更要準確,不能張冠李戴、移花接木,更不能胡亂穿越。曾見,某漢劇有瓷茶酒器,某唐劇有線裝書,某秦劇宮人說東漢應勳的名言,某戰國劇說世說新語上的典故,等等。這些,對於怡性娛情的社會非文化閒人無足輕重,然對於學習中的孩子,則貽害無窮。曾聽過二三年級的小孩說八子劇中的歷史名人屈原、張儀、春申、三世秦王、公孫衍、樗裡子等,這會成為他們記憶中的形象。
-
6 # 原事催
認為歷史是已經過去的事實,是社會發展的真實歷程,是可以為現在和未來的發展借鑑和提供的經驗和教訓。
而中國文明歷史詳盡的事實記錄一直是中國和世界人民寶貴的知識財產和人類的驕傲。作為雅俗共賞的電視劇,在商業運營過程中,為了引人入勝、罔顧歷史的事實確實是不值得提倡的事情。
這種事情就象是把很多公認並正在保護的世界遺產改得面目全非,甚至故意譭棄一樣。至於電視劇要想在商業運營中獲利,滿足收視率可以從其它方面考慮,就象文學作品一樣,只要不涉及歷史,任何題材的作品都可以天馬行空地發揮想象,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用以提高電視劇的收視率。
因為歷史劇中往往是使用了歷史上真正的歷史朝代和人名卻編造虛無的故事,往往就會讓觀眾造成錯覺而在無意之中創改了歷史。
就象是現實生活中指名道姓去編造事實而產生的名譽糾紛一樣,是屬於一種不妥的言行,是可以受到法律的保護並要求修正的。當然,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是逐漸認識和修正自己的言行的,或許歷史也會象正在列入世界保護的其它文化遺產一樣,受到法律的保護而明文規定限制電視劇的隨意創改。
-
7 # 情歡江川
劇本,一劇之本。劇,說戲演戲,細節可藝術加工,有跌宕起伏,扣人心絃的情節。本,尊重歷史,尊重原著,細節只能在真實的歷史中加工處理。曾經一段時間,有些電視劇不能真實的反映歷史,甚至搞笑,褻瀆歷史,對社會特別是對涉世不深的青少年造成很不好的負面影響。歷史是一面鏡子,不尊重歷史的影劇,以假亂真,以娛誤人,給歷史的鏡子蒙上厚厚灰塵。究其原因,是一些編劇,導演缺乏歷史責任心,口味重,片面追求商業化。歷史的每個階段,都是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時空中,有不同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追求,時空不能替代,歷史不能穿越。特別是每個時代,都有大寫的英雄人物,對英雄人物必須敬仰尊重。中國的抗日戰爭,犧牲了二千多萬軍民,才把日本趕出中國,那些抗日“神劇”不能真實的反映抗戰的鬥爭,是對抗戰中犧牲的英烈的不敬。中國歷史如同五嶽高山,淵遠深厚,是歷史劇中挖掘不盡的題材。尊重歷史,才是歷史劇的活力生命。
-
8 # 農村大媽談農村
經濟至上的年代,電視劇在想方設法吸引眼球,留住觀眾,當出醜作怪譁眾取寵都有人羨慕,都被人崇拜時,顛倒人物是非,混淆歷史黑白又算得了什麼?畢竟死人不會說話,既不會到法院起訴損害名譽,又不會要求賠償精神撫慰金。
平常不讀史書的人,難免會把電視劇情節信以為真,互相轉述,口口相傳,代代相傳,使錯誤在民間生根發芽。我就見過兩人為此抬槓,有人指出電視劇的錯誤,說歷史不是這樣的。結果被人反駁:“你說是啥就是啥啊?人家拍電視劇的還不如你知道的多?人家不對用人家拍?你對咋不用你啊?”
我想《竹書紀年》與《尚書》某些地方大相徑庭,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況吧。導致的結果是歷史在後人眼裡變得撲朔迷離,莫辨真偽。
即便是娛樂,即便是戲說,也應該有個度,在不顛覆歷史的基礎上,讓人看了或多或少會從中受益。在文化用紙傳播的年代,杜甫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深刻含義就是文章是影響千古的事,不能不慎,是得是失心裡應該掂量清楚。
杜甫所說的“得失”,不是指名利,而是功過。如果別人讀了文章,從中受益,心生孝悌忠義,則為作者一功;如果文章引導人為非作歹,損人利己,則為作者之過。一人學壞添作者一過,千百人學壞則作者揹負千百之過,豈能不慎?
同理,在媒體多樣化的現代,包括電視劇製作者在內的媒體工作者,在作品釋出之前,是否也應該捫心自問一下自己的得失呢?
-
9 # 蘋果158811147
歷史劇必須按照歷史的真實性演。現在的抗日神劇,就是胡演,我從來都不看,看著就生氣。那時候我官兵整天在炮火中穿梭,穿的是破衣爛衫,個個灰頭土臉,敵強我弱,我軍抗戰,是拼死抗爭。為了民族大義而不顧個人生死,除了漢奸,每個華人都是民族英雄。再看看現在的神劇,中國軍人都神勇無比,女兵還塗口紅,衣服乾淨合體,連補丁都是闆闆正正的,日本兵都不堪一擊,給人的感覺不是日本侵略中國,到像是我們欺負日本人,所以,年輕人都不覺得我們與日本人有國仇家恨,以至於日本政府與中國作對,年輕人照樣去日本旅遊,沒有自覺抵制日貨的覺悟,真是可悲。希望文化部把那些胡鬧的神劇該封殺的就封殺了吧,別把我們的下一代都引導錯了,忘了解放前我中華民族所受的屈辱,沒有自尊自愛,沒有愛國情懷。
-
10 # 五月琴絃
這也不能說大部分,歷史劇做為提材有的添點色彩有的擴大,比如抗日戰爭總之我們勝利了,可能拍的有點離譜誰又懂那時血雨腥風年代,拍不了那個味就對了,歷史久遠都是從史書或考古得些提材讓人有所想象大概還原,讓我們看到那時風彩也告訴團結和平來之不易國就是家是需要守護的,現如今和平了,一些虛幻暴力想象也創作了不少,物慾年代繁生的作品年輕人特別喜歡,倒希望少拍不健康利益至上作品,年輕人是未來希望這是需要呵護,希望有關部門重視別讓它上書架或影視或動漫外來不健康作品,多拍些禮讓,誠實,孝感愛國等好作品。
回覆列表
這是枉顧歷史,欺騙大眾的行為。
在我看來,電視劇中可以有戲說成分,但如今的電視劇胡編亂造,完全不顧歷史現實。為何《羋月傳》《甄嬛傳》等能取得這麼大成就,是因為不管從情節上,還是從做工道具上都符合一定的史實。比如,《甄嬛傳》《羋月傳》中的禮儀,服裝都有歷史依據,這樣的劇才不會誤導大眾,可以說是優良製作的電視劇了。
對於某些宮鬥歷史劇來說,可以有戲說成分,但希望在有戲說成分的同時,不要太偏離歷史方向,尊重一定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