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向山舉目
-
2 # 劉育澤
我不是老師,但我聽別人說過這事,最重要的的事。是升學率搞的,老師在初三後就會放棄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老師也是沒有精力再去照顧不愛學習的同學。只會去關心愛學習的學生。
-
3 # 地理風暴眼
初一是打基礎,初二是關鍵期,初三是衝刺期,如果在初一初二就落了一大截,那到初三逆風翻盤的機會是很少的,所以老師們一般會選擇將主要精力放在前面的一些學生身上。
後面的學習不好的學生往往不光學習不好,行為習慣都不好,老師管了反而不討好,所以就會選擇漠視,只要不影響集體就行。
-
4 # 錢德鑄
學生到初三,學校教育學生的兩個目標在學生身上已經輪廓比較清晰。
凡是基礎教育學校,都有向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和培育合格畢業生的兩大目標任務。
為什麼在初三,會“放棄或不關心一些學生”呢?
其實這是對學校的目標任務、對學生要求“一視同仁”的一種誤解。
本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和“因材施教”原則,已到了畢業生的初三,教育的側重點是會有相同也有所不同時。
有向上一級學校輸送人才的學生,除了在全面發展上繼續教育學生外,由於為了中考競爭,就會加強文化課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訓練;
而合格畢業生的任務,就是要加強日常行為規範管理,加強全面發展和一些個性特長特色教育,在文化課上加強基礎知識落實。從不放棄和關心的角度,老師的工作做得一點也不比前面那些學生的少!
從以上可以看出,由於各自的側重點有一些不一樣,在一個要求對學生要“一視同仁”的人眼中,特別是在文化課的學習方面,就會很自然地覺得:老師“放棄或不關心一些學生”。
說到底,是這個人誤解了教育、誤解了學校、誤解了老師,是自己沒有搞明白:適合自己的才是更好的。
-
5 # 東坡竹園
如果不愛請別傷害!娃高中時的女老師剛好更年期,把班裡的好幾個孩子在上正課的時間一通侮辱,平時也常常羞辱學生,於是這個班休學的休學,轉學借讀的也走了幾個,對這種老師真鈴不起來!想到我兒子他們班的老師很年輕和藹,面對調皮懶散的孩子循循善誘!孩子們都很喜歡這位老師,於是這個班考試德語評分都是年級第一!對於這樣的老師我們家長都感激她一輩子!
-
6 # 向日葵的微笑嘻嘻嘻
我的答案特簡單,你對著大山呼喊了三年,三年啊,就是聽不到迴音,你還喊嗎?初三了就是為了升學,沒有太多精力再給那些什麼都不肯學的孩子做工作了。就這,估計很多人不滿意。
回覆列表
初中的學生轉化的挺快的,一般人認為,初二時期是一個過渡時期,學生分化最明顯。
到了初三以後,學校有升學任務,老師有升學目標,因為學校的考核都是量化的,老師的壓力都是巨大的。
老師會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和管理。教書育人也要接地氣。
有些學生搗亂破壞紀律,屢教不改,明知故犯,老師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和精力太多了,會影響整個教學程序的,影響教學效果的,對其他同學來說是很公平的。
因此一個老師教七八十個孩子,辛辛苦苦工作的時候,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個才符合教學規律。
對於那些調皮搗蛋屢教不改的孩子,老師還是會關心的,會監督的。但是在學習成績方面不強迫他們,只要他們不搗亂破壞,願意學習,能學多少是多少,不做強求了。
對於那些特別喜歡學習的孩子,對於那些遵守紀律的孩子,老師加班加點,不停的給他們講啊,陪著他們學習呀。老師的付出非常多。但是選擇性也越來越明顯了。起初是儘量讓每個孩子都守紀律,都學習,都提高成績。後來要求大家遵守紀律,在學習成績方面有所選擇了。對那些喜歡學習的,能守紀律的老師的付出,雀食多了,似乎是有偏心眼的傾向,實際上老師做得更好。
因為老師經過長時間的教書育人,能發現可以教的學生,也能發現孺子不可教也的個別人。當然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任何人在學習中,工作中,生活中都是有些傾向的。老師也是一樣。老師儘量一視同仁。也會因材施教。這是老師的智慧,這也是老師的權利,這也是老師的一種能力。老師也要與時俱進啊。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點思考,請專家學者批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