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只為一杯好酒
-
2 # 酒潤酒業
中國文化的“禮”多出現在祭祀和宴飲當中,在中國民間也有杜康造酒的傳說。有一天,仙人指點他:你明天早晨到外面去,會碰到三個人。從他們身上各取一滴血,滴入酒糟裡,美酒即成。結果,杜康第二天遇到三個人,分別是秀才、武士和瘋子。
這就是飲酒三境界:第一階段如同文人,溫文爾雅、謙遜尚禮;第二階段如疆場武士,酒過三巡後便稱兄道弟、酣戰淋漓;第三階段超量飲酒後儀態全失,該倒的倒、該躺的躺、該瘋的瘋,不敢說的話說了、不該做的事做了。
酒文化中的“情”,文人借杯流露得最為透徹。陶淵明的“過門輒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凸顯了閒情。杜甫的“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則又是酒文化中另一種迴盪人心的情。杯成了當時情景的見證,悽之、慘之、憐之、惜之,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無酒不宴
開宴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從古至今,酒宴都是重要社交場合,眾人把酒言歡、借酒抒情、借詩言物。古人喝起酒來,是很講究的:往大里說講究環境,喝的是情調;往小裡說講究器皿,飲的不只是酒,更是心情。喝酒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最有趣的大抵是流觴曲水:一群人環坐活水流溪旁,酒杯置於水上;順流而下,拿起可飲;搭配行酒令,更是別有風趣。
無酒不友
將進酒,君莫停。
酒逢知己千杯少。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妄論這人生幾番沉浮,彼情彼景;無限豪情思緒,方是真情界。
盡觴豪飲、應樂揮墨、賦情作詩,自有一番風情,令人嚮往。
無酒不憂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一飲解百結,再飲破百憂。
愁不愁一杯酒,憂不憂酒尚有。
一酌千憂散,三杯萬事空。
酒時言憂,醒後仍要面對的,才是生活。
酒不是好東西,今日萬事空,明日事萬愁。
無酒不悲
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情,舉杯消愁的小意。
得意、失意間,彷彿人生沒有一壺酒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兩壺。
且醉樽前休悵望,古來悲樂與今同。
人間美景難得,酒後最易悵然;越喝越清醒的悲,看透世事卻得不到的醉。
仔細想來,古今一瞬,多少難眠、幾多悲樂,竟大同小異;愁緒萬千,悲情倒是統一的。
無酒不歡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人之一生,不大醉一場,怎生圓滿之意。
醉眼觀世界,自有妙章。
想不通,道不明,不如一醉方休。
因此餐桌之上,酒是必不可少的。
-
3 # 邊疆處處賽江南
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認為首先要弄懂什麼是酒文化?歺桌上喝酒就是酒文化嗎?那也太簡單了,那隻能叫做習俗,自古以來主要是那些文人雅士,名流騷客為了喝酒助興,而舞文動墨,吟詩作對,對酒當歌,猜字解迷等等一系列言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酒文化,個人拙見,謝謝。
回覆列表
酒文化的形成,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我們可以想見,在酒產生之初,酒是很珍貴的,所以酒開始主要用於祭祀。後來酒成為達官貴人的飲品,其根基是當時的經濟狀況准許造更多的酒。
中國酒文化的形成,應首先與禮有關。從最初的祭祀之禮,到後來的宴賓之禮、慶賀之禮都是禮的需求的結果。
餐桌上少不了酒,最多的考慮因素仍是禮的需要,即表情達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