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雪白的雪
-
2 # 子午線之歷史
蝗蟲是自然界的昆蟲類,不管那個朝代都會有,連科技先進的今天蝗蟲也是存在的,只是沒有以前那樣大規模。而古代災民為何不吃蝗蟲充飢主要跟這幾個方面有關:
1、蝗蟲在中國農業方面來說,一直將其視為害蟲類。它主要以食用植物的汁液為主,特別是糧食類的,所以古代農民看見它就像看見閻王爺一樣。
2、蝗蟲屬於飛行的蟲類,而古代對於飛禽類都是以弓箭舌殺,如大雁之類的,而蝗蟲這麼小,古人根本無法抓捕到它們,古代也沒有抓捕的網。
3、蝗蟲在古人眼裡是害蟲,根本沒人用來食用。
-
3 # 宣墨先生
農民為什麼不吃蝗蟲?
第一,蝗蟲這種東西,吃完了糧食就跑路了,我們人類畢竟不是遊獵社會,不可能跟著蝗蟲一起跑路。另外,即便跟著蝗蟲一起跑路,以古代的交通,想要跟上蝗蟲大軍那也不大可能。
第二,蝗蟲不可能長時間儲存,就算是我們現在有冰箱了,也沒聽說過哪邊是用冰箱長時間儲存蝗蟲然後拿來吃或者賣的。
古人即便把蝗蟲抓過來吃,第一數量有限,第二就是能夠食用的時間極短,所以說只能是解決短時間內餓肚子的問題,想要解決長久的問題根本不可能。
第三,古代封建社會,即便發生了蝗災可能朝廷還是會按時徵收糧食,如果說我們上述的兩種條件全部成立,蝗蟲不跑路而且能長時間保留,那麼以古代中國的人口數量,想要靠蝗蟲來維持當地百姓一年的口糧,估計蝗蟲都能成保護動物了。
我的回答希望您能滿意。
-
4 # 浮生若夢sk
古代蝗災時候人們確實吃過蝗蟲的,但要完全依靠其度過災荒是很難的。古人不是傻子,歷史上蝗災的時候,人們往往都會捕捉蝗蟲為食,既在一定程度上消滅了蝗蟲,同時又增加了少許食物。甚至上到皇帝,下到地方官的統治者,也會鼓勵人們吃蝗蟲。唐太宗還當眾生吃蝗蟲,作為給臣民的示範。
其實真到饑荒時連樹皮草根,觀音土都吃,更不要說蝗蟲這種富含蛋白質的美味了,真要有一頓蝗蟲吃,那是要開心死的。只是現代人沒有經歷過,歷史也很少記載這些細節,一般又不會有人細緻的去讀史,不知道而已。“貞元元年(785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唐)
蝗蟲來了如果不是以最短的時間消滅它,而是想著捉住它,拿它當糧食,那你就等著餓死好了!蝗蟲就算你都捉住了,怎麼辦,養起來,那你拿什麼養,老蝗蟲又怎麼吃?全部殺死曬乾儲存了,拋開它曬乾後難吃還是好吃不說,又能吃幾天?
一個成年男子要吃蝗蟲吃到飽那得要多少蝗蟲,蝗蟲這個東西吃幾十斤糧食也漲不了一兩肉啊。那個時候,百姓靠糧食都養不活,靠蝗蟲怎麼養得活。現在我們覺得蝗蟲好吃,其實都是油炸的,災年哪裡來的油,煮的蝗蟲或者烤的蝗蟲應該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好吃?不到走投無路的時候,誰會去吃蝗蟲。
恐怕蝗災時能抓到的蝗蟲,不夠填補糧食損失,本來古代田裡那點糧食收成,地主家都得半年幹半年稀,蝗災糧食都泡湯了,抓的蝗蟲最多能填補小半,所以最後還得吃樹皮,甚至易子而食。農民是最實際的,要是吃蝗蟲能頂上糧食,能比糧食稍多一點,就該種糧養蝗蟲了。
簡而言之,蝗蟲不能天天吃,但民以食為天,老百姓還是要吃糧食,才能保證體力和健康。有的時候遇上了蝗災,官府不開倉賑濟,地主普遍囤積居奇,哄抬物價,老百姓沒糧食吃和吃不起糧就會造反,往往成為引發王朝統治危機的重要原因。
-
5 # 十三哥喂
蝗災並不是蝗蟲出現的時候才叫災,而是蝗蟲吃掉了一切能吃的東西,和一些不能吃的東西。曾有老人說,蝗災之後,連窗戶紙都被吃沒了。
蝗蟲把一個地方清掃一空的時間很快,也就是幾天,然後就飛到下一個地方去禍害,留下的是一片荒涼,這個時候,蝗災才進入最糟糕的階段。
通常蝗蟲吃光了所有的秧苗,帶來的災難就是今年無糧可吃,來年無糧可收,這前後就是兩年的災,而蝗蟲其實只在一個地方待了幾天而已。
所以就算是吃蝗蟲,也只能吃幾天,剩下的幾百天還得另外刨食去呀。
-
6 # 一道知衡
實際上,古代人在蝗災時是吃蝗蟲的,畢竟人餓急了什麼都會吃。別說蝗蟲了,就是戰爭時期,甚至都發生過“易子而食”的悲慘情景。
比如:
《舊唐書》:(貞元元年)夏四月,關中饑民蒸蝗蟲而食之......興元元年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蒸曝,去颺足翅而食之。
可是,既然蝗災發生了,災民可以吃蝗蟲,那麼問題不就是解決了嗎?其實這其中真實情況還存在很多問題。
1、封建迷信阻礙百姓心裡
其實,古代人對於科學和自然並不瞭解,這就催生了很多信仰和忌諱。而“蝗災”這種臭名昭著、駭人心魄的災難被毫無文化知識的古代百姓認為,這是上天的一種懲罰。
《新唐書·姚崇傳》“開元四年,山東大蝗,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
有的百姓還認為,蝗災的產生是一位神靈顯現的結果。也就可以解釋了,古代發洪水被認為是水神生氣了,古代颳大風下大雨,是天上的某位神靈施法。
所以,既然是神靈的顯現,那麼蝗災中的蝗蟲是不可以傷害的,更不能吃的。在面對鋪天蓋地的蝗蟲時,很多古代的百姓都是先下跪向蝗蟲祈禱,然後期盼他們可以早日離開,甚至可以在吃飽以後留一點食物給自己。
而皇帝在聽說某地產生蝗災時,也會主動下一道“罪己”狀,說自己有罪過,連累了百姓。請神靈不要連累百姓,要怪罪就怪罪自己這個真命天子好了。可是,往往蝗蟲好像並沒有聽大家的禱告,仍然該吃吃,該喝喝,直到自然結束。
2、蝗蟲不太好吃
現在我們生活中總聽說有一種昆蟲宴,在這裡,蝗蟲可以被當作小吃,油炸之後配上調料香脆可口。可是,如果讓一個從未吃過蝗蟲的百姓上頓吃下頓,肯定讓人十分難以下嚥。
古代的烹飪方式不多,就算餓急的百姓拋開神明的心理限制,主動抓蝗蟲來吃,可是他們頂多是拿水來煮一煮,怎麼可能會好吃?這與現在的孜然辣椒加芝麻相比,是有著巨大差異的。
先不說這些調料還沒有傳到中國,就是昂貴的食鹽,百姓肯定也是不捨得放一點的。與吃了上千年的粟稻、麥子、蔬菜相比,天天吃這東西,真不是一種理性行為。
3、不吃蝗蟲,吃存糧行不行
有人說,蝗災時,農民伯伯就沒有一點存糧嗎?其實,蝗災一般發生在夏秋兩個季節。如果在夏季,田裡的糧食還沒成熟,而百姓正在滿山找野菜充飢,本就青黃不接的時刻,遭遇蝗災,簡直是人間地獄。
如果發生在秋季,蝗蟲搶食一年的收成,災民們多少還能搶回來一點點,但以數十億隻的蝗蟲啃食速度來計算,一切的努力都是杯水車薪。
就算富庶的年代,百姓家裡如果有一些存糧,那麼就沒有必要吃蝗蟲了。可是,這樣的年代在古代社會又有幾年呢?
4、摒棄一切,專吃蝗蟲行不行
假設古代的災民拋棄神明的信仰限制,餓的實在受不了,下定決心抵抗難吃的口味,鐵了心了吃蝗蟲是否可以呢?答案仍然是:不可以。
蝗蟲形成蝗災以後之所以危害巨大,是因為他們巨大的數量和移動能力。假設百姓們一起奮力去抓蝗蟲,然後曬乾了、炸幹了來吃,他們能抓的其實也是很少。小時候我們都抓過蝗蟲,這種動物透過迅速的彈跳來躲避天敵,十分難抓。而長了翅膀以後,飛行速度更是驚人。如此靈活的蝗蟲百姓想大量抓去非常難。
另一方面,即使大家想慢慢抓慢慢攢,可是蝗蟲卻不等人。數以億計的蝗蟲在啃食一個地方的莊稼後,最快只需要幾個小時,就會讓此地寸草不生。吃光以後,蝗蟲會立刻遷移到下一個地方,百姓不但追不上,更是餓的沒有力氣去追了。面對空空如也的田地,面對遍地的流民餓殍,讓人膽戰心驚。
綜上所述,古代發生“蝗災”時,為何災民們不將蝗蟲給吃掉呢?答案是不敢吃,不好吃,即使想吃也追不上。
-
7 # 金麥藍湖
千萬只蝗蟲不知從何而來,伴隨著雷鳴般的嗡嗡聲,鋪天蓋地的襲來。蝗蟲食性很雜,其所到之處猶如龍捲風掠過,赤地千里,寸草不留,糧食顆粒無收。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形象的描繪出了百姓面對蝗災時的無能為力,只能垂淚帶血暗自嘆息。蝗災過後,餓殍遍野,嚴重時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景象,令人不忍直視。
也許有人會說,油炸蝗蟲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尤其是天津人的油炸蝗蟲是當地有名的風味小吃,開了變廢為寶的先河。那麼百姓遇到蝗災,為什麼不吃蝗蟲度災年呢?
我認為,古代早有蝗災過後食蝗蟲的記錄,只是蝗蟲亦是杯水車薪,無力滿足災民的生存需求。
下面我就來聊聊有關蝗災的歷史吧。
一,古代關於蝗災過後,百姓食蝗蟲的記錄。
“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蝗災是中國三大自然災害之一,一直陪伴著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自古就頻發蝗災,甚至元朝爆發的頻率為每1.6年一次,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古時認為蝗災是天意,百姓尊蝗蟲為蝗神不敢食之,只有祈禱上天寬宥保其度過難關。中國第一個敢吃螃蟹之人是唐太宗,相傳貞觀年間,蝗災嚴重,唐太宗視察災情後大為痛心。他猛地抓住幾隻蝗蟲生而食之,並大聲疾呼“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百姓聽聞李世民生食蝗蟲,也紛紛效仿食蝗蟲充飢,從而開了災年食蝗蟲的先河。
史書也曾記載,唐朝德宗年間,東自海,西盡河隴,蝗災過後顆粒無收,百姓捕食蝗蟲為食。他們將蝗蟲蒸熟後,曬乾去其翅而食之。所以說,蝗災過後食蝗蟲古已有之。
二,食蝗蟲並不能滿足災民的生存需求。
形成蝗災的蝗蟲是飛蝗,並非是我們幼時捉來烤著吃的草蝗。它們飛行速度極快,過境只需幾天時間,就會赤地千里席捲而去。
蝗災爆發時,百姓大多急著滅蝗,減少損失,無暇顧及捕蝗。等到想起時,蝗蟲早已極速遠去了。如果真想以蝗蟲為食,也許要開車緊隨蝗蟲的步伐了。
即使百姓捕捉到了大量的蝗蟲,也只能用鹽醃製食用。如果醃製的鹹了,只能當做鹹菜食用,如果醃製的淡了,蝗蟲就無法長期存放。古時雖有民間冰窖,災民連飽腹都成問題了,哪有能力購冰冷藏蝗蟲呢?這真的是天方夜譚了,也只有皇家才有大型的冰窖能保鮮食品吧。
蝗災剛過時,還不是災民最難熬的日子。災民手中還有些存糧,他們還是以糧食為主食,蝗蟲吃多了也會體弱反胃的。畢竟人體最需要的是糧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而不是蝗蟲富含的蛋白質,蝗蟲不能提供人體必需的營養。就像我們現在油炸蝗蟲確實美味,我們也是偶爾品嚐一下,可以當做零食,誰也不會長期食用。
等過幾個月,災民手中的糧食吃完了,才到了災民真正難熬的日子。這時蝗蟲已經捉不到了,即使災民儲存了蝗蟲,不是已經消耗殆盡就是已經腐爛變質了。災民餓極了,啃食樹根,吞食觀音土,甚至有易子而食的殘劇發生,其慘烈的場面真的不忍贅述。我認為,即使蝗災過後災民食用蝗蟲,也無力保證災民度過難關。
三,中國與蝗災抗爭的歷史。
蝗字從皇,皇亦王也,所以蝗蟲是害蟲之王。中國最早的蝗災記錄,始於春秋時期的公元前707年。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應該也早就有蝗災出現了,因為在殷墓中曾出土過玉蝗蟲的掛件,可見蝗災應該和中國的農業歷史並行,只是缺失了記錄而已。
古人認為蝗災是天意,是上天對君主失政的懲罰,所以不能控制,也無需治理,蝗蟲就是蝗神。只要君主修性養德,感動上天,蝗災就可過去。直到唐太宗生食蝗蟲後,人們才開始捕食蝗蟲。唐開元年間,宰相姚崇大力主張滅蝗,唐朝開始了捕食蝗蟲度災年的歷史。
到了宋神宗年間,為了防止災民暴亂,更有捕捉蝗蟲到官府換取銀錢的政策。中國與蝗蟲鬥智鬥勇的歷史直到現代,才日漸稀少。
現代,中國使用農藥或是生物製劑消滅蝗蟲,其次從根本上改變蝗蟲的生存環境。根據蝗蟲的屬性,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很少發生蝗災,中國就大力改變蝗災頻發區的生態環境,遏制蝗蟲的卵化,減少蝗災的爆發頻率。
經過我們多年的努力,中國蝗災的爆發頻率已經日漸稀疏了,即使偶有小規模的蝗災爆發,我們亦不用食蝗蟲度災年,國家儲備的糧食足夠我們食用,國家就是我們堅強的後盾。
我們期待,隨著科技的進步,蝗蟲只是我們餐桌上的美味,而再無蝗災爆發。
回覆列表
美味不可多得。沒看見那些有錢的孫子們,花高價要一盤炸蝗蟲,其實只吃幾個嗎?他們吃的是“範兒”,而不是蝗蟲,如果蝗蟲比糧食好吃,不種糧食只養蝗蟲多好?這問題問的,好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