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問的好,說明提問的小夥伴洞察力特強!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很值得學習!下面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分析解讀下
從認知記憶角度來看,美國心理學家米勒有關短時記憶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時記憶中的刺激專案大約為7個,人的短時記憶廣度為7+2個組塊,即5-9個,它不分種族文化的,也就是不管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是正常成年人的短時記憶廣度平均值。米勒最著名的著作是《神奇的數字 7 +/- 2;我們資訊加工能力的侷限》,推薦有興趣的看看。
上面可能是偏於學術的講解。通俗說,我們一次看到的圖片或文字時,5-9個對於我們大腦的加工認知是比較容易的,一旦超過這個上限9,我們加工起來就不容易了。所以微信微博的設計考慮到使用者的認知加工問題,讓我們能在認知負荷內欣賞圖片而不至於疲勞,將一次發圖數量的上限定為9.明白了吧!這個應該很容易理解,我們看別人的朋友圈,一旦看了很多9張圖時,後邊都沒有太多心思看了(除非與自己關係非常近的),因為大腦負荷太高了!
其實,如果朋友圈、微博都是發些生活的圖片,吃的、喝的、 玩的、學的等,如果9張圖還不夠展示,說明發朋友圈的人太過於囉嗦了吧,當然遇到一些一次發9張自拍並且每張都看不出差別的MM,我們也只能無法解釋了!!對於大眾,九張圖已經足夠展示自己想要表達的了。
這個問題問的好,說明提問的小夥伴洞察力特強!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很值得學習!下面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分析解讀下
從認知記憶角度來看,美國心理學家米勒有關短時記憶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時記憶中的刺激專案大約為7個,人的短時記憶廣度為7+2個組塊,即5-9個,它不分種族文化的,也就是不管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是正常成年人的短時記憶廣度平均值。米勒最著名的著作是《神奇的數字 7 +/- 2;我們資訊加工能力的侷限》,推薦有興趣的看看。
上面可能是偏於學術的講解。通俗說,我們一次看到的圖片或文字時,5-9個對於我們大腦的加工認知是比較容易的,一旦超過這個上限9,我們加工起來就不容易了。所以微信微博的設計考慮到使用者的認知加工問題,讓我們能在認知負荷內欣賞圖片而不至於疲勞,將一次發圖數量的上限定為9.明白了吧!這個應該很容易理解,我們看別人的朋友圈,一旦看了很多9張圖時,後邊都沒有太多心思看了(除非與自己關係非常近的),因為大腦負荷太高了!
其實,如果朋友圈、微博都是發些生活的圖片,吃的、喝的、 玩的、學的等,如果9張圖還不夠展示,說明發朋友圈的人太過於囉嗦了吧,當然遇到一些一次發9張自拍並且每張都看不出差別的MM,我們也只能無法解釋了!!對於大眾,九張圖已經足夠展示自己想要表達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