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佩茹被譽為捧哏亙古一人,他的捧哏藝術是公認的高峰,尺寸火候都無人能出其右。其實趙佩茹的逗哏更強,只不過他最為觀眾熟悉的兩個時期,剛好都是捧哏罷了。
趙佩茹的綽號是通天教主,這並不是說趙佩茹跟封神榜的通天教主一樣是個大反派,而是說他能耐通天那麼大,他的徒弟有一個是一個,都是相聲界的大家,李伯祥高英培常貴田,以及拜門的侯耀文等等。
趙佩茹還有另一個綽號——小齡童,記住沒有六,而且趙佩茹也不會猴戲。趙佩茹的祖輩是滿清貴族,祖父姓金,父姓肇,叔姓固,後來大清亡了,肇希賢改名趙希賢,去張家口討飯吃。遇到變戲法的常連安,同是滿清遺老,兩人交上了朋友,常連安教趙希賢變戲法謀生,結果趙希賢臉皮薄,尤其是學不來生意口,所以圓不了粘,無奈之下,趙希賢就跟焦少海陳榮啟辛文利常連安拜了一盟把兄弟,把兒子趙佩茹交給焦少海學相聲。
結果父親嘴笨不會說,原因是天賦全給了兒子,趙佩茹跟焦少海學藝之後,很快就能撂地演出,而且一演出就火,名氣比師父還大,小齡童之名也響徹京津。
趙佩茹在出師以後,靠自己的能耐,在劇場能夠到倒三的位置,要知道當時相聲演員最多也就倒二,侯寶林才讓相聲取代大鼓成為大軸。而趙佩茹沒跟小蘑菇搭檔,就能夠倒三,這也證明其能耐確實通天了。
這也是後來常連安主動找趙佩茹的原因,要知道常連安可是出了名的挖角小能手,能夠進他眼界的都是人物字號。而趙佩茹跟常寶堃的搭檔開創了相聲界的一個先河,那就是刀切帳,兩人互為捧逗拿一樣的錢,這讓很多拿著三七、二八甚至一九的同行哭暈在廁所。
但人家趙佩茹有這能耐,而且常趙組合當時在天津是第一火檔,把張壽臣侯一塵都壓了下去,後來侯寶林憑著天下第一的柳活,勉強跟常趙打成平手。
解放後,常寶堃在抗美援朝戰場犧牲,趙佩茹跟李壽增搭檔了一段時間,後來又跟馬三立合作,兩位大師聯手打造了很多經典段子。而跟馬三立的對口巔峰,也是跟趙佩茹合作的那段時間。
我不管怎麼“入活”,“正使”、“反翻”,他都能逮得著。在我鋪墊“包袱”安排“伏線”當中,他既不“擋牆”,更不“落綱”,總是把重點包袱襯托得非常突出,總能讓逗哏者感到如魚得水,輕鬆自如。
趙佩茹雖然沒念過書,吃了沒文化的虧,所以在創作方面比較欠缺。但他憑著自己多年的表演經驗,以及對捧哏藝術的鑽研,透過口述方式留下了兩篇文章《相聲要表演得磁實》以及《藝海拾零話捧哏》,現代的青年演員要能把這兩篇文章吃透了,捧哏基本上就能七十分以上了。
只不過當下的風氣是灑狗血出洋相,怎麼犯渾怎麼來,也不知道是不是跟趙佩茹某個徒孫學的。如果這樣的青年演員遇到趙佩茹,會被收拾的服服帖帖。用馬三立的話說就是:如果你入活臺詞不對、包袱的範兒不準,他不但蓋口不接,包袱也不給翻,而讓逗哏者尷尬難堪。
除了藝術造詣上無與倫比,趙佩茹還是出了名的大老合,最講同行義氣。少年時候出師自己使活,依舊會把每天的收入用來孝敬師父。每次遇到一些親友的婚喪嫁娶、請醫購藥他總是花錢受累,而且還跟雷鋒一樣做好事不留名。
亙古一人趙佩茹,實至名歸。
趙佩茹被譽為捧哏亙古一人,他的捧哏藝術是公認的高峰,尺寸火候都無人能出其右。其實趙佩茹的逗哏更強,只不過他最為觀眾熟悉的兩個時期,剛好都是捧哏罷了。
趙佩茹的綽號是通天教主,這並不是說趙佩茹跟封神榜的通天教主一樣是個大反派,而是說他能耐通天那麼大,他的徒弟有一個是一個,都是相聲界的大家,李伯祥高英培常貴田,以及拜門的侯耀文等等。
趙佩茹還有另一個綽號——小齡童,記住沒有六,而且趙佩茹也不會猴戲。趙佩茹的祖輩是滿清貴族,祖父姓金,父姓肇,叔姓固,後來大清亡了,肇希賢改名趙希賢,去張家口討飯吃。遇到變戲法的常連安,同是滿清遺老,兩人交上了朋友,常連安教趙希賢變戲法謀生,結果趙希賢臉皮薄,尤其是學不來生意口,所以圓不了粘,無奈之下,趙希賢就跟焦少海陳榮啟辛文利常連安拜了一盟把兄弟,把兒子趙佩茹交給焦少海學相聲。
結果父親嘴笨不會說,原因是天賦全給了兒子,趙佩茹跟焦少海學藝之後,很快就能撂地演出,而且一演出就火,名氣比師父還大,小齡童之名也響徹京津。
趙佩茹在出師以後,靠自己的能耐,在劇場能夠到倒三的位置,要知道當時相聲演員最多也就倒二,侯寶林才讓相聲取代大鼓成為大軸。而趙佩茹沒跟小蘑菇搭檔,就能夠倒三,這也證明其能耐確實通天了。
這也是後來常連安主動找趙佩茹的原因,要知道常連安可是出了名的挖角小能手,能夠進他眼界的都是人物字號。而趙佩茹跟常寶堃的搭檔開創了相聲界的一個先河,那就是刀切帳,兩人互為捧逗拿一樣的錢,這讓很多拿著三七、二八甚至一九的同行哭暈在廁所。
但人家趙佩茹有這能耐,而且常趙組合當時在天津是第一火檔,把張壽臣侯一塵都壓了下去,後來侯寶林憑著天下第一的柳活,勉強跟常趙打成平手。
解放後,常寶堃在抗美援朝戰場犧牲,趙佩茹跟李壽增搭檔了一段時間,後來又跟馬三立合作,兩位大師聯手打造了很多經典段子。而跟馬三立的對口巔峰,也是跟趙佩茹合作的那段時間。
我不管怎麼“入活”,“正使”、“反翻”,他都能逮得著。在我鋪墊“包袱”安排“伏線”當中,他既不“擋牆”,更不“落綱”,總是把重點包袱襯托得非常突出,總能讓逗哏者感到如魚得水,輕鬆自如。
趙佩茹雖然沒念過書,吃了沒文化的虧,所以在創作方面比較欠缺。但他憑著自己多年的表演經驗,以及對捧哏藝術的鑽研,透過口述方式留下了兩篇文章《相聲要表演得磁實》以及《藝海拾零話捧哏》,現代的青年演員要能把這兩篇文章吃透了,捧哏基本上就能七十分以上了。
只不過當下的風氣是灑狗血出洋相,怎麼犯渾怎麼來,也不知道是不是跟趙佩茹某個徒孫學的。如果這樣的青年演員遇到趙佩茹,會被收拾的服服帖帖。用馬三立的話說就是:如果你入活臺詞不對、包袱的範兒不準,他不但蓋口不接,包袱也不給翻,而讓逗哏者尷尬難堪。
除了藝術造詣上無與倫比,趙佩茹還是出了名的大老合,最講同行義氣。少年時候出師自己使活,依舊會把每天的收入用來孝敬師父。每次遇到一些親友的婚喪嫁娶、請醫購藥他總是花錢受累,而且還跟雷鋒一樣做好事不留名。
亙古一人趙佩茹,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