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創奇蹟
-
2 # 默默fuChu
因為諸葛亮壽命不夠長,司馬懿跟他就是一個很好的對比,最後司馬氏一統三國,國號為晉,所以說無論怎麼樣身體最重要,你即使才能頭腦幹不過他只要你壽命長你就能熬死他,健康長壽最重要
-
3 # 風景渡口
我們應該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不能把認識停留在歷史現象的表面。
把活躍在歷史前臺的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們的意識的作用加以誇大並絕對化,而無視廣大人民群眾及其歷史活動的作用。
-
4 # 何安華168
因為他選錯了主人,劉備靠桃園結義開始就己經埋下注定失敗的結局,結義的人決無大志,有也難服眾。曹操是廣納天下文武只認才不結義胸有大志才有了後期的強盛。
-
5 # 月光泡麵
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力挽狂瀾,終結三國亂世筆者從傳統老三套天時、地利、人和分析。
天時,魏蜀吳三分天下,說到底還是一強兩弱,自劉備舉國伐吳失敗,蜀國國力大減,想要不被滅國已是困難,更別說統一三國,後諸葛孔明七次北伐只是以進為退,秀秀肌肉,不讓魏、吳兩國摸清底細而已!縱觀中國歷史,天下一統從來都是由北向南,高緯度過渡低緯度,筆者將其成為降緯打擊,其中原由不在此展開講了,這就是天時不合,有歷史原由,也有人的因素;
地利,蜀國雖坐擁天府之地,沃野千里,但與魏,吳兩國相比,不論人口還是面積均是最小,戰略縱深和儲備潛力終究有限很,加之古人歷史侷限,更不會南下開疆擴土以壯國力,丟失荊州後,再無東突之力,此時已成為籠中獸,甕中鱉,諸葛亮再有天縱之才,地利不導也無力迴天;
人和,蜀華人材凋零,自關羽隕落開始,五虎上將相繼去世,蜀中無可用之才,才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前鋒之說,反觀魏國有曹丕,曹睿兩代英主,司馬懿老謀,曹氏夏侯氏宗親一干能人虎將為其一統三國提供後備人材,吳國再不濟在周瑜死後,有陸遜撐死一片天,蜀華人和不望,自難成氣候。
天時,地利,人和蜀國均不沾,諸葛亮如何能力挽狂瀾!最後再說一句,諸葛亮不放權,軍政大權一把抓,對內不關注民生,對外發動戰爭只是想轉移國內矛盾,集中權利之舉,出師表一文標的諸葛亮盡心輔佐漢室,殊不知其心可誅,握國之重器再難自持,與有漢賊之稱的曹操到底又有多大區別呢?
-
6 # 華夏家史
我覺得諸葛亮不能左右後期三國格局原因有五:
1:“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從這裡已經可以看出蜀中沒有人才可用了,自古江東多才俊,而中原這個地方也是很多將才,司馬懿本身天下第一善守大將,而其門生故舊也是精幹之才,而蜀漢自從五虎上將去世後基本無將才可用了,馬謖王平等等都不堪大用,唯有魏延,還有姜維等等能夠自當一方,所以無才可用這個是最大的原因
2:“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中地處西南,而北伐之路崎嶇不平,大軍攜帶糧草,只夠用度數日,而從劍閣道運糧草又太慢,一旦遇上大雨,就只能人肩擔背抬過劍閣,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是糧草問題不得已南歸!不僅僅是北伐,就算是東征也是和劉備東征一樣,號稱七十萬大軍,其實三分之二都是搞後勤,如果荊州還在諸葛亮手裡,水陸並進,則北伐可成!
3:益州疲弊,這是諸葛亮出師表當中說的,雖說天府之國,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但是連年征戰,這個地方很疲弊所以並不能生產太多糧食夠大軍開拔用度!
4:扶不起的阿斗以及求和的蜀中舊臣!阿斗此人,胸無大志,一心想偏安一隅,而劉備的遺志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而蜀中舊臣也不好戰,想偏安一隅,不想看蜀中子民飽受戰亂之苦,就比如大臣李嚴!
5:諸葛亮一生用兵過於謹慎,其實兵貴在於奇,諸葛亮要是聽從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勝負還未可知!
-
7 # 凡一平
可以說,在三國前期,蜀國的各方面力量發展的都不錯,整體能力在三國中是相對比較強的,可惜之後劉備自己下錯了棋,讓自己的實力損折了不少,但是,底子畢竟還在,如果廢了劉嬋,找個德才兼備有威望的人當蜀主,之後再多培養提拔幾個才俊之士,整理好內政,休養生息幾年,蜀國北上的成功率還是比較大的。
無奈阿斗掣肘,孔明也無心廢他另立,再加上為北伐殫精竭慮,只能無力迴天了。
吳國孫權之後也是一代不如一代。魏國也只有曹丕能稍微降得住司馬懿,之後還是司馬家人才輩出,將魏蜀吳三國幾代明君的苦心經營化作自己的果實。 野心與能力齊飛,江山共美人一色。真乃時也運也命也!
-
8 #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三足鼎立之勢始於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曹操與孫劉聯軍的較量。而孫權軍事集團與劉備軍事集團能夠締結聯盟,諸葛亮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如何結盟我們這裡不細講。這裡重點來回答下題主的問題:諸葛亮為何無法改變三國後期的格局?
關於題主所說的三國後期,姑且認為是後劉備時期,即章武三年(223年)春劉備病逝至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這12年的時間。這期間蜀國朝政基本由諸葛亮把持,事無鉅細。但為何無法改變格局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天下未變,益州疲弊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軍事集團提出了一個清晰的發展戰略,原文為: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裡面說的非常明確,曹魏集團人才濟濟,孫吳大地固若金湯,不可迅速拿下。先取荊州,後取益州,天下有變,則兩路齊發。但後劉備時期,荊州已失,劉關張已亡故。且天下無變,曹魏依舊強勢,孫吳依舊堅固。三方實力中,蜀漢實際是最弱的,如何能夠憑一人之力去改變格局呢。
況且,劉備舉全國之力討伐孫吳,兵敗猇亭,國本動搖。諸葛亮連年北伐,勞民傷財,益州疲弊。戰爭不當當是比較軍事實力,經濟實力亦至關重要。
內憂外患,疲於奔命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決策,雖是在貫徹落實《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成霸業的正確軍事舉措和重要戰略方針。但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
劉備死後,留下一個爛攤子。朝野上下不平、接班人不力、蜀地三股勢力暗箱爭鬥。這三股勢力分別為:
第一股勢力是:劉備入川時帶去的荊州人士組成的“荊州集團”,他們佔據了蜀漢政權的主導地位。
第二股勢力是:劉焉父子入川時從東州帶過來的親信所組成的“東州集團”,即益州前一任主人。
第三股勢力是:益州本土豪強、名流人士和一些在當地德高望眾的世族所組成的“本土士族”,不受蜀漢政權的待見。
三股勢力矛盾重重,荊州集團與本土士族基本上算是強龍與地頭蛇的關係,劉備在位時多次鎮壓國。後劉備時期,諸葛亮採取親和政策,但仍舊不信任。且諸葛亮時期實行的是“嚴刑峻法”“依法治國”,士族集團頗有怨言。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益州疲敝,此城危及存亡之秋”。益州危在哪裡呢?此時諸葛亮早已與東吳結為友好同盟。赤壁之戰後,曹操已退回北方,曹魏對他並無威脅。其實,諸葛亮所謂的“危及存亡之秋”的“危”恰恰就在蜀漢內部。這也就是他要發動“北伐戰爭”的根本原因。因為只有透過發動戰爭才能轉移注意力,緩解國內的階級矛盾,達到空前團結的目的。
蜀道天險,人才凋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漢地處中國西南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也無法大軍輸出,水路已因荊州的丟失而丟失,陸路受制於蜀道之難,非人力無法克服。雖有成都平原的滋養,但仍舊有限。
蜀漢後期人才快速凋零,甚至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樣的成語。這實與曹魏和孫吳無法比擬的。曹魏地處中原,還是當時的政治與經濟中心,人才濟濟。孫吳地大物博,內部穩定,三代經營下沉澱了一批能幹的忠誠。這也是諸葛亮無法改變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
9 # 天涯史館
諸葛亮,幼讀詩書,才氣縱橫,有臥龍之號,常以管仲,樂毅自比,未出茅廬而以隆中一對陳說天下大勢,出山後助劉興漢,取荊州,益州以成鼎足之勢,奠定天下三分。
可惜人力有時而窮,雖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終無力迴天,掃平亂世,匡扶漢室的一腔宏願終在五丈原隨秋風而逝,令人扼腕。
究其原因,蜀漢未能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原因有如下幾點,供各位參詳:
一. 基礎薄弱
蜀漢偏居一隅,失荊州之後僅餘益州(天下九州,曹魏據三分之二,孫吳據荊揚二州),無論人口兵員,經濟基礎,都在三國中居末。戰爭,比的最終是綜合國力,蜀漢的底子終究不足以支撐長年累月的北伐。
二. 戰略失誤
從戰略上講,蜀漢失去荊州是致命的敗著。荊州一失,非但損失了近半的地盤和人口,更重要的是丟掉了北伐中原的一個重要戰略支點,從荊州伐中原,一路無雄關險峙,下襄樊則天下震動,中原板蕩,荊州一失則從此蜀漢北伐只能劍走偏鋒,出祁山入隴西,據關內以圖中原。關山遙望,千里征程,成功的難度係數自然就大了很多。
再者自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為鞏固孫劉聯盟,避免四面樹敵,蜀漢再也無法收回荊州。
以上兩點應是蜀漢北伐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其他如用人不當,後繼乏人都只是表象。
但拋開成敗不論,諸葛亮明知"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拼盡畢生心血,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豪情壯志仍然激勵著後來者們勇往直前。
-
10 # 快樂很簡單6066
蜀國與魏國的爭霸戰爭是兩個集團勢力的戰爭,不是兩個人的爭鬥。諸葛亮的絕頂智慧在魏國整個集團勢力面前沒有絲毫優勢,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將的過世,蜀國青黃不接,各種問題就接踵而來。
先有揮淚斬馬謖,又有李嚴運糧不繼,魏延奇謀不得采用,最後病逝五丈原,五次北伐無一成功。而當諸葛亮死後,蜀國的一群執行者頓時茫然了,長期的執行使他們忘記了思考,“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一句話道盡了蜀國的現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回覆列表
有句話叫做,性格決定命運。大家都知道諸葛亮事必躬親,大事小事多親力親為,這在初出茅廬的,戰備力量不足的,說白了就是沒資本運作的時候,大事小事一肩挑是可以的。但是盤子大了之後,你在這樣做就不行了。有個詞叫事倍功半,所以在後期可以說心力交瘁而死!當然這裡面也有人為因素,每每關鍵時刻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不管怎麼說吧,創業容易守業難!司馬懿也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