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範兒

    《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2006年5月20日 “瑪納斯”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瑪納斯》並不是一個主人公的名字,他講了一家子孫八代人,整部史詩的名字是以第一部中的主人公名字而得名的。

    《瑪納斯》透過動人的情節和優美的語言,反映了歷史上柯爾克孜族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願望和理想,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民性和思想性的典型英雄史詩。從頭到尾貫徹著團結一切被奴役的人民,反抗異族統治者的掠奪和奴役,爭取自由自由的不懈鬥爭,表現了被奴役人民不可戰勝的精神面貌,歌頌了古代柯爾克孜族人民對侵略者的反抗精神和鬥爭意志。

    不僅僅流傳在中國新疆,也流傳於蘇聯、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和阿富汗的柯爾克孜人聚集的地方。中國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了《瑪納斯》研究中心,政府給瑪納斯奇報酬有力的保護瑪納斯,每年進行各種活動全面保護瑪納斯和瑪納斯文化。

    每一種文化都需要傳承才得以繼續延續,瑪納斯亦是如此,我們文化中的每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後輩去繼承,去保護。之所以有著非常重要的傳承意義也是因為它所帶給人們的精神文化知識是值得每一代人去學習的。它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裡面的很多東西也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所要學習的精神。

  • 2 # 都城歲月

    《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的長篇史詩文學作品。主要講述了柯爾克孜族人民不畏艱險,奮勇拼搏,創造美好生活,歌頌偉大愛情的故事。一共分為8大部,20餘萬行。

    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申報的柯爾克孜族民族史詩《瑪納斯》列入非遺,引起一場國際風波 —不同的聲音來自我們的鄰國吉爾吉斯斯坦。

    吉官方表示,著名的《瑪納斯》史詩屬於吉爾吉斯,而不屬於中國。為此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報。吉爾吉斯社會對中國的做法感到不滿和憤怒,更有人指責中國盜取了吉爾吉斯的文化。

    原來,中國柯爾克孜族主要生活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人口約18萬人,與吉爾吉斯人是同一個民族,只是漢語稱呼有所不同。

    吉爾吉斯人起源於南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一帶,這裡也是匈奴、突厥的發源地和遠古印歐雅利安人的聚居地。在最近的一千年,吉爾吉斯人才不斷遷徙到今天的天山、阿賴山和伊塞克湖一帶,在這個過程中融合了包括漢人在內的諸多部族。中國歷史文獻中的“ 鬲昆” 、 “堅昆” 、“ 黠戛斯”等都是對"kirqiz"的不同譯寫。漢武帝時名將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就與其部眾留居在葉尼塞河上游的堅昆地。1940年,原蘇聯考古學家在葉尼賽河上游阿巴幹附近挖掘出一個頗具規模的中國式宮殿遺址,被認定為李陵當年的寓所。據唐代史書記載, 黠戛斯人有赤發綠瞳和黑髮黑瞳兩類,而黑髮黑瞳者是李陵之苗裔。唐中宗接見其來使時鄭重其詞:“爾國與我同宗,非他蕃比” 。清乾隆時期平定準噶爾蒙古後,吉爾吉斯人歸屬清朝統治,清稱其為“布魯特人”。後來清朝衰落,在1863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將外包括今天吉爾吉斯斯坦在內的大片土地割讓給俄國,布魯特人被分割為兩部分,即今天的吉爾吉斯和柯爾克孜。

    一名吉爾吉斯大學教授說:絕大部分吉爾吉斯人生活在吉爾吉斯斯坦,中國只有幾萬吉族人,在俄羅斯、土耳其、阿富汗等地也居住著很多吉爾吉斯人,按照中國的邏輯,《瑪納斯》難道也是這些國家的文化遺產?

    一名民間歌手說:只有吉爾吉斯人才能真正理解《瑪納斯》的內涵。《瑪納斯》中的主要人物領導吉爾吉斯人戰勝了華人,所以《瑪納斯》史詩現在屬於中國顯得十分荒唐。

    而中國方面稱很早就和吉方就聯合申遺達成共識,但中方多次提議,吉方一直無實質行動,最後只能單獨提出申請。關於史詩中出現的“北京”,中國研究者一般認為是“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的音轉。而史詩中的“克塔依人”,則是指契丹人。新疆柯爾克孜族在傳承《瑪納斯》方面也非常重要:生於阿合奇縣的居素甫·瑪瑪依生前是唯一一位能演唱八部《瑪納斯》的“瑪納斯奇”,當年被譽為“活著的荷馬"。

    就此中吉雙方經過多輪溝通協商,目前已經達成的共識和諒解。2015年在烏魯木齊召開的“《瑪納斯》與柯爾克孜族民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吉、德、日等國的專家和研究者充分交流研究的最新進展,並且一致認為,《瑪納斯》來源於吉爾吉斯/柯爾克孜民族,卻屬於全世界。中國兩國更是商定一同研究、傳承、弘揚這一偉大的史詩文化。

    新疆師範大學教師和學生研究《瑪納斯》史詩

    中吉兩國有很深的歷史淵源,由於郭沫若考證唐代大詩人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馬克市),吉國也已經加入同江油(今屬四川綿陽)、成紀(今甘肅秦安)爭奪李白出生地的混戰。2001年,吉爾吉斯前總統阿卡耶夫在紀念李白誕生1300週年大會上曾表示:“我為李白是我的同鄉而感到自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經紅火一時的休閒農業,為什麼在有些農村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