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讀齋主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彈絃樂器又稱撥絃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樂使用外,在民間也流傳。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後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有的在國內看不到了國外還在使用,有的樂器經過改良與古代的神似名字不一樣,隨著人類不斷髮展樂器也會演變和淘汰。

  • 2 # 記錄歷史人生

    在我們的國家,音樂形式是最為豐富的,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誕生了很多的樂器,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樂器的國家,在這些樂器當中,有很多的樂器已經沒有傳承人了,我們就先說說我們國家代表性的樂器,

    第一個就是北方最常見的樂器,嗩吶,在民間俗稱喇叭,現在這種樂器在北方的紅白喜事上最為常見,但是現在很少登上舞臺出現在大眾面前。在嗩吶界,最為出名的曲子就是《百鳥朝鳳》,曾經還有一部同名的電影就是為了紀念這種古老的樂器。這種樂器其實不挑人,只要你的肺活量最夠大,稍微配點調子就可以演奏,嗩吶的聲音也基本上都是出現在祭奠,婚慶等等,像《白鳥朝鳳》這種出名的嗩吶曲早已經聽不到了。嗩吶樂有很多的代表作品,除了白鳥朝鳳之外還有《抬花轎》《一枝花》《黃土情》等等。

    第二個就是二胡,也是中國比較古老的樂器,二胡顧名思義二絃胡琴,起源於唐朝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的時候是很重要的樂器,也有很多著名的樂曲,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曲子都已經失傳了。二胡的表現力很強,只要你的功力到位,不要小看只有兩根琴絃的它,他完全可以將萬馬奔騰的大好山河表現的淋漓盡致,也可以將細小甚微的愛情展現得令人陶醉,有激情有悲傷有廣闊有細小,堪稱樂器界一大神器。二胡的代表作品就是近現代音樂家阿炳的《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堪稱二胡界的典範,他和演奏他的樂器齊名,一起名揚天下,現在很少有人學習二胡,也很少在現代主流音樂當中見到,想要看只有到專門的音樂會去看, 喜歡他的朋友可以緬懷一下。

    第3個就是青銅編鐘青銅編鐘,它是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也算是中國比較古老的樂器。中國就曾經出土過完整的青銅編鐘,他也被視為國寶,現在被收藏在中國財稅博物館,也可以被稱為鎮館之寶,但是關於青銅編鐘的一些曲子至今已經沒有。現在的樂曲當中也是沒有它了,只能把它當作一種歷史的遺蹟,如果大家想聽青銅編鐘發出的聲音,可以去西安。在鐘樓和鼓樓的參觀途中,他會有關於這種樂器的表演,非常的震撼人心,他所發出的那種聲音代表的是一個朝代。每次參觀都人滿為患,想要聽這種樂器的表演還是需要排隊的。

    第3個我們要講的樂器就壎,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這個字,更別提見過這個樂器了,這個字念做xun,這個樂器距今已經擁有6000年的歷史,在原始社會,它是用來協助捕獵,模仿獵物的聲音來引誘獵物,慢慢的發展成一種樂器,它的製品比較豐富,有陶質石質骨質,後來慢慢發展成宮廷樂器。這種樂器在清代的時候就已經失去了傳人,不過近現代我們國家的一些愛好音樂的人開始根據故事記載模仿製作。不能說100%相似,但也肯定有七八分的效果。

    第4個我們就要跟大家說一下,中國古老的漢族吹奏樂器,蕭。著名的神話故事,八仙過海當中韓湘子拿的兵器就是蕭。從目前出土的文物當中看,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它的歷史原型就是原始人類,用動物的骨頭製成的口哨。而且在漢唐的壁畫當中,蕭這種樂器已經是非常常見,唐朝的盛世將音樂發展到一個頂級階段,當然在這當中也不可缺少的就是蕭的地位。很多人很容易將蕭和笛混淆,笛是橫著吹,蕭是豎吹,這種音樂器現在已經很少有人使用,都是一些愛好音樂的人,自己根據估計琢磨。

  • 3 # 漢字文化講堂

    “磬”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打擊樂器,後來演變為禮器。

    在原始社會,先民的勞動工具是石器。雖然當時的生存條件極其艱難,先民還是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他們敲擊石塊發聲,慢慢的就演化為後來的磬。咱們先來直觀感受一下原始的磬!

    中國古代根據樂器材質不同,分為土、匏、皮、竹、絲、石、金、木八類,稱為“八音”,這其中的石,就是指的磬。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磬,樂石也。就是敲擊發出樂音的石片,解釋很到位。我們看甲骨文,第一第二兩個字,正像人手持小槌敲擊石片之形,石片是用繩子繫住掛起來的。注意:繁體字聲,取其左上角的聲,簡省其他構件,加以簡化成了簡體字聲,正是懸掛石片之形,即磬。

    磬,用石片做成,據說最早源自泗水岸邊的靈璧山。一般呈へ形。在鈍角相交處鑽眼,繩子由此穿過,系起懸掛在架子上,敲擊發聲。因為磬呈折形,所以有磬折一詞,人像磬一樣彎腰低頭,類似鞠躬,表示對別人的尊敬。

    1950年,河南安陽武官村殷墓出土了虎形大石磬,由大理石製成,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整體呈現出鯨魚頭形象,虎形線條流暢剛勁,號稱磬中之王。

    一般用於大型的慶典或祭祀場合,典雅莊重。聲音清澈悠遠,宛如鳳鳴。磬也可以單獨演奏,也可編組演奏。單獨的一隻特大的磬為特磬,是天子用來祭祀天地合和祖先的。一組稱之為編磬,也像編鐘一樣演奏。

  • 4 # 包羅永珍小包仔

    一、五絃均鍾

    五絃均鐘的正反面

    這是一把非常特殊的琴,琴形細長,長有115cm,但是其寬度最寬處只有7cm,最窄處為5cm,在這麼窄的距離裡排五根弦,每根弦的距離在0.9到1.1cm之間。考古學家在看到這麼一個琴的時候一開始很奇怪,根本不明白這個琴是幹嘛用的。首先,這個玩意兒分不清首尾,不知道怎麼擺才是正確的擺放方法。其次,這個東西也不像箏或者瑟,因為其弦距太短,根本沒有設定琴碼或者的位置。當時的絃樂器,除了能夠撥絃的撥絃樂器,還有一種叫做“築”的擊絃樂器。原理類似於現在的揚琴。

    經過考古學家考證,這個東西,就是傳說中,給樂器校準用的“鈞鍾”。讓考古學家們確定這把琴為“均鍾”的一個原因是這把琴的漆繪。

    均鍾區域性細節圖

    二、琴頸

    對於音樂的起源,中國有著一個古老的傳說。黃帝讓一個叫伶倫(也叫泠倫 )的同志去搞一搞音樂這件事兒,制定一下音律。伶倫同志就溜達進了小竹林,聽見了鳳凰叫。於是他就削竹管子去附和鳳凰的叫聲,六隻雄鳳凰,六隻雌鳳凰,最後得到了12音。這個故事透過《呂氏春秋》流傳了下來,而在這把琴側面的漆畫這十二隻鳳凰,正是描述了這個故事。

    而琴頸的彩繪被考為《啟得樂圖》。

    彩漆無絃器

    這件樂器,雖然是曾侯乙眾多出土樂器中沒那麼起眼的一個,但是他確實其中最重要的之一。

    三、琴和瑟

    “琴”和“瑟”是一對 特殊的樂器。他們在古代詩文中經常一起出現,我們如今有個成語叫做“琴瑟和鳴”,講的是兩口子感情特別好,特別般配。《詩經》裡面有一段《女曰雞鳴》也是非常美的愛情畫面。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可見,在音樂上,在上古時代,琴和瑟是最常見的兩種撥絃樂器,他們也是音樂會上的好夥伴,常常一起演奏。琴瑟和鳴是當時最常見的一種演奏方式。也是最令人令人愉悅,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美好的表演形式。

    素漆十絃琴

    二十五絃瑟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為了和其他的撥絃樂器區分開,我們當下更習慣把“琴”稱作“古琴”,所以 我 所指的都是我們當下所理解的“古琴”。

    如今,我們經常還可以聽到“琴”的演奏。很多古代琴曲被流傳了下來。比如說著名的《高山流水》。今天我們最常見的中國傳統兩種彈撥樂器是古琴和箏,而作為琴的好朋友的瑟,卻神奇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這不得不說是一件遺憾的事情。但是樂器的消失就是人類文明史上要經歷的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就像我們前文中提到過的“築”的消失一樣,註定有一些樂器,最終的宿命,就是留存在詩歌裡。

  • 5 # 楊志勇68

    我們中國古代的樂器種類是不少,有很多已徹底失傳,比如箜篌,只能在古畫裡欣賞了,現實中早已看不到。還有快被人遺忘的樂器有篳篥、尺八、壎。

    先說篳篥又叫觱篥,是一種管樂器。

    興於北韓族、維吾爾族。用老的蘆葦管制成,吹口處壓扁,含在嘴裡豎吹。有八個音孔,前七後一。(現在也有用木頭做的或是竹子做的,但吹口不變,還是把蘆管壓扁。)長度大約有三十多釐米,還有一種二十多釐米。其聲粗獷嘹亮,意境闊遠蒼茫,還有一點嘶啞。聲音很獨特,充滿著歷史的滄桑!

    我最早知道篳篥,是讀《大鐵椎傳》時其中有一句:客馳下,吹觱篥數聲。這個情景非常震憾,在與敵人撕殺前,先吹幾聲篳篥。既引敵人過來,又顯示出英雄的豪邁於超曠,令人十分動容,久久不能忘懷。

    再說尺八,其實就是一種粗短的簫。(長者為洞簫,竹管稍細。粗短的一尺八寸,簡稱尺八。)用桂竹的根部做成,五個聲孔,前四後一。其聲渾厚,穿透力較強,吹奏難度較大,盛行於唐代。是隋唐宮庭中演奏的主要樂器。其聲既厚實低沉,又空靈飄逸,奪人魂魄,百聽不厭,可惜到南宋時中國已失傳。

    但日本卻很好的繼承下來,現在日本的奈良東大寺裡都完好的儲存著八支唐代的尺八,可中國卻蕩然無存,說來令人十分遺憾,也非常汗顏。

    如今隨著中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尺八又在中國興起,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再次興盛發達。

    最後再說壎。壎是中國發現最早的一種吹奏樂器,據考古學家考證,在史前壎就產生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一個陶壎是從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距今大約有7000年。到了殷商時代,制壎的技藝就已經很完善,有五個發音孔,前三後二,能完整的吹奏七聲音階。到漢時已製出六孔壎,標誌著制壎技藝的成熟。

    壎大多由粘性較大的泥土先捏好,平底卵形,像一個梨,再放到窯裡燒製而成。其聲柔和,且帶哀怨,真是如泣如訴,如怨如慕。柔美而不乏高亢,深沉而不乏明快。令人沉醉著迷。

    秦漢時宮庭的雅樂、頌樂全由壎領奏,隋唐時也很盛行。唐代鄭希稷還有一篇《壎賦》傳世,專門讚美壎。

    可是後來逐漸式微,到清末幾乎絕跡。而今壎又重出江湖,繁榮空前,八孔、九孔、十孔壎,相繼問世,指法簡單,轉調方便,學的人越來越多,呈現出非常良好的局面,相信它以後一定會為我們民族的文藝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微商賣的兒童自制輔食可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