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在中國古語和漢語的史料和典籍中有以下含義:
一是平原、原野。《詩·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相對於邊疆地區的對應區域的稱呼即中土、中州。
狹義上,指河南一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陶(今山東定陶縣)為天下中心的說法;隨著華夏族向周圍遷移,其活動範圍擴大,古代豫州被視為天下中心。《明實錄·永樂十四年》:“伏維北京,南俯中原。”
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或指黃河流域。《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之“中原”即指黃河中下游流域,諸葛亮《出師表》:“當獎率三千,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黃河流域。
古人常將“中國”、“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係指黃河中下游地區,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充套件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華夏文化的傳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實際上兩週時期的中原地區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還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
中原,在中國古語和漢語的史料和典籍中有以下含義:
一是平原、原野。《詩·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相對於邊疆地區的對應區域的稱呼即中土、中州。
狹義上,指河南一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陶(今山東定陶縣)為天下中心的說法;隨著華夏族向周圍遷移,其活動範圍擴大,古代豫州被視為天下中心。《明實錄·永樂十四年》:“伏維北京,南俯中原。”
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或指黃河流域。《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之“中原”即指黃河中下游流域,諸葛亮《出師表》:“當獎率三千,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黃河流域。
古人常將“中國”、“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係指黃河中下游地區,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充套件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華夏文化的傳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實際上兩週時期的中原地區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還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