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康樂舅

    當今社會,物價飛漲,漲什麼呢?

    漲的是房價!漲的是農產品!漲的是各類藥品!漲的是生活必須品!

    而且還感覺有點漲不停!怎麼辦呢?!

    對於富人來說,錢不值錢,但是他們非常的多!再不值錢,那也是錢啊!

    而對窮人來說,那就是日子難過呀!以前一個月能吃1O次肉,現在只能吃6次!本來工資的四分之一可以付房租,現在三分之一付房租,以前用二百元日用品,現在要三百元!

    總之,給人們的感覺是,一張毛爺爺一出門一不小心就沒了!不經花呀!這就是通貨膨脹,所以房價是不可能下來的!大家還是勒緊褲帶過日子吧!

  • 2 # 叢輝

    其實每月如果精打細算,吃喝花不了多少錢,比如一家3口,1個月也就100斤大米,大米2-3元1斤,300元,再買些麵食,500元夠了。每天菜錢20元,600元,水電,油之類的400元差不多,1500元夠1家三口吃飯了,其餘的是穿,也不用月月買。孩子上小學初中免費。

    如果天天上飯店,叫外賣,穿名牌,給孩子上補習班也算進來,多少都不夠用。

    不過家裡不能有病人,什麼時候把看病難看病貴解決了,真的是高枕無憂了。

  • 3 # 福明166467022

    是的!特珠時期出現的特殊問題,希望市場監督部門和職能部門多關注老百姓的疾苦,深入第一線,走一走,看一看,多關心老百姓手中的菜籃子,加強監管力度,制定強有力措施來防止亂漲價的行為。從另一個層面,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廣大人民群眾還是要發揮主人翁作用,要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對目前出現的問題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悍然面對。

  • 4 # 貰酒共醉

    據國家統計局,2020年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3%。食品價格上漲14.8%,漲幅回落3.5個百分點。

    對於全國平均退休金二千多元的低收入人群來說,食品價格上漲幅度達14.8%就是一個恐怖數字。對於老人而言,平均二千多元的退休金(起碼一半多的人達不到平均線),只能用於“吃”----吃飯、吃藥。而恰恰這些“吃”的東西,價格上漲幅度,遠高於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有些藥品的價格則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上漲。如果按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權重(食品、藥品)加權平均計算,低收入群體其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肯定不會低於10%。

    而近幾年基本養老金上調不足5%(大部分不享受政策傾斜的人達不到5%),遠追不上物價上漲幅度。實際情況是,低收入退休職工生活水平在連年下降。

  • 5 # 阿波羅1552

    現在的物價水平和現在的收入不成正比的人佔了大部分。我們先不談那些在大城市和一些二線域市,一些有房貸和車貸的人,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高收入階層。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域市首付就要百萬起步,他們房子喲總價值最少也要伍佰萬向上。再說車貸一般有車貸的人,車子都要三十萬起步。至於孩子上國際幼兒口園私立小學什麼的。你在看這些生活在城市收入在三四千的人,他們大部分都是當地人。生活費不夠怎麼辦呢?有的業餘時間飽滴滴去有的擺地攤去有幹小時工的,還有退休費不到二千元的,他們大部分去補差。還有哪部分做小生意的人起早貪晚的生活令他們生活疲憊。這當中有老宅的還有廉租房的公租房的有的舉全家之力買小房子的還有買遠郊房子的。這部分人吃喝拉撒睡都是要勉強度日,只要超市有大優惠他們當中很多人去排隊。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不會去想房貸車貸的。

  • 6 # oye月黑

    近期物價有些上漲,越發覺得每月的那點工資不夠用了,怎麼辦呢?無非兩種辦法,開源和節流。省吃儉用精打細算就不用說了,過日子嘛就是要算計著過。最關鍵的是要減少網購,日常不需要的不管貴賤任憑忽悠堅決不買。再就是想辦法多賺點錢了,業餘時間多打兩份工?試著參與下地攤經濟?不管怎樣別讓自己閒著,忙忙碌碌總比無事可幹好吧。

  • 7 # 文倩美好歲月

    疫情之下,全世界的日子都不好過。中國採取一些補救措施,但華人口眾多,杯水車薪,難以滿足全社會的需求。這個需要大家冷靜思考,勇敢面對,人人都想一點辦法,人人分擔一點,國家目前也很困難,李總理把心窩都掏給大家了,國家也沒有錢。

    能夠爭取國家的補助更好,如果不能爭取,那就只能靠自己了。城市沒有工作的,不要桃貴賤,能拿到錢就是好事。有工作的,把日子過緊一點。農民更是要搶種搶收,水淹了良田就出來擺一陣子地攤,不會做其他生意就賣菜,總有你的生存之路。不靠天,不靠地,不靠國家,就靠自己。

    人民終將戰勝疫情,困難終將過去,勝利就在你再堅持一下努力之中。

  • 8 # 吟雪楓情12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居安思危,才是人間正道。但是我要說,當今社會物價並沒有飛漲,物價飛漲的時代是在前幾年,最近四五年物價漲勢並不明顯。物價上漲的也只是個別情況,比如去年的肉價。當然真正讓人難受的是房價。菜價和水果等生活必須品的價格持平甚至有所下降,當然不排除蒜你狠,一根香菜值千金等個別情況,總體來說,只要不買房,物價和工資還是成比例的,維持基本生活沒有問題,除非個人要求太高,攀比心理太重。這是我昨天買的菜和水果,加起來一共才32塊錢,還是很便宜的吧。

    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應對是比較簡單的,首先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如果沒有買房,那生活就難了,所以生活的好壞和工資與物價成不成比例因人而異,提前買房了感覺生活好過,提前沒買,每天除去攢錢就是還貸,當然會感覺物價太高。在北京有一句話,在北京有房子一個月兩千也可以過,沒房子一月兩萬也不算多。

    我是下崗職工,但我注意開源節流,吃應季菜,少上飯店,自己做飯又便宜又健康,注意理財,讓錢生錢。現代人為什麼會感覺物價飛漲,是因為攀比心理太重,看到人家吃肉吃海鮮就學人家也一定要吃,人家下館子自己也要下,人家穿名牌自己收入不高也要買,人家孩子上名牌幼兒園自己孩子也要上,人家買豪車,自己買不起就說物價高,工資不成比例。。所以說,不是工資與物價不成比例,而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 9 # 海雲飛

    勵志的世界觀去面對,如今,國家不是在鼓勵地攤經濟發展嗎?除了搞好本質工作的同時,就用剩餘的時間去奮鬥。

    物轉星移,新的歷史條件下,地攤經濟又擺上了決策者案頭,走進城市和鄉鎮的街頭。其實,這不是新鮮事物,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地攤經濟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甚至"倚市而居"悄然改變著城郭形態,還貢獻了諸多文化典故。"買櫝還珠"和"削足適履"的故事便分別發生在春秋戰國時的精品攤和鞋攤上。唐朝的夜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宋代更是燈火輝煌,“向晚燈燭熒煌,上下相照"。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政策的鬆綁和洋貨的漸入,攤販們倒騰得花樣百出、風生水起。

    從古至今,地攤經濟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樣貌和作用,但它一直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到了今天,疫情下的地攤經濟肩負著新的使命重興,必將在這個特殊時期展現出它的活力。所以,確定下來擺地攤,是目前發展自我經濟最好的選擇。

    重慶繁榮的地攤夜市

  • 10 # 布衣也憂國

    其實,如何面對?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左右的,相對好的辦法是:

    1,儘量儲蓄一些資金,應對突然出現的疾病與突發狀況;

    2,在保障家庭成員正常營養、衛生條件下,優先安排吃的費用,不浪費;要有健康的身體,鍛鍊好身體,應對各項挑戰;

    3,裁掉非必要衣食住行費用,購買必須物品時,透過電商或貨比三家解決,培養節約意識;

    4,沒有必要的應酬與愛好,儘量割捨;

    5,開源節流,將家裡面的所有資源進行梳理、溝通,確保萬一;

    6,儘可能要求全家成員,透過電腦和手機進行學習,特別是與己相關行業資訊和動態,立於不敗之地;

    7,越是困難時期,保持良好心態,與大自然多互動,要悲天憫人,有愛心,舉手之勞幫助他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國外大火的堡壘之夜,為什麼感覺在中國卻沒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