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夫也瘋狂
-
2 # 棒奔霸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十個節氣,夏至一到,也是上烤下煮的開端來到,這時候天氣開始了加柴添火,一年一度的饕餮火療免費開啟,夏至是炎熱的開端,南方會逐漸的進入潮溼的梅雨季節,而北方也到了暴雨來臨的高峰,夏至的到來也預示雨水多發的季節已經來到,那麼立夏的早晚跟下雨多少到底有沒有關係呢?
過去的農村,是沒有現在的天氣預報的,雖然說現在的天氣預報有時候也不是那麼靠譜,但作為氣象衛星的預測,還是比依靠單一的經驗來的更為直觀,對於天氣的變化,作為民以食為天的農業生產,沒有什麼比天氣更為重要的了,其實在很多的農諺之中,關於天氣的諺語是最多的,每個節氣都有對於以後天氣走向的預測,雖然並不能百分百的準確,但作為一種參考,價值還是蠻高的。
夏至五月中?難不成夏至不是固定的嗎?還真的是不固定的,我們的二十四節氣是按照農曆來演變,並沒有固定的時間節點,今年的夏至是在陽曆6月21號,農曆的五月十九,而去年的夏至則是在農曆的五月初八,是很明顯的是在五月的上旬,而2020年的夏至則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一,也是典型的五月上旬,而今年則是符合這句:夏至五月中,多雨有多風。
事實上這樣的天氣已經開始,像最近幾天南方天氣突變,雨水肆虐,很多地區都出現了大面積、高強度的降水,波及面積之大、降雨量之嚴重,也出現了很多農田被淹,居民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這些在這個時期突出的天氣狀況,是近幾年很少見到的,雨季沒有正式來臨之前,這種雨水較多的天氣就已經開始展現,今年的天氣走向也應該是多雨的天氣.
每年的雨季到來,或早或晚,或多或少,總歸還是要來的,農諺也是根據節氣的變化,以及多年的天氣經驗積累,所轉換成為一種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的侷限性也是很大,中國地大物博,不可能在同一時期出現統一的天氣狀況,這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而對於一些區域性地區的預測,諺語是帶有濃濃的地方特色的,有的節氣時候,很多俗語的描述,在不同的地域,有時候居然是正反兩面,不同的描述,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南北的差異包括地方性的小氣候,小環境,每個地方都是不一樣的。
不論是農諺預測,還是天氣預報的走向,今年雨水偏多,這個應該已經是肯定的了,今年不是一個乾旱之年,而是會朝著農諺預測的那樣,多雨又多風的天氣走去,對於一些民間俗語,有時候參考價值還是很大的,對於這句俗語,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
3 # 悠然見東山
農曆二十四節日中的四大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個節氣把一整年分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一個節氣都有它的節氣俗語,其中的意思奧妙無窮。
夏至五月中,多雨又多風,今年的夏至也算是五月中吧,農曆5月19日,也就是後天,後天夏至,夏至代表著夏天正式拉開帷幕,大後天是一年中正晌午時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這天也是白天時間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天。
昨天傍晚在婆婆家裡吃餃子,公公又在翻月曆,公公家的月曆一年下來能被翻爛了,戴著老花鏡的公公找到了一頁,仔細看了以後又開始普及他的節氣諺語。
夏至五月頭,擔水救禾苗。還好還好,今年的夏至不在五月頭,這要是在五月頭,今年我種的那半畝玉米又該長成前年的模樣了。前年的玉米長成啥樣我記得,因為前年婆婆煮了老玉米,我一個人吃了八九穗,然後在左手心裡放了三穗玉米,拍了照片發到朋友圈,告訴朋友們:大肚漢今晚啃了八穗老玉米,後面大家留言頗多,很多人說應該再吃八穗。
所以公公說如果夏至在五月頭,玉米如果不挑水抗旱的話,肯定是要長成衰敗的樣子。
公公又說了:夏至五月中,多雨又多風。今年的夏至是五月十九,也算是五月中旬,看來今年應該是多雨的季節,得多給咱家玉米施肥,讓它們長粗壯些,不然多雨又多風,我的玉米若是長的不夠強壯,土壤溼度大,又遇到風多會被風吹倒它們。
說到這裡,公公嘆了口氣:真是可惜了,如果夏至再拖兩天過就好了。,夏至五月後,白饃夾著肉夏至五月後,白饃夾著肉,就是說夏至在五月底,那麼今年下半年就是風調雨順的好年景了,地裡的莊稼種啥收啥,老農民哪個不盼著豐收啊。
七十歲的公公喜歡種地,喜歡種地的公公依舊保留著當年根據節氣諺語看氣候變化,需要如何應對天氣,努力種好莊稼的習慣,經常聽公公叨叨節氣,我們竟然也跟著學會了不少節氣諺語,至於管用不管用,我個人認為不一定,節氣是全國統一時間,可每年都有這個地方旱的要命,那個地方澇的要命的情況發生,所以諺語可能管不了全國各地。嘿嘿,不過總有某些農村會正好與諺語說的一樣的局面。
-
4 # 老農話三農
今天是六月十九號,離六月二十一號的夏至還有兩天時間,這就意味著夏天受白天日照時間長,炎熱的夏季即將開始了。
而農村人根據四時八節天氣趨勢和種植農作物的變化,多年的實踐也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農諺俗話,這些農諺對指導農業種植和生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農民朋友會根據四時八節時間和氣候變化的特點來應對農事應對並安排農事,從而也能避免農業種植農作物的減產減收。
就比如農村的這個俗話“夏至五月中,多雨又多風”,以我的個人理解,這也是隻要不是農曆沒有閏月,因為夏曆在六月二十日前後,更多的農曆年份都是在五月間,而夏季的天氣受高空潮氣流、氣壓不穩定等,會可能有比較多的南方副熱帶高壓北抬等產生的強對流因素等共同影響,天氣會變幻無常,造成短時間強降雨和大風的極端惡劣天氣變化,尤其是在江淮等流域每年農曆五月間出現的梅雨天氣的長短,都會對農業上種植和收穫帶來諸多的不利因素。
不過,以我個人的理解,也由於中國地大物博,南北縱深距離長,而農諺的實踐更會受地域的不同會有差異,特別是現在的天氣極端反常多,就是在一個地方每年天氣都不可能一樣,因此,一個地域的農諺放至另一個地方或許有更多的可能不適用,因此,我們只有深刻地分析和理解不同區域指導農業生產上的農諺俗語,並把它當做一個參考價值去加以理解和運用到農業生產實際運用中去!
-
5 # 村姑說村事
鄉下的院子比較開闊,實際丈量足有一畝二分。母親在裡面總是種滿了各種蔬菜和作物,可是我們這裡嚴重缺水,每年種什麼?母親就要看日曆啦!看一看今年的夏至節氣是在農曆五月的什麼位置了!
“夏至五月初,擔水救禾苗;夏至五月中,多雨又多風;夏至五月後,白饃夾著肉”。如果這一年的夏至是在農曆五月上旬,那證明這年夏天會非常乾旱,院子裡種菜就會雨水不夠,母親便會種一些抗旱的辣椒品種,再種一些玉米吃點兒青穗子也就罷了。
如果這一年的夏至是在農曆五月中旬,那證明這一年的夏天就會多雨又多風,種一些不需要搭架子的茄子,生菜,胡蘿蔔,白菜,地就都能豐收了。
如果這一年的夏至是在農曆五月下旬,那證明這一年的夏天就會風調雨順。想種什麼種什麼。西紅柿,黃瓜,西葫蘆,豆角,滿院子的什麼都有,我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再過兩天,也就是後天就是今年的夏至節氣了,陽曆6月21日,農曆五月19。夏至日正好就在五月中旬偏下旬,母親前些天播種的各種瓜菜已經陸續長成,能讓我們陸續採摘了。
母親用她的智慧和勤勞守護著一家的健康,也傳承著中國的俗語文化。願母親和她的農諺文化歷久彌新!
-
6 # 鶴丸家美食供應商
在農村關於種植的俗語很多,大部分是前人對於培育過程中的一個總結,目的就是幫助農民朋友們獲得好的收益,同時對於多數人來說這些俗語有著很好的啟發,因此也是很容易流行起來,在現在種植中仍舊保持著不錯的作用,如今老農口中也是常說著一句話,那就是“夏至五月中,多雨又多風”,這是什麼意思呢?
現在正是收麥的時節,而現在的科技發展也是十分迅速,在收割麥子這個方面也是有著機器來幫忙,沒有說出現大量手工收割的局面,同時因為很多人在收割完就將麥子賣出了,以往那種在路上曬麥子的局面也不復存在,同時一些想要務工的人也是在忙完收麥之後,也是很快將麥子賣出,幾天後就又前往工廠做工作了,可以說現在的生活節奏比之前快了很多,但同時專心於耕種的人也是慢慢減少,沒有說那麼醉心於種植了,因此一些諺語也是沒有多少人知曉,而這句“夏至五月中,多雨又多風”什麼意思?老農給出了答案。
夏至是一個節氣,也是用來作為時間節點的分段,因此也是有著很多關於它的諺語,往往都是和耕種有關的,而這些不僅僅是勞動者對於收成的總計,更多的也是一種期待,盼望著能夠獲得更好的收益,來保證一家人的吃飯問題,因此也能從中看出對於這個節日的期待。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原來是說,如果夏至正好是農曆五月的中旬,那麼就會出現後期雨水增多的局面,對於產量有著很好的提升。
這裡面有著什麼科學道理嗎?在過去的勞動中很多農民朋友都是來透過經驗判斷收成的,也是因此將比較符合規律的總結成俗語,但是這些話也是有著地區性的,因為不同地區的氣候不同,自然會引起不一樣的氣候條件,同時因為這些話並沒有太多的案例支撐,因此也是不能作為判斷收成的元素的,因此在使用時候應該注意辨別,不能因為是俗語就選擇接受。
這句俗語現在已經沒有太多的科學憑藉,因此如今也是不能夠為種植帶來太多益處的,但是對於多數人來說也算是一種警醒,告訴農民朋友們在雨水少的時候及時補充水分,這樣才能獲得比較好的收成。
-
7 # 指尖三農
夏至到了,農村俗語“夏至五月中,多雨又多風”什麼意思?
要說農村俗語,真的是很有意思,看似簡短兩行字,卻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能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從而對農事活動可以提前準備,以提高糧食作物產量。明天就是夏至了,作為24節氣之一,夏至前後對於農業生產至關重要。農村有“過了夏至節,夫妻各自歇”的俗語,可見田地的農事活動有多繁忙。也可以理解,夏至前後正是收割小麥、北方播種夏季玉米、育秧插秧的時節,對於農民來說,沒有什麼時候比現在更重要了。所以,準確預測氣候變化,對於做好農事安排尤為重要。“夏至五月中,多雨又多風”這句諺語就是結合時節、經驗,進行多次驗證,得到的結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從字面含義上來看,就是夏至節如果在農曆五月中旬,那麼今年下半年降雨量較多,而且頻頻會有大風天氣。今年的夏至在6月21日,農曆5月19日,正好是位於中旬的尾巴。按照這句諺語的說法,今年下半年將會多雨水,對於一個魚塘養殖戶而言,倒是希望可以多降雨,因為再不降雨,家裡的魚塘水就要被種糧大戶打完了,雖然已經賣了幾網,但是水位依然捉襟見肘。
那麼,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實際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作為流傳下來的諺語,實際上經歷了很多代農民的檢驗,不能說百分之百準確,但是最起碼可以做到十之六七。另外,農諺的根本作用在於警示,讓農民提前做好準備,以防止出現乾旱、洪澇等極端天氣。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夏至五月頭和五月尾呢?“夏至五月頭,擔水救禾苗”、“夏至五月中,多雨又多風”、“夏至五月後,白饃夾著肉”。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其中的規律,夏至時節到來的越晚,下半年的氣候條件越好。這是因為夏至節的陽曆日期基本固定,每年6月21-22日,但是農曆的日期就不固定了,越往後,表明整個夏季經歷的時間越短,高溫引起缺水乾旱的時段越小,也就越是對農作物有利。再結合每年的時節變化和氣候的變化,總結形成了這麼一句俗語,既有預測下半年氣候的作用,更多的是對風調雨順的期盼。
農村的俗語很多,能夠流傳下來的很少,有很多過於偏激的,缺乏應用價值的俗語逐漸被淘汰。在所有的諺語當中,佔比最多的應該就是關於農事活動的。雖然,現在預測氣候,我們可以透過衛星雲圖來判斷,但是諺語經過多年檢驗,可以預測更長的週期,可以說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對此,你怎麼看,你認為諺語預測,真的可信嗎?
回覆列表
題主說得一點的沒錯,夏至節氣就要到了,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夏至節氣在農曆五月份的中旬,那麼預示著這一年的雨水比較充足,同時風也要比往年大。
端午節過去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在端午節後面緊跟著一個節氣,那就是夏至節,即24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在古代的時候夏至不僅僅是一個節氣,更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於夏至的解釋是: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在漢代的時候就有過夏至節的習俗了,而在宋朝的時候甚至會文武百官放假三天。這個在宋代《文昌雜錄》中就有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在過去有些地方還有在夏至節氣祭祖的習俗。
那今年夏至節氣是哪一天呢?夏至和冬至是對應的,其也是反映季節變換的重要節氣,古人透過土圭測日影的方法,確定了夏至節氣,據說這也是最早被確定的節氣。在夏至節氣這天,太陽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因此這一天也是北半球各地中一年中白晝時間最長的一天,並且是越往北則白晝的時間越長。從這一天以後白晝時間就要開始縮短了,而夜晚時間逐漸增長。
夏至節氣在公曆的時間比較固定,在每年的6月21-22日。但是其在農曆的時間並不是固定的。有時候夏至節氣在農曆五月的上旬,有時候在農曆五月的中旬,有些年份還會在農曆五月的下旬,波動幅度還是比較大。
夏至五月端,年景恐有閃;夏至五月中,多雨又多風;夏至五月後,饅頭夾著肉俗語“夏至五月中,多雨又多風”意思就是說在農曆五月份的中旬夏至,那當年的雨水比較多,並且風也比較大,這樣對於莊稼的生長是有點不利的。假如夏至在五月的上旬,那就是“夏至五月端,年景恐有閃”,意思是說,夏至節氣提前了,這樣對於莊稼的生長不利,當年的糧食收成可能會歉收。而夏至如果在五月份的下旬,則秋季的時候糧食會迎來大豐收,因為“夏至五月後,饅頭夾著肉”,預示著當年會五穀豐登,農民都能吃上肉夾饃!
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農曆五月十九日。根據古人所總結的這句農諺來看,今年夏秋季的雨水不僅多,而且風還比較大,提醒農民要注意洪澇災害。
溫馨提示:農村的這些農諺,都是古人長期觀察之後經驗的總結,其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一定的局域性的,並不是全國各都適用的。同時氣候也是變化無常的,就算是在今天依靠了高科技技術也不能準確預測。因此對於這些農諺,我們也僅僅是可以作為參考,但是也不能盲目的相信。畢竟時代不同了,氣候也發生了變化。農民朋友們還是要相信科學,及時關注天氣變化,做好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