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聞稻香

    20世紀考古學部分著名學者及其作品

    曾昭橘(1909—1964),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博物館學家。

    著有《大理髮掘工作》、《南唐二陵發掘報告》、《中國銅器銘文與花紋》、《論周至漢之首飾制度》、《博物館》、《試論湖熟文化》、《江蘇省出土文物選集》等。組織舉辦《社會發展史展覽》、《中國歷史文物陳列》、《江蘇歷史陳列》等。

    陳直(1900—1980)

    著有《史記新證》、《漢書新證》、《兩漢經濟史料論叢》、《文史考古論叢》以及《摹廬叢著》等.

    董作賓(1895—1963)原名作仁,號平廬,字彥堂,河南南陽人。

    著有《殷墟文字甲編》、《卜辭中所見之殷歷》(1931)、《殷歷譜》(1945)、《西周年曆譜》、《殷墟文字乙編》、《中國年曆總譜》(中英文對照)等。

    斐文中(1904—1982)

    中國舊石器考古學和第四紀哺乳動物學的奠基人、中國古人類學的主要創始人。1929年起,主持並參與北京周口店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是中國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現者。

    著有《周口店洞穴層採掘記》、《周口店山頂洞之文化》、《中國史前時期之研究》等

    馮漢驥(1899—1977)

    著作:《中國親屬制》、《由中國親屬名詞上所見之中國古代婚姻制》、《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倮倮之歷史起源》等。

    高去尋(1909—1991)

    主要研究方向是殷墟,著有《侯家莊》等。

    郭沫若(1892—1978)

    主編《甲骨文合集》;考古學方面的文章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辭研究》、《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文史論集》等。

    郭寶鈞(1893—1971)

    著有《中國的青銅器時代》、《關於新鄭蓮鶴方壺的研究》、《洛陽西郊漢代居住遺蹟》、《陶器與文化》、《殷周車制研究》、《殷周的青銅武器》等。

    胡厚宣(1911—1995)

    參與了《甲骨文合集》編輯工作;著有《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來燻閣書店1951年)、《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來燻閣書店1951年)、《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上海群聯出版社1954年)、《甲骨續存》(上海群聯出版社1955年)、《五十年甲骨發現的總結》、《五十年甲骨論著目》、《甲骨學商史論叢》等。

    李濟(1896—1979)

    著有《中國民族的形成》、《西陰村史前的遺存》、《中國文明的開始》、《安陽》、《西陰村史前遺存》、《殷墟器物甲編·陶器》上輯、《李濟考古學論文集》等。與他人合著有《古器物研究專刊》。

    李光宇(生卒不詳)

    文章有李光宇、張雲《山東棗莊春秋時期小邾國墓地的發掘》(《中國歷史文物》5期)

    李景聃(1899-1946年)

    參與殷墟發掘,文章有《壽縣楚墓調查報告》、《豫東商邱永城調查及造律臺黑孤堆曹橋三處小發掘》(1936)。

    李仰松(1932—)

    著有《民族考古學論集》、《考古人和他們的故事2》等。

    梁思永(1904—1954)

    主要著作有其主持編寫的《城子崖遺址發掘報告》、論文彙編《梁思永考古論文集》以及由於病痛未完稿後由高去尋輯補而成的《侯家莊》。

    劉嶼霞()

    劉鄂(1857—1909)

    輯有《鐵雲藏龜》,是研究甲骨文最早的專著。

    羅振玉(1866~1940),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在甲骨文研究者中有重要地位,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學的奠基者。

    著有《五十日夢痕錄》《殷虛書契前編》(1913年)、《殷虛書契菁華》(1914年)、《鐵雲藏龜之餘》(1915年)、《殷虛書契後編》(1916年)、《殷虛書契考釋》、《殷虛書契續編》(1933)、《殷虛古器物圖錄》(1916年)及《附說》各一卷等。

    賈蘭坡(1908-2001)

    著有《魯南考古隊在人類學上的特別發見》(1933)、《中國猿人》(1950)、《舊石器時代文化》(1957)、《中國大陸上的遠古居民》(中、日、英等文版1978)、《北京人之家》(法文版,北京外文出版1978)以及《中國的舊石器時代》(1982)等論文或專著共300餘種。

    蔣大沂(1904—1981),江蘇蘇州人。

    發表《從古文字中觀察古代家宅演進之情形》(1940)等作品。

    潘愨()參與殷墟發掘

    齊延霈()參與殷墟發掘

    石璋如(1905—2004)

    著有《中國歷史地理》(一、二、三),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莫高窟晚唐窟的分析與研究》(敦煌資料), 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考古卷(四)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小屯: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之一》(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乙編建築遺存>,南港,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等。

    宋文薰(1924—)

    著有《卑南考古發掘1980-1982》(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等。

    蘇秉琦(1909—)

    著有《鬥雞臺溝東區墓葬》、《瓦鬲之研究》、《文明的起源》、《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等。

    王天木(1911—)

    又名振鐸,考古學家、博物館學家,主編《中國革命博物館陳列裝置圖集》(1962)、《科技考古論叢》(1982)

    王湘()參與殷墟發掘。

    王懿榮(1845—1900)

    他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首先發現甲骨文,被稱為“甲骨之父”,是中國收藏鑑定甲骨文的第一人。

    衛聚賢(1899~1989)

    著有《中國考古學史》、《中國考古小史》、《古史研究》、《中國社會史》、《古今貨幣》、《古器物學》、《臺灣山胞由華西遷來》等。

    聞宥(1901—1985)

    著作:《古銅鼓圖錄》、《四川漢代畫像選集》、《論字喃之組織及其與漢字之關涉》、《讀爨文叢刻——兼論爨文之起源》等。

    吳金鼎(1901—1948)

    龍山文化的發現人,著有《山東人體質之研究》、《中國史前的陶器》等。

    吳汝康(1916—2006)

    主編《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綜合研究》;著有《巨猿下頜骨和牙齒化石》、《資陽人》、《人類發展史》;合著《人體解剖學》、《人體解剖圖譜》等。

    夏鼐(1910—1985)

    著有《齊家期墓葬的新發現及其年代的改訂》、《考古學論文集》、《考古學與科技史》、《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國文明起源》(日文)等;主編《輝縣發掘報告》、《長沙發掘報告》、《新中國的考古收穫》和《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

    楊希枚(1916—)

    著作:《體質人類學講義》、《殷代頭骨研究》(合著)等。

    尹煥章(1909—1969),河南南陽人。

    與曾昭橘合作首次提出了“湖熟文化”的名稱。著有《華東新石器時代遺址》等。

    尹達(1906—1983)原名劉火翟,字照林,又名虛谷,河南滑縣人。

    主編《歷史研究》,參與編輯《考古學報》、《甲骨文合集》,著有《中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學發展史》(主編)等。

    俞偉超(1933—2003)

    著有《考古學是什麼》、《古史的考古學探索》、《考古學伊甸園》、《考古型別學的理論和實踐》等。

    張長壽(1929—)

    合著《灃西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主編《張家坡西周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中國考古學•兩週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等。

    張光直(1931—2001)

    著作:《古代中國考古學》、《殷周青銅器與銘文綜合研究》、《中國早期文明》、《古代中國的文明:人類學考察》、《青銅時代》等。

    張忠培(1934—)

    著有《中國北方考古論集》、《元君廟仰韶墓地》、《母權制時期私有制問題考察》等。

    鄭振鐸(1898—1958)

    著作:《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

    鄒衡(1927—)

    著有《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等。

    安志敏(1925—2005)

    主編《廟底溝和三里橋》(1959)、《雙砣子與崗上—遼東史前文化的發現和研究》(1996)等考古報告,論文先後結集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論集》(1982)、《東亞考古論集》(1998)等。

    汪寧生(1930—)

    著作:《西南民族歷史和文化》、《文化人類學——正確認識社會的方法》等。

    仇士華(1932—)

    與人合著《中國考古學碳十四年代資料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中國碳十四年代學研究》(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中國古代冶鐵燃料的碳十四鑑定》、《中國考古學研究》(科學出版社1986年)

    佟柱臣(1920—)

    著有《龍山文化》(中國歷史小叢書),中華書局1965、1982年本;《中國歷史的童年》(與賈蘭坡、安志敏合著),中華書局1982年;《西團山考古報告集》(主編),江城文博叢刊第一輯1987年;《中國東北地區和新石器時代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中國邊疆民族物質文化史》,巴蜀書社1991年,獲得1992年全國古籍優秀圖書一等獎;《中國新石器研究》,巴蜀書社1995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學術委員會推選為優秀學術專著,撥專款出版,編入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叢書;《醫巫閭山詩集》,長白叢書研究系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中國考古學要論》(名師講義叢書),鷺江出版社2004年。

    王仲殊(1925—)

    合著《輝縣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6年)、《長沙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7)、《六頂山與渤海鎮——唐代渤海國的貴族墓地與都城遺址》(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探求日中古代文化的交接點》(日本山川出版社1982年)、《古代日本的國際化》(日本朝日新聞社1990年);著有《漢代文明》(英文),耶魯大學出版社1982年;《漢代考古學概說》,中華書局1984年;《三角緣神獸鏡》(日文),(日本)學生社1992年;《從中國看古代日本》(日文),(日本)學生社1992年;《中日兩國考古學•古代史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5年。

    徐蘋芳(1930—)

    著有《居延漢簡甲、乙編》(合著),中華書局1980年;《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主編),文物出版社1980年;《明清北京城圖》,地圖出版社1986年;《中國歷史考古學論叢》,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1995年;《十世紀前的絲綢之路和東西文化交流》(主編),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中國文明的形成》(主編),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見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李學勤(1933—)是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甲骨文家。

    合著《殷虛文字綴合》(科學出版社1955年),著有《殷代地理簡論》(科學出版社1959年)、《中國青銅器的奧秘》(外文出版社1980年)、《東周與秦代文明 》(文物出版社1984年)、《古文字學初階》(中華書局1985年)、《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比較考古學隨筆》(香港中華書局1991年)。

    裘錫圭(1935—)是目前甲骨文研究專家之一、古文字學家。

    著有《文字學概要》、《古文字論集》、《古代文史研究新探》、《裘錫圭自選集》(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叢書)、《文史叢稿──商賈思想、民俗與古文字學史》、《馬王堆漢墓帛書》、《銀雀山漢墓竹簡》等。

    陳文華(1935—)是農業考古學。

    著有《論農業考古》(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譜》(農業出版社1991年版)、《中國農業考古圖錄》(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版)、《農業的起源和發展》 (南京犬學出版社1996版)、《農業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版)等。

    孟凡人(1936—)

    著有《北庭史地研究》、《Murano新史》、《Murano鄯善簡牘年代學研究》、《絲綢之路史話》、《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壁畫》、《新疆古代雕塑輯佚》、《吐魯番古代壁畫輯佚》、《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現》、《新疆考古與史地論集》等。

  • 2 # 喃說

    中國的考古學雖然起步晚,但是20世紀初至今,學術成果也頗豐,也有許多大家著有很多專著。因為看到其他回答提及了甲骨四堂,那我這裡稍微列舉一些新中國以來至今的考古學專著加以補充。

    宿白:《白沙宋墓》《中國歷史考古論集》《藏傳佛教寺院考古》《中國石窟寺研究》

    孫機:《文物叢談》《尋常的精緻》《孫機談文物》

    蘇秉琦:《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李濟:《西陰村史前遺存》、《李濟考古學論文集》《殷虛出土青銅鼎形器之研究》

    夏鼐:《齊家期墓葬的新發現及其年代的改訂》、《考古學論文集》、《考古學與科技史》、《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

    黃文弼:《高昌陶集》《高昌磚集》《羅布淖爾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

    張光直:《古代中國考古學》

    俞偉超:《三門峽漕運遺蹟》《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中國古代公社組織的考察》《考古學是什麼》、《古史的考古學探索》、《考古學伊甸園》、《考古型別學的理論和實踐》

    李伯謙:《李伯謙談中國青銅文化》、《文明探源與三代考古論集》、《商文化論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此次疫情過後,會影響大家對房子的概念嗎,會有哪些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