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錦兵書畫
-
2 # 草原鷹國畫欣賞
古人的目識心記寫生法要求更高一點,鍛鍊人快速記憶和抓住特點和重點。而現在的對景寫生法可以在畫當中不斷改進,邊邊看邊想邊畫。
-
3 # 半點繪畫
無論是古人的目識心記,還是今人的對景寫生,都是“師造化”,以大自然為師。
古人的寫生強調情的傳移,意的反映,主觀性更強目識心記的寫生,畫家經過仔細觀察自然,瞭解其結構特點和生長規律,動筆之前,已經在心中進行了選擇、提煉等主觀藝術處理;古人寫生強調對自然的感受,目識心記的方式能迅速捕捉到物象傳達給自己的第一印象,比如竹子被風吹動的狀態,再結合畫家此時的心境(移情),這樣畫出的畫可能就已經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鄭板橋 竹石圖
對景寫生的方式對形和細節的把握更加準確對景寫生能讓我們更加詳細的瞭解描繪物件,對其造型和細節把握得更加準確;也能準確的描繪出物件當下的真實狀態。但要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則有可能需要畫家的二次提煉加工創作。
我覺得無論哪種寫生方式,沒有高低之分。因為都是從自然生活中而來,已經具備了自然、生動等因素,重要的是畫家能否從中觀察、比較和聯想,進行選擇和提煉;從而將自己的真實感受透過“美”表現出來。
本質與現象的最大區別。
中國畫古人的目識心記寫生法強調去認識這個實物的本質,再去造自己心中之境。而今人受西方繪畫的影響,多是依葫蘆畫瓢,只能是描摹其表面,往往不能得物象的骨氣神韻。
上圖為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比如范寬說“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師造化不如師心源。”。目識心記寫生法更強調作者本體與物象之間的心領神會。又比如說清代畫家鄭板橋所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段式創作方法。“眼中之竹”實質上是審美雛形。這個現在的對景寫生有點相似。審美意象的完整實現是在“胸中之竹”之中。而“手中之竹”則有許多的偶然性了。
上圖為鄭板橋的梅竹圖。
今人中對景寫生又比較傑出的畫家,冷軍可算一位。他的畫與古人的目識心記寫生法完全不同,下圖竹子,乍一看與照片和實物幾乎毫無分別。這與國畫中的竹子特別是寫意畫中的竹子差別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