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軍
-
2 # 水墨鄂州
從姜維屢次北伐的戰略上來看,其是有一定軍事能力,這個無可置疑;然而,戰術能力不同於戰略能力。姜維作為諸葛亮軍事接班人,自然要繼承匡扶漢室的精神,怎麼匡扶漢室,只能是開幹,所以他也沒有辦法。
但是,姜維與諸葛亮不同,蜀國到了姜維手上已經是日落西山了,這個時候的他只能信奉進攻、殲滅是最好的防守,愛用奇計險計,這樣的性格,打勝仗固然能重創敵人,但是打了敗仗也會輸的很慘。
很多人吐槽諸葛亮不敢要奇計險計,其實早期諸葛亮也是敢用的,後期是蜀國國力太弱,經不起大風大浪的折騰諸葛亮作為蜀國實際掌舵人,只能求穩。畢竟,蜀國不是皇太極的清朝,魏國也遠遠沒有明末這麼腐化。
從諸葛亮對姜維評價“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來看對其文官才能是非常肯定的,而後來卻作為完全的軍事繼承人來培養與使用從而改變了姜維後來的命運。
加上,後期蜀漢高層,尤其是後期劉禪對姜維的使用定位,也是造成姜個人悲劇的部分原因。
但是,現網友普遍認為,姜維的政治水平極差,不懂搞內政,對黃皓等奸人更是束手無策。看似有理,實屬荒謬。一個很淺顯的問題:姜維以一芥敵國降將的身份何以能平步青雲,仕途一帆風順,一直攀到頂峰大將軍的最高位?沒點政治才華能行嗎?蜀國的官場有那麼好混嗎?看看魏延,楊儀等人的下場就知道了。
也許如果不是諸葛,姜維未必會成為武將,正史記載上姜維早期在魏國的出仕經歷也是以文官為主 。
《魏略》記載“郡欲表維以為將,維家本衣冠,不願為將,郡因表拜郎中。” 從郤正的評語來看,以姜清廉的個人品質,如果能致力於蜀漢內政管理而不是軍事,也許可以避免後來個人與國家的悲劇。
姜維的軍事才能遠未超過老師諸葛亮。諸葛亮山高水遠之後,姜維行動有兩個特點:
第一,忠於蜀國。姜維本是魏華人,降蜀後一直保蜀漢,忠心耿耿,再無反意。
第二,堅定北伐。跟諸葛一樣,一息尚存,北伐不止。但姜維跟集軍政財大權於一身的諸葛亮不同,諸葛亮想幹啥幹啥;姜維想幹點啥,受制於丞相。
第三,熱熱鬧鬧十一次北伐,表面勝仗無數,結果無功而返,真正的"屢敗屢戰",被鍾會奪去漢中,被鄧艾抄小路直搗成都。
至於困境中聯合鍾會陰除去鄧艾,進而與劉禪勾連,欲在成都復辟,真是大夢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