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領略宇宙之美
-
2 # 柏維全屋定製張慶
從人性的弱點來詮釋這個問題,瞞報出國行程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隔離,人性使然。
但從大眾層面來看這個事情的話,其實是怕被傳染也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人性使然。
從道德層面來看這個事的話,這是危害大眾,使更多的人處於危險之中。應被大眾譴責。
-
3 # 老劉睡不著
那要看你按照那個國家的標準來看。按照咱們國家的道德標準看,是五行缺德。按照人家西方國家標準,那叫自由。所以,我提議,請這樣的人儘快入籍外國,不要再回國,拉低人家的道德標準。
-
4 # 60後的農村人
回答:疫情當下,瞞報出國行程從小的說,這是自私自利,怕自己被隔離,怕自己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這是人性本質。
從大的方面說,這是危害大家,使多數人處於危險之中,這是道德的淪喪。
-
5 # 等我把風景都看透
不僅道德淪喪、人性泯滅還涉嫌違法犯罪!要予以嚴厲打擊彰顯法律尊嚴!!!告訴它自私是有底線的……自己的安全不要建立在危害大眾安全的基礎上!
-
6 # 䚏葕看生活
瞞報現象是人性基本的自私的弱點,光譴責沒有什麼用,我想這種事情換在你身上,估計也會掂量一下是否會瞞報。災難來臨時,絕大多數人都會只顧著自己和家人逃命。我覺得只有加大徹查力度,還有加大宣傳,從內心讓大家知道瞞報的後果,同時也應該告知大家,如實彙報不會對自身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讓那些認為不瞞報的人可以真正放下心理負擔。
-
7 # 理性正能量的胖大叔
瞞報當然是錯的,當然應該禁止。但請不要上綱上線,上升的人性的高度。即使罪犯都有申訴的權力,設身處地為他人想一下,疫情之下,沒有誰能夠全身而退,很多的不得已被我們忽略,那才是我們應該呼喚的人性文明之光。謾罵解決不了瞞報的問題,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寬容才會
-
8 # 華美潮流
在我看來瞞報出國,瞞報兩字出於何種目的,要是一個道德敗壞的人,想幹一些不為人知,有損他人的行為,那麼他就是人性的泯滅,道德的淪喪,應當受到人類的遣責,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展,追求真善美遠離假惡醜。
-
9 # 路遠心更遠1974
鄭州事件
鄭州一男子,明明知道歐洲的疫情,處於一個嚴重的爆發期,竟然從北京坐飛機經第三地轉機到義大利看足球比賽,結果是足球比賽沒有進行,又兜兜轉轉游玩了歐洲三個國家,最後又坐飛機經第三地返回北京,然後又乘坐動車,返回鄭州。
返回鄭州後,數次體溫檢測,結果均屬正常,但並未嚴格落實隔離觀察,和如實申報措施,其間還坐地鐵上下班,總共出門往返高達十幾次。期間身體發熱發病,沒有去醫院看醫就診,而是到藥店買藥回家自行處理。
民警透過大資料比對,發現該男子有境外旅居史,在向他本人核查時,該男子拒不承認,刻意隱瞞出境史,最後被民警和社群工作人員強行送醫處理,並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期間有密切接觸者24人,也都進行了隔離觀察。
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法規,執法機關也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對該男子進行了立案調查,肯定要受到法律的嚴懲。
接下來,我們更多的是要進行一番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會讓該男子做出如此的行為,害人又害已,不但要受到良心的遣責,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來分析。
首先這種人,心存僥倖心,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倒黴,把自己置身於危險之外,完完全全當成一個局外人。病毒是不認人的,這種心理相當的愚昧和無知。
接下來沒有責任心,整個社會就是一個整體,尤其是對病毒的阻擊戰和殲滅戰,每個人都是戰士,都有自己的一份責任。一個人的責任,所體現的,是對他人,對社會,所應盡的的義務。
最後是沒有公德心,一個人在社會公共生活中,遵守起碼的公共規則,是一種社會公德心的體現。疫情期間,還到處亂跑,並刻意隱瞞,完完全全就是對社會公德心的一種踐踏的行為。
-
10 # 花花艷
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最近國內爆出的幾個輸入型病例,他們的所作所為實在是讓人氣憤!
疫情爆發之初,武漢封城,全華人民響應政府的號召指導,停止了拜年、走親訪友、外出旅遊等所有有可能讓新冠病毒擴散的活動,全部十四億人呆在家裡,與世隔絕。幾十萬的醫護人員和幾百萬的社群工作人員奮戰在第一線!舉全國之力,我們才驚險度過了疫情的初期和高發期,很多省市終於將發病人數降到了零人,多麼艱難的成功經驗!
可是有一天,就是那麼一個人,出於極度的自私貪慾,隱瞞出行真相,瞬間就將我們所有人兩個月的努力重新歸零,這樣的人有道德底線嗎?尤其是那個河南鄭州的郭某鵬,從事後公佈的國外行程,以及回國後的各種行為,被稱作鄭州毒王一點也不為過。他的所作所為,真的可以理解成:為了擴散新冠病毒不遺餘力!
在當前的形勢下,我認為這樣的毒王就是泯滅了人性,在這樣的人眼裡,除了他們自己哪裡還會有別的?只有法律的制裁才會給他最好的歸宿!
回覆列表
恕我直言,兩者都是。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不斷有瞞報行程的行為被爆出。日前,鄭州一男子因瞞報行程,致不知多少人被接觸或間接接觸。——這種害人害己的行為,為何屢勸不止?
除卻因害怕、缺乏敬畏感、反社會等因素,“正常化偏誤”正在影響一部分人做出錯誤的判斷。
“正常化偏誤(normalcy bias)”是一種在應激狀態下常出現的行為決策偏誤。指的是當災難已經發生的時候,人們往往意識不到災難的發生,還以為一切都正常,這就耽誤了挽回的最佳時機,導致了更加巨大的危險。疫情期間,發現了自己高燒不退,卻不就醫,就是典型表現。說白了,就是“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
那為什麼會有“正常化偏誤”出現呢?心理學認為,有三個方面原因。
第一是我們總會習慣性地對於未來的事件抱有過於樂觀的態度,這叫做“達克效應”,又稱“迷之自信”。有個著名的調查發現,90%的人都認為自己開車的水平是在平均水平之上。
最近,由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公佈的疫情期間公眾心理調研發現:76.02%的受調者認為自己完全能做到“公共場合戴口罩”,而讓同一批受調者評價身邊人時,這個比例降到了39.94%。看來,每個人都傾向於認為自己比身邊的人要優秀,運氣好,壞事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這種盲目樂觀的態度,會導致人們面對真實危機的時候,第一反應是給自己一個正常化的解釋,無論這個解釋細想起來多荒謬——“也許是溫度計壞了”“沒準抗一抗就過去了”“我抵抗力強,怎麼會得病呢?”
“正常化偏誤”出現的第二個原因是面臨危機時,“正常化”其實是人類一種原始自我保護機制,它能幫助我們面對危機時不至於立馬崩潰,為我們接受現實爭取一段時間。譬如:我們看電影裡總有這種情節,主角聽到親人離世的訊息後,往往不會立即痛哭流涕,而是在淡定地辦理完後事之後,再讓自己“崩潰”。然而,在面對新冠病毒肺炎之類的需要及時反應的突然事件時,這種一時爽的“正常化”卻會釀成長遠的禍患。
值得一提的是,“正常化偏誤”並不只在突發事件中有體現,日常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比如有一位來訪者,41歲時與前男友“分手”,理由是前男友不同意結婚。但在這之前,她已經與前男友相處11年了。那些年裡,她明顯感覺兩人的關係不太好,也察覺前男友不願意結婚,但總想著“也許他會變好的”“也許隨著年齡增長,他就願意結婚了”,結果日子就這麼一直對付著過下來了。
第三,“正常化偏誤”與認知靈活性有關,認知靈活性是人們調整認知和加工策略,以便適應無法預測的環境的能力,故而“正常化偏誤”現象在認知靈活性較低的群體中尤為明顯,如脾氣比較“倔”的人等。
此外,處於焦慮情緒時,由於杏仁核高度啟用,負責理性的前額葉功能被抑制,人們也很容易受到“正常化偏誤”的影響。
第一, 啟用你的社會支援系統。發現自己有疑似症狀時,不要獨自面對,可以讓重要親人朋友知悉,來自親友的支援會降低你的焦慮感,恢復理性判斷,繼而防止做出錯誤決策。
第二,預防“過度自信”。對自己健康狀況的“過度自信”是造成“正常化偏誤”的原因,在疫情大勢下,請將自己看作一個普通人,嚴肅對待每一個疑似症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