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花筒與西洋鏡

    純心理作用′,建國前也聽到人家起屋送恭賀以及前四十年皆有送鐘的,前些年吃酒也回饋雨傘,煙就不用說了,現在一些地方辦白事,親戚必備一條煙送上,女婿那就不止了。麼樣?一值這樣,如何?

  • 2 # 人在他鄉心向北

    我的老家遼西,喪禮當天是不收禮的,過頭七才收禮呢?我出來的早,不知為啥?但是黑龍江是喪禮是從火葬場回來後就不熊收禮了,現在人為了收點禮金什麼也不管了,只要給錢,不管什麼時候都照單全收,有點用死人掙錢的嫌疑!

  • 3 # 中級壹生

    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都是為了吉祥。傘——諧音“散”,人家喜結良緣,百年好“合∥,送傘寓意“散”;煙——諧音“咽”(氣),老人祝壽,期待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送煙寓意“咽”氣,不吉利;喪不後補,人去世講究入土為安,一旦去世的人埋葬或火化,知道晚的親朋不再需要去上香叩拜、行禮,一是勾起主家的傷感,二是不吉利。

    還有比如梨子只能整個的,不能幾個人分一個——分離。如此這些,說迷信談不上,一種講究吧,就像現在的人車想掛個“好”牌子,手機號碼想要個“好”號碼一樣的心理。

  • 4 # 永不言敗141058546

    喜不送傘,其傘字讀音與"散"同音,喜事大家都是相聚一起熱熱鬧鬧,怎能一散了之。生日大家祝福都是年年有今朝,你卻送個煙熄火熄,煙消雲散。烣飛煙滅。死人是誰都不願意的,如果死人出喪後再去補禮就予示還要死人,那個不忌諱。這都是民間的一些民俗。

  • 5 # 夕下行行

    這個是避忌諱。

    這種現象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有很多,一種是避忌諱,一種是借彩頭。

    比如說結婚辦喜事,買東西,或者送禮都取雙數,表示成雙成對的意思。鋪婚床時放上花生、棗子、筷子,寓意早生貴子,兒女雙全的意思。

    在中國過春節時的一些禮儀也包含這樣的意思,祭灶神抹糖,讓灶神嘴甜,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春節前做清潔也表示除舊迎新,以新面貌開始新的一年;過年時摔破了碗,老人馬上會說歲歲平安,借吉除諱。

    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忌諱,不要在胖子面前談苗條,在別人失意時談理想等等。

    以前的是說懂規矩,現在的說法叫情商高。

    別人辦喜事送傘,傘音同“散”,那不是祝散了嗎;別人做壽送煙,煙有灰飛煙滅之意,也是不好;至於喪不後補,那是更大的忌諱了,沒有補的道理。

    這種習俗是傳統,現在有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是封建迷信的東西,現在都不時興了。其實是錯了,在現在的生活中,特別是在職場、商業中,更講究這個規矩,要是不注意觸犯了,會給雙方帶來尷尬。

  • 6 # 渭水河畔

    我們這裡的俗語是"喜不送鍾,壽不送煙,喪不後補″。不論是″鍾”、“煙"取的都是同音字,″鍾"對的是"終",終了的意思。"煙″對的是"咽″,嚥氣的意思。

    喜不送傘

    不論是"喜不送傘",還是“喜不送鍾"意思都是一樣的。‘傘"同"命"字比較相近,過喜事你送一把傘,喻義為你給主家送命呢,這對主家來說很不吉利。輕者主家拒收,留你一個面子。重者主家翻臉,臭罵你一頓,老死不相往來。

    壽不送煙

    過壽都是給老年人的一種賀福方式。親朋好友、兒女子孫歡聚一堂祝賀老人″壽比南山不老松,福如東海長流水",你如果不瞭解風俗,給老人送幾條煙,實是好意方便招待客人,可卻犯了送禮大忌。按照農村講究送煙等同於送老人嚥氣,是不懷好意。"煙""咽″同音,字型相近,給人一種不吉祥的意思。

    喪不後補

    老人去世相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大事,鄉里鄉親、親朋好友都會去弔喪哀悼。喪事因各地風俗不同,拖的時間不同,一般都在七天左右,就是農村俗話說的過了“頭七”再安葬。這麼長的時間,如果你忘了或者有事來不了,隨後就不要補了,以便再引起主家的悲痛。

    再有,喪不後補就是喪事辦完後,主人家再不補辦酒席招待沒去吃宴席的人。這在所有招待宴中是一個特例,也是約定俗成的。

    當然了,“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過去迷信的產物,很多地方都己經不太講究了。不過作為客人,應該講究的還要講究,本是想表示一點心意,如果犯了當地的忌諱,就會給人添堵,也會影響到相互之間的感情。

  • 7 # 英山人

    農村老人為何說“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按照現代人的理解,這句老話純屬唯心的,沒有實際意義。但是民間習俗,老百姓都相信並遵循這樣的做法。不管有不有道理,多多瞭解一下農村的風俗,於人於己都是有好處的。農村為什麼講究“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

    一、喜不送傘。顧各釋義,就是說農村辦喜事,比如訂婚、結婚等,這樣的場合隨禮是不能送傘的。當然有人非要送傘,也沒有能阻攔,但一定會挨老人罵。

    “傘”諧音“散”,農村有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之說。對維護婚姻的熱心,以及結成秦晉之好的不易,農村人十分關注並及力促成。無論從行為到寓意,力求最好。因為“傘”的寓意分散、不吉利,所以大家有共識,十分避違。

    二、壽不送煙。從健康的角度出發,吸菸有害健康。在農村60歲以上的人才做壽,作為壽星的子女不希望客人送煙。老人本來就咳嗽不停,再吸菸對身體更不好。如果遇上老人做壽,最好不要送煙,以免壽星老人的子女心裡不高興。

    另一方面,農村老人很迷信。“煙”諧音“蔫”,意思是說蔫了,沒有生機了,暗示老人活不長久了。雖然是唯心的、迷信的思想,無奈農村老人信這個。在喜慶的日子,去觸老人的黴頭,送禮還不討好。所以對農村的老話、俗語多做了解,做到入鄉隨俗,不失為明智之舉。

    三、喪不後補。農村對於喪事的收禮時間,特別講究。親朋好友隨禮,一定要趕在逝者入土之前,否則就是所謂的後補了。“後補”在農村人的眼裡認為是十分的不吉利,預兆將還會死人。

    從感情的角度出發,“後補”極為不妥,缺乏對逝者的尊重。真正尊重逝者,就應該趕在入土為安之前,送最後一程。另一方面,逝者己經入土為安了,你再去補禮,豈不勾起逝者家人的傷痛?所以說,農村的這些習俗,雖然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有很深的封建迷信色彩。但入鄉隨俗,是人之常情。

    總之,農村老人為何說“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雖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也是民間習俗,極富地方特色。對於農村的老話、俗語、俚語等多做了解,是有好處的。

  • 8 # 三農問題探討者

    不請自來!

    中國有著廣袤的農村,而且有著號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歷史的演變中,自然也有著很多的封建迷信活動,於是老農民們家中有事,都得講究討個吉照和順序。希望以後的一家人能夠快快樂樂,幸福美滿。

    特別是老人,更是對討吉照深信不疑!哪怕是出門抓魚之類的,在出發前是絕對不能說不吉利的話!

    記得在我十幾歲的時候,父親非得讓我陪他一起去,溧水縣柘塘公社的共和大隊去釣黑魚,因為是星期天,我是一百八十個不願意,但是也拗不過父親,只好極不情願地跟著一起走,一邊走我一邊叨咕著,說就算跟你去,今天也肯定釣不到黑魚……!父親聽到後,把我罵得狗血淋頭,揹著釣鉤立即回家了!我的目的是達到了,後果相信大家也能猜到……!

    而題主所問的問題,在農村確實是這樣一個潛規則!主要意思就是為自己和家人,討個吉利和彩頭(順序),但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至於風俗人情,相信是,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如在我們江蘇南京地區,就是這樣說的:壽不送鍾,喪不後補!

    相信所有的華人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就是能夠健康長壽,而每當做七十大壽八十大壽的時候,就是想討個喜慶,你忽然為壽星,送上一口大鐘,作為生日禮物送給老壽星,送鍾(送終)由於同音,總感覺到沒有討到吉照和順序,所以壽星能高興嗎!肯定不能!所以一直就流傳到今天。

    記得在九十年代時期,本村有一對戀人,都快談婚論嫁了,就在這一年,姑娘的哥哥家裡建樓房,小夥子家裡就送了一口大掛鐘,這下好了,姑娘的爸爸捧著鍾,送回到小夥子家裡,生氣的直接將鍾,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兩家大吵了一場,而後直接導致兩個情侶分手了……!所以在農村要想送禮物,最好不要送鍾!

    而關於喪不後補,相信全國的絕大部份地區都有這種風俗!這就牽涉到農村的大忌諱了!

    在中國農村奔喪弔孝,都有個規矩,最遲都必須趕在靈樞出殯前!只要靈樞一出門,就算關係再好再親,都不作信弔孝奔喪了!就算親戚朋友,打工在外地,實在趕不回來吃回喪,電話打個招呼,也就過去了!千萬不能犯了大忌,說等回來後補一下喪!那可就真的犯了農村的大忌諱了!也有可能反目成仇!本來親人離世,家人就悲痛萬分,三月圓墳之後,家屬就回歸正常的生活方式了!也想盡快地從悲痛中走出來,萬一遇到不識數的人,說不喪的話,那真的是犯忌了!所以,有些事情,是一定要三思而後行的,免得給別人帶來不愉快!

    這就是為什麼說,壽不送鍾(終),喪不後補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新派詩人圈上線才一週,為什麼加入者迅速增長,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