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文亦物

    古樓閣建築,是我們傳統建築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往往結構複雜、造型精巧、裝飾華美、體型碩大,絕大多數在三層以上,經常以十字歇山頂出現,在佛寺中它們是藏經樓、法藏閣、大悲閣,在道觀中又成為玉皇閣、玄鑑樓、梳妝樓、五鳳樓,在關帝廟中是春秋樓、讀書樓,大有不同。而一些古城、古鎮、古街區中,位於市中心往往也有古樓閣,它們既是過街樓也是鼓樓、市樓,如我們今天要說的孝義中陽樓就是如此:

    1、壯而不莽 繁而不瑣的清末過街樓

    中陽樓是孝義的文化標誌,樓址所在就是當年的永安市場,北魏年間永安縣治也位於這裡。這是一座建於清末的樓閣,距今約有百年曆史,十字歇山琉璃頂,樓簷有瓦件和五彩脊飾,頂部的溝滴、排山、博風板、懸魚、鴟吻、脊剎光彩奪目,應是後來重修的時候大量更換過。

    中陽樓結構奇特,簷下斗拱變幻莫測。一層簷下為三踩單昂,昂嘴如意形,耍頭龍形;二層斗拱是三踩單翹,轉角處加耍頭;三層斗拱變為五踩雙翹,四層優勢七踩三重昂,昂嘴為如意形,耍頭是螞蚱頭,如此變化多端,在古代樓閣中很少見。

    2、天工匠心 讓人驚歎的通天柱結構

    令人注意的是,它四層四簷,層數最終定為偶數,耐人尋味,想來應該是通天柱高度的限制。樓閣採用四根圓形通天大柱做內圈,下三層分別在外簷加了簷柱,上層的簷柱座在下層挑尖樑上,維持了整體的風貌。

    事實上,一座高達25米的古樓閣能百年屹立不倒並不完全憑藉柱網精心佈局。

    仔細看,會發現柱身上開口並不多,這是為了維持通天柱的強度,幾乎所有的橫向梁枋都連線在內圈上,而連線處歷來是古建築最為脆弱的部位,它們往往既要承受來自上層的重量壓力,又要抗住來自橫向的構件拉力,受力之艱難可想而知。

    當然,如果橫向的拉力不夠,建築還是容易在地震的搖晃中散架,所以在通天柱和其他的連線枋上加裝了一些鐵箍。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說法,那就是古建築的榫卯結構十分牛,是不需要使用哪怕一根釘子的。事實上,這一直是錯誤的看法,北宋《營造法式》中就有“諸作用釘料例”一卷,裡面講到使用鐵活是當時通用的手法,《清式營造則例》中也不乏鐵箍、鐵釘、鐵鋦等大木構建設的補充,古建築使用鐵物連線很常見,這絕非絕技,卻被部分媒體捧上神壇,令人啼笑皆非。

  • 2 # 手機使用者崔永方

    很報歉,我不是古建築專家,隔行如隔山嘛。古建築在樑柱之間的鉚隼結構非常貼合承重力學原理。但人工耗費巨大,現在除了修復古建築的工程外,任何建築無法承擔浩繁的人工預算,況且現在也很難找到大批合格的木工師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型鯉魚愛吃葷還是素食,釣的話用哪些餌成功率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