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璀璨星成
-
2 # 獵奇動物社
動物界跨物種的“愛情”說白了就是雜交,我們常說的獅虎獸、騾子、豹獅等動物就是兩種不同的動物雜交的產物。從這些雜交動物的產生,我們能看到動物界好像是真的存在“跨物種的愛情”,但是凡事我們不能只看表面,事實上,這些雜交動物的產生,並不是“愛情的結晶”,而是人為干預下的產物。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動物雜交的問題。
“跨物種的愛情”在自然界中幾乎是不存在的在開始我們就說過,動物的雜交在自然界中幾乎是不存在的,因為有生殖隔離的存在。生殖隔離,大家都不陌生,簡單地說它是指:在自然環境下,兩個不同的物種不會交配,或者交配後不會產生後代,亦或者產生後代,但後代不具備生育能力。
雖然生殖隔離的定義中有交配這一項,但是,絕大多數的動物都遵循著生殖隔離的生殖前隔離,也就是不交配。導致物種在自然環境中不存在交配行為的原因有很多,我們只列舉幾個比較常見的:
01 地理隔離,兩個物種分佈地區不同,自然環境下不會相遇
02 時間隔離,兩個物種的發情期不同
03 生態隔離,兩個物種的生態位完全不同,比如存在競爭關係以及存在捕食與被捕食的關係等等
04 行為隔離,兩個物種的繁殖行為不同
以上四個是自然界中野生動物之間普遍存在的生殖隔離表現,比如獅子和花豹本身就存在競爭關係,獅子遇到花豹,要麼趕走,要麼殺死,不會發生任何的其他交集,而一些食草動物,比如斑馬和角馬在非洲大草原上經常會相遇,但是角馬的發情期大都在每年的3-4月,而斑馬的發情期在每年的8-9月,這就是時間隔離。
自然環境下野生動物少見的雜交行為不可否認的是,在自然界中,確實有個別的野生動物在發情期會有與其他完全不同的動物繁殖的行為。在這裡我們舉兩個例子:大象和犀牛、南極毛皮海獅和企鵝。
大象和犀牛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動物,在極低的機率下會出現所謂的“跨物種愛情”,但是,這並不是“愛情”,因為雄性成年大象的力量是犀牛所無法抗衡的。在南非的匹林斯堡國家公園和赫盧赫盧韋–印姆弗魯茲公園中,工作人員統計了從1990年到2001年中,大象與犀牛的互動記錄,其中有六十多起,雄性大象在發情期殺死犀牛的記錄,而且還記錄了一起大象與犀牛的“愛情”。不過,根據工作人員描述,這頭特殊的大象是因為從出生到被趕出象群(象群在雄獸15歲時就會將其趕出),這頭大象都沒有見過正常的繁殖行為。所以,在可以讓大象進入“狂暴”狀態的發情期內,這頭大象才做出了這樣的行為。
至於南極毛皮海獅和企鵝,是在2011年,科學家在南極首次發現的,而且與大象和犀牛一樣的是海獅比企鵝有著明顯的體型優勢,所以企鵝無路可逃。這一舉動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濃厚興趣,透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科學家認為,海獅的這種行為,很有可能與雄性海獅需要透過決鬥來決定整片雌性海獅的歸屬有關,在繁殖期,海獅們通常會聚集到一起,雄性海獅們透過大戰來決定區域內雌性的歸屬,這就意味著那些較弱的雄性在發情期沒有機會繁殖。所以,脾氣暴躁的落敗者,選擇了對一旁無辜的企鵝撒氣。誠然,一種是哺乳動物,一種是鳥,二者連綱都不同,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
雜交動物是人類的需求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野生環境下,動物們都受生殖隔離的種種機制的約束,是極少發生“跨物種愛情”的,而且上面的兩個例子之所以能夠引起科學家的關注,是因為實在是太少見了,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並不是兩種動物要雜交產生後代而有的行為,而是一種明顯有體型優勢的物種具有著極強的主觀意識。
在當下,我們能夠看到的雜交動物幾乎都是在人工干預的情況下產生的,因為在人工干預下,獅子和老虎能夠一起從小養到大,將它們原本的地理隔離和生態隔離抹掉,然後在兩種動物的發情期時,把它們強制的關到一起,這樣就產生了獅虎獸。其他的騾子、豹獅、混血駱駝(羊駝和駱駝的後代)等等,都是人透過這種干預的方式讓動物被迫雜交而產生的後代。
那麼,人要這些雜交動物幹什麼呢?
不同的雜交動物能夠滿足人類不同的需求,比如騾子是馬和驢雜交的後代,它身上兼具驢和馬的優點(像驢那樣耐粗飼,負重、像馬那樣有奔跑能力),這種動物的產生將馬和驢巧妙地結合了起來,滿足了人們對“工具”的挑剔性(以前的人主要靠騾子來馱東西)。而像獅虎獸、豹獅、混血駱駝等動物,它們的出現就不是為了實用性了,而是為了吸引人的眼球,畢竟動物園中獅子和老虎常見,但獅虎獸極為罕見(獅子和老虎屬於兩種不同的動物,它們即使交配,成功產下後代的機率也不足1%,況且這1%的後代中,僅有不足10%能夠存活),這種動物的出現勢必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其他幾種雜交動物參照獅虎獸。(下圖為豹獅,比獅虎獸還要稀有,目前世界上僅繁育出兩頭,而且最後一頭早在1985年就死亡了,所以當下世界上沒有豹獅了)
總結在自然環境下,野生動物們都有著不同生殖隔離機制,正是這些隔離機制的存在,讓動物的基因可以不被汙染。而且從雜交的角度看,即使產生的雜交後代,它們也存在著較明顯的缺陷(比如獅虎獸會一直生長),在殘酷的大自然中,它們也終將被淘汰掉,這也是科學家們幾乎沒有在野生環境下發現雜交動物的原因。
所以,所謂的“跨物種愛情”,只能是人強制的給兩種動物“搭好鵲橋”才有的“愛情”,而這種“愛情”除了對人類有一定的利用價值外,對動物來說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回覆列表
有,肯定是有,但是,比例很少。也就是說,絕大多數都是喜歡本物種之內的為最多。
比如,前些年就有非洲雄獅跟東北虎交配所生的雜交品種。不過,它的壽命可能會受影響。
因為每一個物種都有它特定的一種基因,跨物種的愛情多半都是在人為的情況下產生的,其實不同的物種進行交配,因為它們的基因不同,所以說它們的後代的成活率會受到影響。我雖然說不是生物專家,我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的積極探索,這種物種界限的壁壘有可能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