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奇觀古今
-
2 # 歷史閒趣堂
可以說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明朝時期的朝廷官吏大多都是由科舉考試任職的,所以官場中基本上都是文官的勢力,文官不想限制皇權都難。但是清朝制度雖然都是仿明朝的,但是小部分細節是有所不同的,而正是因為這小部分細節才導致了兩者文官集團的差別。
清朝也有科舉制度吸納人才,而且很多時候甚至比明朝科舉招募官吏還多,但是為什麼沒有讓文官集團氾濫呢?
首先就是因為從軍的滿族人可以透過軍工來轉任文職,因此清朝部分文官雖然是文官但卻由武將轉任的所以掀不起風浪。其次就是清朝的滿漢問題,由於科舉錄取滿漢人數是一比一的,所以純文官中既有滿族人也有漢族人。兩族文官之間的矛盾也讓他們忘記了限制皇權。最後就是朝廷裡還有許多蒙滿貴族、八旗貴胄有客觀的權利,因此也削弱了文官的力量。
-
3 # 愛看愛思考
滿清朝廷,並沒有大明朝一樣的內閣制度。先期是上書房,後來是軍機處,但是這些機構?全部都是皇帝的幕僚和執行機構!這個和大明朝和內閣制完全不一樣!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上書房和後來的軍機處必須只能夠執行皇帝作出來的決定。明朝的內閣是有權利封還皇帝的聖旨的,
-
4 #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因為人家有八旗鐵桿莊稼啊,這玩意天然是和滿清皇帝是一體的,與皇帝休慼相關,可謂是一損俱損,有了這些人誰還需要東廠錦衣衛這群low貨,而且滿漢有實現雙軌制,這就註定了滿漢不能一體同心,應該是旗漢,所以後來無論八旗怎麼腐敗不堪,滿清皇帝也不能真的下狠心治理,因為這是他的基本盤啊,充其量也就讓漢八旗滾蛋,滿八旗那是萬萬不敢動的,太平天國之中八旗腐朽不堪暴露在世人面前,一下子漢人大臣就趁勢而起,以往只有旗人大爺呵斥漢人奴才的份,那個時候也已經有了漢人訓斥旗人了。
八旗不行了,滿清也就基本完蛋了,要不是太平天國那會局勢複雜,滿清當時就該完蛋了,可惜內部曾國藩有野心沒實力,外部列強力挺大清。
而明朝靖難之後,朱棣為了防止有人複製一遍他的套路,對皇族宗室嚴防死守,硬生生把朱元璋定下拱衛皇室的宗室變成了養豬場高階囚籠。而到了土木堡之變,有點能力武將勳貴基本被一網打盡,兵權也大部分歸了兵部,當然那個時候文臣也一樣損失慘重,但問題是文臣可以透過科舉源源不斷的產生,而勳貴武將損失了很難得到補充,就這樣勳貴武將也被文官踩在腳下了,越發畸形。
皇帝失去了和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武將,他總不能親自下場和文官掰手腕吧,當然這樣的也有比如嘉靖可惜最後還是被玩了,還有一個就崇禎這貨親自下場結果吊死了。所以他們只能尋找廠衛這種人他控制朝堂。
-
5 # 黑板前的胡楊林
1、民族問題
滿族從建立清王朝到最終走向滅亡,民族問題一直都是主要矛盾。尤其是清朝初期,滿漢民族問題可謂是相當激烈,不管是《康熙王朝》中的朱三太子,還是《書劍恩仇錄》中的陳家洛,雖然這些都是虛構的影視形象,但是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民間反滿團體可謂是層出不窮。
當然這是民間的民族問題,朝堂之上也是矛盾不斷,衝突不斷,直至到清朝末年漢族官員的整體地位也沒有提高太多。而這樣的矛盾問題,也是皇帝最喜歡的制衡原則,適當的打壓滿族官僚集團,提拔漢族官員,也可以有效的拉攏的漢族士大夫為之效命。
2、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一種典型的宗族制度,由女真部落的狩獵制度發展而來。這種制度等級分明,職權分明,主奴思想嚴重,即便身居高位也是忠於自己的旗主。看過清宮劇的朋友都會發現一個現象,有的大臣對皇上自稱奴才,有的則稱臣。其實,這稱呼不是誰想怎麼喊就怎麼喊的,稱奴才的一般為滿族或者是漢八旗,說白了就是皇帝家的僕人,是自己人,這在當時可以算是一種榮譽而不是恥辱。而且滿人官僚即便科舉出身,腦子裡仍然抱有主奴意識。何況很多滿人官僚也不是科舉出身,就像和珅,內務府抬轎子的,正兒八經的奴才。和皇帝硬鋼,需要的不是主奴意識,而是以天下為己任計程車大夫精神。
3、文字獄
文字獄雖然歷朝歷代都有,但是清朝的文字獄可謂是登峰造極了,文字獄幾乎延續了整個大清王朝250多年的歷史,像早期的順治帝施文字獄7次,康熙帝施文字獄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獄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獄130多次。每發大案動輒抄家滅族,斬殺流放人數不計可數。這些問題的根源還在於不同的民族文化差異,滿清統治者的不自信,但是這對當時的文官集團卻起到了很好的威懾效果。
4、南書房、軍機處
從康熙設立南書房,到雍正的軍機處,清朝可以說是完美的完成了君主集權與中央集權。軍政大權全部收歸中央,決策權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加上清朝對朋黨的打擊力度可謂是前所未有,雖然不能根本禁絕,但是效果還是明顯的。所以,在既沒有任何實際決策權,又沒有言論自由,還要擔心民族迫害的環境下,清朝的文官集團怎麼能夠牽制皇帝!
-
6 # 話嘮社會
因為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所以統治內部自始至終都有著滿漢之爭。
在滿清入關之後順治登基,在這個時候其實天下還沒有徹底安定,因為滿洲統治者的文化水平確實普遍較差,這個時候是大量重用了漢人做官的。但問題在於,這個時期戰爭較多,武官有著很大的話語權。並且當時清朝剛剛入關,能夠做官的漢人自然是投降派,這個時期也就不存在什麼集團之類的說法了。雖然這個時期用了很多漢人,但是滿人對於漢族的不信任感一直到了慈禧的時期還是有的。所以從順治皇帝開始,就有了對於滿人教育加強的概念。在這之後,天下逐漸走向了安定。滿人也開始迅速加強本族的文化教育,在科舉考試中滿漢錄取的比例達到了一比一。雖然說這樣看起來還是比較公平的,但當時漢人的人口數量比滿人已經多了近百倍。所以科舉其實對於滿人是非常有利的,而且對於八旗子弟來說,即便是做了軍官,也可以透過自身的軍功來轉成文官,除此之外還有血緣關係、祖宗的戰功等。正是這些原因,到了康熙時期,文官集團中滿人的數量大幅度上漲。一直到了乾隆年間的時候,不管是中央文官還是地方的封疆大吏,百分之九十全部都是滿人。雖然說滿人已經加強了文化教育,但終究是文化底蘊太差。在入關之前,滿人還是處於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中間,所以滿人保持了很多奴隸制的底子在。雖然說很多滿人官僚都接受了文化學習,並且通過了科舉考試,但是他們的腦子裡還是有著主奴意識的。也正是這樣的意識,才導致了在清朝時期,文官集團一直都是不成氣候的。原因很簡單,滿朝文武百分之八十都是皇帝的奴才,誰還敢以天下為己任來懟皇帝呢。 -
7 # 楓葉0829
題中也說了清朝官位制度大部仿照明朝,也就是說有些地方是不一樣的,而恰恰就是這不一樣的地方,使得清朝皇帝不受文官集團限制。
明朝文官集團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內閣!如果沒有內閣的帶領,文官集團是沒有資格去限制皇帝的。到了清朝,雍正時期設立了軍機處,內閣基本上就變成了擺設,至於說康熙時期沒有軍機處怎麼也沒受文官限制,這事可以問問朱棣怎麼有內閣,都沒人敢管他。一般開國皇帝和繼位者都不會受到限制,歷朝歷代大部分都是如此。
在明朝,內閣是用來制衡皇帝的,內閣有一項權力叫“票擬”,也叫做票旨、條旨,也就是說對於來自全國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內閣學士“用小票墨書”,即把批閱建議寫在紙上並貼在各奏疏的對面上以進呈。當內閣有強人執掌時,很多事情甚至可能就不會送達皇帝面前。而清朝呢,在雍正設立軍機處以後,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而軍機處呢只是皇帝的顧問,並沒有權力去決定什麼。
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明朝言官是很厲害的,為什麼呢?朱元璋設立的明朝言官,不僅職業化,還越來越規模化。其成員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品級不大,權力不小,上至國家大事小到市井傳聞,大到皇帝小到草民,看不慣就上朝奏報。言官只負責上書,對與錯由皇帝自己判斷,錯了也不用負責任。老祖宗朱元璋說了言官不因言獲罪,所以明朝的言官戰鬥力是很強的,反正你不能殺死我,至於處罰我,那我還能贏得清名。
最後一點就是,明初的時候文官集團還沒這麼壯大,還不是明英宗朱祁鎮整了一出土木堡之變,把老朱家的基本盤勳貴給全坑進去了,導致了朝堂之上失去了制衡。清朝就不一樣,既沒有言官不因言獲罪一說,又有滿清八旗這種基本盤,誰鬧事誰死,才不慣著呢。也因此清朝的文官集團一直屈服於皇權之下。
-
8 # 愚一得
這個問題必須要提到文官集團,文官集團顧名思義是由文官組成的利益集團,由文官集團控制的政治被成為官僚政治,明朝就是一種官僚政治。在明朝文官的權力極大,他們上制皇帝,下撫萬民。即使是皇帝,如果有不合他們心意之舉,輕則直言勸諫,重則以辭職相威脅,甚至以死相逼。而且他們一般不單獨行動,而是糾集一幫官員,一群人單挑皇帝一人,所以稱之為集團。強勢的皇帝如朱棣,用殺戮和鮮血制服文官。有手段得皇帝如嘉靖,分化文官相互制衡。但是一般明朝的皇帝勢單力薄沒有強硬的手腕和高超的手段,於是就只能尋找幫手,找的幫手基本上都是太監。
清朝政治上基本都是學習的明朝,但卻為什麼沒有文官集團可以限制皇帝?。文官集團產生於科舉制度,透過讀書科考成為朝廷官員,因為都是科舉上來的,所以容易抱團,成為文官集團。清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皇朝,而作為統治階層,清朝卻禁止滿族的八旗子弟進行科考,所以透過科考成為官員的都是漢人,自然清朝的文官集團主要由漢人組成。對於漢族清朝的統治者無時無刻不在防備著,漢人組成的文官集團也不可能掌握正真的權力,比如最關鍵的軍權。而且,一旦有一絲異樣,那可能就是身死族滅,清朝就曾多次大興文字獄,以乾隆朝最盛。作為二等公民的漢人所組成的文官集團,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做官,做事,限制皇帝?做夢都不敢這麼想。
-
9 # 小小景頁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考慮到這兩個朝代的區別與不同。
第一點,兩個朝代根基不同。
明朝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起來的最後一個漢民族王朝,其根基為漢人。清朝是由皇太極率領女真族打入關內,屬於外民族的入侵,對漢族人的統治。
文官集團是屬於漢族人的,所以在兩個朝代就是地位上的根本性不同。一個是當家做主,大家都一樣,同根同組,說白了只有陣營的區別。另一個,卻是從出身上就低人一等,屬於被統治的階層,怎麼可能會受制於文官集團。如有需要,直接麾下屠刀即可。
第二點,兩個朝代的核心(權力)中樞不同。
在明朝,明太祖為掌權,廢除丞相制度,建立起內閣首輔六部制度。核心中樞就是內閣,國家幾乎所有的詔令都由此批註、發出。而內閣首輔制度,其根本還是那些酸儒文臣,比如赫赫有名的張居正。他們在把持著朝政,代表的就是一大批士大夫階層,也就是文官集團。
在清朝,尤其是後期,其根本核心中樞是軍機處。其他諸如內閣,那只是渣渣,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雖然是文武之分,職能不同。軍機處的人物自然都是滿族了,哪有漢族人的容身之處。
第三點,兩個朝代軍事力量的比重。
在明朝,從朱元璋起就開始重文抑武,殺大將藍玉以及很多隨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武將,只為了給後代鋪好路,滅殺不穩定因子,建造一個穩定的國家框架和根基。而且軍事上,採用衛所制度,即統兵權和指揮權分離,被所謂的衛指揮使司(文官)遏制。最終造就了文昌武弱的境況。
清朝,是在馬背上打下來的。所以,在歷代皇帝心裡,如果想要統治這個帝國,就要依靠強大的武力。即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只要有武裝(滿族八旗),就能在根本上掌控這個國家。文官的作用,只是處理日常朝政的瑣事而已。萬萬不可能任由文官爬到頭上進行制約。
第四點,兩個朝代祖制不同。
明朝建立後,太祖皇帝朱元璋為了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可以省心省力,坐穩皇位,世代流傳。一個是掃平障礙,只留下所謂的“治世能臣”,還寫下《皇明祖訓》,對子孫的一言一行都進行規範,實在是徹徹底底地進行圈養,根本就不再會有主動性,只能受制於各種祖宗禮法制度的規範與壓迫。
清朝則不同,他們信奉一條——漢人可用而不可信。所有的權利都集中在滿族這一小撮人的手裡。所謂的文官漢人,那僅僅就是他們手中利用的工具而已。只要聽話能幫助辦事就行,其他就別想了,更不用說越俎代庖,受到制約了。
-
10 # 鄭小磊5
因為清朝皇帝集權,信奉皇權至上,喜歡獨裁決斷,還有一點就是清朝本來就是遊牧民族,自卑感比較強,對漢人一直有著嚴密的防範措施,雖然有漢臣做官,有宰相之位,那都是文職,沒有兵權,對清廷沒有構成威脅,即使有後來的年羹堯,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那也是迫不得已才用,只要用盡,會立刻去掉收回權力,只要沒有軍權,就沒有造反的可能性,因此清朝官員,只有跪聽,沒有裁決權,更沒有決定權,也就是什麼事情都要上奏皇帝,而明朝就不一樣了,明朝實行內閣制,有票擬權,有退回聖旨的權力,但是皇帝有決定權,這就是明朝官員和清朝官員的區別
回覆列表
因為他是外來政權,他有自己的基本盤。就是八旗,滿族。他給予自己的基本盤超國民的待遇。用以抗衡漢人的文人階層,而明在靖難之後就已經將自己的宗族當成了自己的敵人。文人要你權,皇族要你命。而清的軍權也一直牢牢的自己手中,這也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後期清軍的戰鬥力直線的下降,反正軍權都在滿人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