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空相信十四行

    的確在國內很少看見印度的小說,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一個國家,有多種地方語言文學。

    當我看見這個題目,第一個跳出腦海是印度偉大的文學家泰戈爾,我最鍾情的偉大詩人之一。他有兩部小說《沉船》和《戈拉》,國內有中譯本。

    記得還有普列姆昌德的《戈丹》和印裔薩曼·魯西迪的《午夜之子》,以及後超越《午夜之子》震驚文壇,阿蘭達蒂·洛伊的《微物之神》!

  • 2 # 味論天竺

    印度當然是有小說的了,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既有用印度本地語言寫作的作品,也有用英語寫作的作品。我覺得近代小說是印度文學中最有張力的,充滿了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推薦一部以上個世紀南印度鄉村為背景的小說,名叫《儀式》(Samskara)。Samskara是一個梵語詞,sam的詞根意為集,kara的詞根kṛ意為做,即指的是人生的儀式。一個印度教徒從生到死一共要進行16個儀式。這部小說即以人生的最後一個儀式葬禮為由而展開。講的是南印度卡納卡塔邦鄉下的一個婆羅門社群中,一個離經叛道的婆羅門驟然離世之後,給社群裡其他婆羅門留下了一個如何為他舉行最後的儀式(葬禮)的難題。

    小說的主角 Praneshacharya是整個社群裡唯一一個虔誠的婆羅門,他一直奉行著苦行的生活。然而最終,他也在人類本能的驅使下,和死者的遺孀,一個賤民種姓的女子chandri發生了關係。這部小說對婆羅門的虛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反思,而這種反思也帶有著強烈的自省,與自省後無奈又迷茫的意味。作者本身也是一個婆羅門。“你離棄了慾望,而慾望沒有離棄你;你自外於世,而世不肯外於你”。歸根到底,人類的血肉之軀,該如何實現對神的追求;隨著世界越來越複雜,古老的人民不相往來的秩序該如何延續。一方面婆羅門內部的虛偽、僵化和腐朽,另一方面是現代性程序的強烈衝擊,這套延續了千年的社會秩序搖搖欲墜,又將何去何從。諷刺的筆鋒之下,又充滿了懷舊的意味,那種人人各安其位的舊時代的秩序,終究一去不復返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說你的行業,工作年限還有對應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