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談股論基666

    如果哪個理財,說收益20%、30%,想都不要想,直接拒絕。如果說是100%以上的收益,可以考慮去報案了,基本上可以肯定是騙子無疑了。麻煩的是說收益在8-12%的,很容易被吸引,高吧,不是特別高,而且又不低,很有吸引力。那麼瞭解一下,根據投資目標,投資年限,投資付出,看看邏輯是否合理。如果根本聽不懂,就不要考慮了,說明裡面的邏輯太多了,完全存在被騙的風險。天上掉餡餅的,基本上就是屬於騙子行業。

    超出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不能碰。

    有的人虧損50%面不改色,或者是看好未來前景,或者是資金佔用很少。比如拿出百分之十投資,虧損了50%,相當於資金只虧損了5%。有的人虧損50%傷心欲絕,因為可能是借來的錢,可以是抵押貸款,也可能是全部資金,比如只有10萬,虧損了5萬,影響了生活。風險承受能力,決定了投入方向和目標。選擇什麼理財方式?理財沒有對錯,只有是否合適。與風險承受能力匹配。堅決杜絕”天下掉餡餅“的投資。

  • 2 # 薩莎之光

    我們知道,為數不少的普通百姓都沒有什麼理財知識,很多人都是因為聽信了各種口頭承諾的誘惑而涉足理財領域,甚至在購買了基金以後或許還不知道什麼叫指數基金,更別說什麼像什麼期貨之類的需要很多專業知識才能夠玩轉的理財專案。所以如果你想要涉足的理財領域自己完全不懂,那我建議你不碰為妙。但如果你真的任何領域都不懂但自己卻又非常想其他人一樣通過理財錢生錢,那我建議你在入坑前先把相關的基本知識都學一下。雖然不能做到精通,但至少對你要涉足的領域有個最基本的認識與瞭解,這樣也不會被帶到坑裡。同時如果你發現這個領域自己通過學習也無法上手,那就說明這種理財方式是真的不適合你,那你就真的不能碰了。

    是的,我這裡用的是“任何”。隨著前兩年P2P平臺紛紛爆雷,對我而言,P2P已經與爆雷劃上了等號。不管其廣告說的如何動聽,承諾如何安心,監管如何正規,收益如何動人,記住,只要其性質是P2P的千萬不能碰。

    什麼是P2P?就是私人提供一個平臺,使用者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問人借錢,也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借錢給別人。通常爆雷就這麼幾個套路,早年是平臺負責人卷錢跑路,後來是借錢人跑路平臺還不出倒閉,再後來是債權人大量提現造成擠兌倒閉。千千萬萬種倒閉方式,匯聚成一句話:別碰P2P。

    有些小白說,那餘額寶與微眾銀行不也是P2P嗎?錯了,餘額寶是一種貨幣基金,微眾銀行是騰訊控股的一家網際網路民營銀行。這兩家都與P2P沒有任何關係。

    什麼是基於違法內容的?大家最熟知的——傳銷啊。推廣人員那口吐蓮花,說出來的內容極具誘惑力,但本質核心就是發展下線,這種玩意別說碰了,連一個字都不能聽。另外這裡順便說一下,直銷並不是傳銷,直銷的本意在於賣東西,直接銷售給你的意思,而傳銷的本意在於發展下線,靠人頭賺錢,這個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一般的理財產品,可能會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購買。但如果是什麼朋友介紹的方式讓你購買,那你可要長個心眼了。這種來路不明的所謂理財,背後往往都是一些違法勾當。比如某朋友跟你說,一起買一個體育理財產品,最後實質是體育博彩,也就是賭博。這種情況必須第一時間進行拒絕。

    綜上所述,理財基本都有風險,就算你所購買的不是P2P也不是一些違法與來路不明的理財產品,也不要覺得有相關專業機構給你操作你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多學點專業知識才能避免各種意料之外的問題,也能開闊你的眼界,這樣當日後你的投資經驗也跟著一起累積後,你就可以逐漸放開手腳,嘗試一些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了。

    希望我今天的回答能夠給你帶來一點幫助。

  • 3 # 金聲繚繞

    P2P肯定是不用說的,畢竟高收益的背後就是高風險,但是很多人總感覺自己不會成為最後一棒的人。

    最近比較流行的“區塊鏈”,其實是對這一技術的曲解,很多以此為賣點的傳銷團伙孕育而生,每天做著集資的勾當,欺騙投資者入坑,幫其宣傳。

    另外還有一些所謂的“幣圈”交易平臺,這種在國內命令禁止的違法東西,在他們口中變成了“合法、正規”的平臺,一問才知道他們說的是在東南亞的小國家合法,那你怎麼不去移民?這種平臺的最大風險就是跑路風險,無論餅畫的多大,最後都是跑路一條。此外,虛假交易,不成交報假單也是慣用伎倆,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觀裡,只要參加了都賺了錢,請問賺的錢從哪裡來?懂交易的人都知道,買賣雙方才成立交易,一方賺的錢就是另一方虧的,他們竟然4個人大牌,4個都贏,你說神奇不神奇。問到交易勝利的時候,他們還能自信的喊出100%。

    除了這些之外,一些看上去十分可疑的理財專案、投資平臺也千萬不要去嘗試,很可能分分鐘打水漂。

  • 4 # 保險經紀人謝天謝地

    那我的答案是:超出自己認知能力邊界的理財方式不能碰!

    比如說P2P,大部分人投資P2P是看到收益高,身邊的朋友也在投。忍不住找了一家就投進去,結果出不來。但也有少部分人,賺到錢, 安全上岸。為什麼會這樣?對這種理財方式的認知水平不一樣,對遊戲規則的熟悉程度不一樣。

    分享個朋友如何在P2P上岸的故事給大家,她能上岸得益於她事前做足了充分的準備:

    事前:這個朋友投資一家P2P公司前 就已經預料到這家公司的玩法最多能撐到半年,超過半年就會崩盤。預估好了遊戲結束時間,她做了一件事,投資前通過關係讓P2P公司的總監級管理層個人出保證書,保證本金安全負連帶責任。

    事中:但這家公司的崩盤速度還是超出了她的預期,她提前得到了訊息。拿著保證書,帶著律師 提前找上公司。這樣做的結果是:保住了自己的本金,損失了一部分收益,安全上岸。

    事後:當我聽到她的故事時,先驚訝於她的幸運上岸,後又感慨於她的能力不凡。

    這個世界哪有這麼多的幸運兒能從各種理財陷阱中脫身而出,看到一個人成功脫身的時候,更多的目光應該投射到為什麼是他?他是如何辦到的?這樣我們才能提升自我,知道哪些理財方式千萬不能碰,歡迎與大家進一步交流。

  • 5 # 瞎說說

    P2P不僅傷財還害命。

    某天同事上班期間急衝衝接到一個電話就奪門而出都來不及跟領導請假。

    事後才來補齊請假資料告訴領導和我們,我們都表示了理解。

    原來她的父母是退休工人,在家帶孫子的閒餘認識了做P2P的銷售,在甜言蜜語中也在一步步圈套中把自己的一生積蓄全投到一個投資酒店式公寓的理財專案中。

    剛開始確實很穩定有收益,10萬進去一個月就收到了1萬的利息,5個月後總投資額滾到了100萬,(上海的退休阿姨錢真的多啊)但是第六個月的時候,利息不正常了。兩老聯絡銷售也失聯了,就自己坐地鐵到達高大上的理財公司。

    這才發現這公司早已人去樓空,法院貼了封條還有不少其他受害人在門口聚集痛苦。

    這下這兩個老人一時氣血上湧直接暈過去了被保安120送進醫院,我同事接到電話直奔醫院去了。

    最後這兩個老人時挽救過來了,但這個案件警察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破能抓到凶手。

    同事只能安慰父母就當出去旅遊了人在就可以了。

    這樣的身邊事很多,給我們一個警鐘,你看中別人的高息別人在覬覦你的本金。

  • 6 # 老徐說財經

    要理財,先學習。想要好好理財,做到資產增值,首先要對理財有一些基本的瞭解,有獨立的風險判斷能力,對於理財資金的投向、收益的來源、資金管理人、存在的風險要知曉,如果投資人對理財的基本情況一無所知,那麼就不要去理財。根據個人的從業經驗,建議以下理財不要去碰。

    1、P2P不要投。P2P由於脫離了銀保監會的監管,資金被挪用,風險非常大。目前國內的P2P基本已經關閉,不管是國有背景還是上市公司背景的都無法逃避關門的命運,因此P2P決定不要投。

    2、區塊鏈不要投。目前區塊鏈的概念很火,很多皮包公司藉助區塊鏈的概念來吸收資金,然後通過非法手段挪用資金,風險很大。區塊鏈本身是一種技術,不是一個產品,現實中很多公司把區塊鏈包裝成產品,用於向非特定人群募集資金,千萬不要買。

    我說的只是其中比較典型的兩種,現實中還有很多種高風險的理財,我們一定要睜大眼睛。對於有“高回報”“高利率”“小平臺”“傳銷式”“非法”等屬性的理財不能碰,大部分暴雷的產品都有這幾個特性,希望大家不要貪小便宜,始終相信高收益一定伴隨著高風險。

  • 7 # 知樂惠

    在當今社會,理財成了所有人和所有家庭都離不開的話題,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成了當前人們的口頭禪,可是現實生活中,卻有存在著大量的理財陷阱,哪些理財方式是絕對不能碰的呢?

    第一,區塊鏈。區塊鏈作為網際網路的一種新技術,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是許多理財投資者是打著區塊鏈的旗號的騙局,而在中國數字貨幣的炒作都是為了騙錢的。

    第二,P2P。網際網路金融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到了中國就成了金融騙局,所有的P2P都是編個假專案圈錢跑路。很多國企、上市公司背景的P2P網貸公司也相繼出事,無數投資者的血汗錢打了水漂。

    第三,原始股。所有的原始股都是騙人的。原始股是不能對公眾銷售的,私自發行原始股是非法的。創始公司的股權融資都是針對金融機構,例如,風險投資基金或者私募股權基金,是不會針對個人的,個人根本沒有對專案的判斷能力,更何況社會的所謂原始股騙局,專案都是假的,或是說使用了某個知名的企業的名義來騙錢,實際所謂的原始股與某個知名的企業沒有關係。

    第四,海景房。中國的海景房基本都是為了騙錢的,所謂投資海景房,最後都是血本無歸。

    第五,面向社會的私募基金。私募基金是面向合格投資者私下募集的,是不允許面向社會公眾的,面向社會公眾的私募基金都是騙局。

    第六,各種理財名義的非法集資。現在社會各種名目繁多的理財,其實都是非法集資者編制的謊言。

    理財是需要理財,但是需要到正規合法的金融機構去,一次理財被騙,終身的財富就會賠光。實際上6%以上就要非常警惕了,因為現在無風險利率很低,連至少100萬門檻起的信託產品都只有6%到7%的收益,更何況其他產品。10%以上還說保本,聽我的,理都不要理。千萬不要參與各種民間借貸,高利貸,不管收益率有多誘人,搞不好就變成非法集資資金被沒收,或者騙子捲款消失血本無歸。不受法律保護的投資都是非常危險的。

    總之,個人理財還是一樣以安全為主,收益為輔,理解收益與風險一定是高相關的,少去佔小便宜,遠離不符合常識的理財產品,守住自己的血汗錢。

  • 8 # Max小胖

    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提示,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首先不合法的理財產品是絕對不能碰的,其次不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也絕對不要碰。

    簡單點說,就是一些非法集資,這類產品往往以高息為噱頭,用拉人頭的方式去營銷,非常具有誘惑力,也往往容易被熟人利用,所以這類產品不僅不能碰,而且偽裝度最高 ,需要小心分辨。

    比如你是一個理財小白,沒有任何的投資經驗,那麼權益類投資和投機性的投資就堅決不要碰,權益類投資像股票、外匯、期貨這些需要專業知識才有可能獲利,投機性的投資,像收藏品、玉石之類的要求就更高了,不精通的話錢投進去可能是石沉大海,血本無歸。

    這裡說的就是P2P,2018年P2P暴雷的平臺有上百家,有籍籍無名的小平臺,也有聲名顯赫的頭部平臺,在P2P這個行業裡,魚龍混雜,P2P主要牽涉的資金池、自融等問題,作為我們一個普通的投資者根本無法分辨,因為這些資訊披露是非常不完整的,即便披露出來我們也分辨不出來真假,建議暫時觀望,不要碰,不要有僥倖心理,一時沒事不代表一直沒事。

    最好的理財方式就是在你缺乏理財相關知識的時候交給專業的機構去做,選擇銀行也好,選擇券商也好,起碼可以做到資訊透明。在你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和投資經驗的時候,你就可以適當的拓寬投資範圍,去追求一下高收益。

  • 9 # 理財師玉顏

    理財,就是錢生錢,投錢之後,錢去往哪裡?調動了什麼社會資源,產生了什麼社會效益,這些你知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最好不要碰。

    理財,首先要注重的就是資金的安全性,其次是流動性和收益性。

    題主說的“千萬不能碰”,著重點也就是在安全性上面。

    看不懂收益來源邏輯的理財方式,不能碰

    比如前段時間流行的00後炒鞋炒裙子,不少玩家聲稱賺到了幾百上千萬,但是這裡面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一雙鞋子,造假能有多少?炒到十幾萬?為什麼能交易成功?為什麼受追捧?是不是泡沫?沒看懂之前,最好不要碰。

    收益率明顯高於常識的理財方式,不能碰

    常識告訴我們,一般無風險收益率在4%-6%,高於6%就有損失本金的風險。那麼4%-6%就是比較安全的收益率,為什麼呢?因為銀行向外貸款賺錢收的利息在7%-10%,在它自己有錢賺的前提下,給儲戶4%-6%,它是樂意的,整個資金流動邏輯是成立的,高於6%,銀行自己都可能虧損,那麼又怎麼能保證你的資金安全呢?

    期限短但收益高的理財方式,不能碰

    近年來民營企業的日子不好過,融資難,費用高,民間借貸一直都在。如果有公司拿著一紙合同,裡面是一個包裝好的金融產品,比如投X萬,半年或一年,每月付息或者到期還本付息,但收益有6%-10%,那麼趕緊躲遠一點,因為要在半年或者一年,這麼短的時間就產生這麼高的收益,其實在實體經濟很難做到,銀行5年定期基準利率也才2.75%

    沒有完整善後方案的理財方式,不能碰

    理財方式,說白了就是一系列的經濟活動,每一個環節都產生價值,才能在最終結算時兌現收益。如果眾多經濟環節中,哪一個環節斷掉了,一定要看看有沒有善後方案,也就是看有沒有兜底的一方,它是否具備兌付的實力。比如在銀行買理財產品,要看合同中有沒有寫最後誰埋單。一般來說,能兜底保本的就只有存款保險制度,每家銀行每人50萬元的安全額度,還有買保險,如果保險公司倒了,銀保監會接手後指定新的保險公司來接手,能夠從制度上保證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利益。

  • 10 # 投資新勢力

    我經常和朋友們說銀行高於6%的理財是有風險的,有虧損本金的風險,大家不要購買,我們普通人購買4%-5%的理財產品就可以了,這是屬於低風險產品,以前也就是銀行俗稱的保本產品,後面國家不讓用保本這個詞出現在銀行的銷售中。

    高於6%的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不是我說的,是我在銀行的親戚告訴我的。

    那麼6%的利息為什麼就風險大了,銀行不會給我們白打工,普通的商業貸款已經滿足不了銀行支付我們這些利息了,那麼只能去尋找更高階的專案,大家都知道,投資是有賺有賠的,所以6%以上的專案都是中高風險專案,損失本金的概率也是一點點增加的。

    最典型的就是以前借貸平臺剛流行的時候,是有銀行的資本進去的,借貸平臺給銀行的利息是10-13個點,所以以前6%以上的理財產品很多,銀行也是躺賺6個點左右的,而且這部分不可控的風險很大,後面出事的很多。

    現在全球都是降息刺激經濟,4%的理財產品後面會不會還有很多都很不確定,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只建議購買4%左右的理財和國債,安全,風險低。對於其他的產品還是不建議了。

    大家都要明白一個道理,銀行用我們的錢去賺錢才可能給我們利息,利息越高我們承受的風險越大,銀行不可能給我們白打工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通過跑步運動鍛鍊身體,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