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龍王龍九

    1777年,是清乾隆四十二年,這一年發生的眾多事件,我個人認為最重大的事件(即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事件)是民壯火槍廢止事件。即民壯停止演習使用火槍!

    乾隆四十二年(1777)二月二十六日,大臣國泰上疏指出:各屬民壯鳥槍,應令實力操演,以收實用。民壯是明清兩代的一種地方民兵,由於部分地區兵勇不足,且職有專攻,民壯就起到民兵和義警雙重作用,同時還起到了預備役軍人的作用,但由於民壯是一種經常性雜役(屬於臨時工)。所以民壯隊伍多為濫竽充數,應付了事。加強民壯訓練這本來是一件有利於國防的好事!誰知卻遭到乾隆帝駁斥,他說:各省地方,設立民壯,是為了巡緝盜匪,防護倉監,協助營兵,同資守禦。民壯是由鄉民召募充當,與入伍食糧兵士不同;況且火藥關係重大,也不便散給人役。如果都使演習鳥槍,並令熟練進步連環法,對於除暴防奸,並無裨益。另外,各省訓練純熟火器的人太多,則又不可不預防弊害。乾隆帝還舉例說,山東王倫滋擾一案,就是因為他們不善施放槍炮,所以很快才被平定。結果,清政府決定,各省州縣額設民壯,應盡心訓練,操演尋常技藝,與兵丁等同資捍禦,以收實效,無需演習鳥槍。

    武科不得改用鳥槍!這種對火器的禁錮和對漢人的提防是後來導致中國陷入半殖民地的窘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 2 # Liwenqiang1010

    一、恢復翻譯科試

    乾隆四十一年(1777)十二月初八日,乾隆帝諭示:翻譯鄉會試停止以來,已二十餘年。近日滿洲學習清文、善翻譯者越來越少。現在應以乾隆戊戍年八月,考試翻譯舉人,已亥年三月,考試翻譯進士,既與文武科場日期兩不相礙,又可有一年時間從容準備,以求翻譯益臻精熟。就這樣,清廷翻譯科試正式恢復。

    二、編列《貳臣傳》

    乾隆四十一年(1777)十二月,清廷國史館決定編輯《貳臣傳》。初三日,乾隆帝就此頒發諭示,《貳臣傳》一書共十二卷,列一百二十五人,都是降清的明朝官吏,如劉良佐、洪承疇、錢謙益等。

    三、戴震逝世

    乾隆四十二年(1777),傑出的思想家戴震因病去世,終年五十五歲,戴震,字東原,安徽休寧(今屯溪市)人。他少年時學《說文》,青年時研《註疏》,二十八歲補諸生,乾隆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任纂修官,乾隆四十年賜同進士出身,封翰林院庶吉士。戴震讀書博學強記,思想深邃,對天算、歷史、輿地、音韻都有深入研究,尤其精於經學,為一代考據學大師。在音韻學方面,他首立韻類正轉傍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著名學者段玉裁及王念孫父子都出其門下。在哲學方面,他肯定世界是“氣”的變化過程,而天地之氣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就是“道”。所以,“道”既是生生不息的運動體,也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客觀物質。戴震的主要著述有《孟子字義疏證》、《原善》、《聲韻考》、《方言疏證》、《直隸河渠書》、《藏府算經論》等。

    四、民壯停止演習火槍

    乾隆四十二年(1777)二月二十六日,大臣國泰上疏指出:各屬民壯鳥槍,應令實力操演,以收實用。誰知乾隆帝卻認為,這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說:各省地方,設立民壯,是為了巡緝盜匪,防護倉監,協助營兵,同資守禦。民壯是由鄉民召募充當,與入伍食糧兵士不同;況且火藥關係重大,也不便散給人役。如果都使演習鳥槍,並令熟練進步連環法,對於除暴防奸,並無裨益。另外,各省訓練純熟火器的人太多,則又不可不預防弊害。乾隆帝還舉例說,山東王倫滋擾一案,就是因為他們不善施放槍炮,所以很快才被平定。結果,清政府決定,各省州縣額設民壯,應盡心訓練,操演尋常技藝,與兵丁等同資捍禦,以收實效,無需演習鳥槍。

    五、武科不得改用鳥槍

    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一月初一日,清廷重申不許武科改用鳥槍。

    六、閒散宗室移往大淩河

    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二月十七日,清政府決定將京城閒散宗室移往大淩河。據盛京將軍弘晌奏稱,大淩河馬廠西北,杏山、松山地方,有澤田萬畝,土地肥美。於是,京師閒散宗室願移往該處者有一百十五戶,大小共二百零三名。清政府決定對移往者,每人給銀二百八十兩,暫給八十兩,治裝起程,到該處後,再給二百兩。每人給土地三頃,一半官為開墾,一半自行從容開墾,或令家人耕種,或募民耕種,不得私行典賣,否則查出治罪,遷往該處的宗室,仍照京城宗室例,每年減半給與銀兩,十年以後全行裁汰;每人還給以耕種器械,到該處後還先給一年口糧。清政府將遷往的閒散宗室分為四屯居住,每屯揀選二名老成者,賞戴金頂,協同將軍辦事。盛京(今瀋陽)舊居宗室內,因人口眾多,不能度日,有願遷往者,也可以酌給地畝錢糧,由盛京將軍一同辦理。遷往宗室內如有人妄行滋事,或私將房地典賣,和該管官員一併治罪。

    七、王伏林倡教被殺

    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一月,甘肅河州(今臨夏東北)百姓王伏林等因念北傳教,被清政府殺害。

  • 3 # 武威堂後裔

    1777年華人建立亞洲第一共和國 存在百餘年 說起最早的現代共和制國家,很多人都會追溯到1776年成立的美國,實際上,就在美國獨立的同一時期,華人曾在世界第三大島――東南亞的加里曼丹島西部建立了一個蘭芳共和國。

    乾隆四十二年(1777),傑出的思想家戴震因病去世,終年五十五歲,戴震,字東原,安徽休寧(今屯溪市)人。

    武科不得改用鳥槍

    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一月初一日,清廷重申不許武科改用鳥槍。

  • 4 # 太簇序柒

    1777年也就是農曆丁酉年,生肖雞年,當時正處於清朝乾隆皇帝統治期間,所以這1777年換算成清朝時的紀年法也就是乾隆四十二年。當時乾隆皇帝已經六十六歲,在位四十二年,在他的統治下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出現了後人稱讚的“康乾盛世”。在這看似普通的一年我們中國也曾發生過許許多多值得我們瞭解的大事,就讓我們來看看在這一年到底發生過什麼吧。

    一、編列《貳臣傳》

    乾隆四十一年(1777)十二月,在經歷了清初的動盪之後,到了乾隆時期,清政權已經建立百年,其統治已經非常鞏固。在這種情況下,乾隆為了進一步鞏固統治,緩和民族矛盾,瓦解民族意識,達成統一思想,在大力表彰忠臣(即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難的明朝官員)的同時,下令編纂《貳臣傳》

    “為開創大一統規模,這些人不得不加以錄用,以靖人心而明順逆。不過事後平情而論,作為一個人,以勝國臣僚,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卻畏死幸生,靦顏降附,也稱不上是完人,即使稍有片長足錄,其瑕疵也不能掩。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勳績,諒於生前;也不能因其尚有後人,原於既死。為準情酌理,自應於國史內,另立《貳臣傳》一門,將諸臣仕明及仕本朝各事變,據實直書,使不能纖微隱飾”。

    遵照乾隆帝諭示,國史館Quattroporte便查考姓名事實,逐一類推,編成列傳,陸續進呈乾隆帝。

    二、恢復翻譯科試

    乾隆四十一年(1777)十二月初八日,乾隆帝下詔恢復翻譯科試,且在乾隆戊戍年八月,考試翻譯舉人,已亥年三月,考試翻譯進士。再次之後,停止了二十多年的翻譯鄉試再次開始。

    三、戴震去世

    乾隆四十二年(1777),被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的戴震去世。戴震,字東原,又字慎修,號杲溪,休寧隆阜(今安徽黃山屯溪區)人,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治學廣博,音韻、文字、歷算、地理無不精通,又進而闡明義理,對理學家"去人慾,存天理"之說有所抨擊。其視個體為真實、批判程朱理學的思想,對晚清以來的學術思潮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民壯停止演習火槍

    乾隆四十二年(1777)二月二十六日,大臣國泰上奏乾隆認為各地的民壯都可以操練鳥槍,讓他們認真練習使用鳥槍,增加實力。但乾隆卻不這麼認為,乾隆認為火藥關係重大,不便散給人役。如果都使演習鳥槍,並令熟練進步連環法,對於除暴防奸,並無裨益。另外,各省訓練純熟火器的人太多的話,如果這些人造反就不太好平定了。所以乾隆不太贊同民壯使用鳥槍,同年的十一月,乾隆又下令禁止武科使用鳥槍,故火槍等器械在清朝統治者的反對下並沒有很好的在我們中國大規模的使用和獲得發展。

    五、遷移京城閒散宗室

    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二月十七日,面對北京“戶口日繁,待食者眾,無餘財給之,京師亦無餘地處之”的壓力,乾隆決定將京城閒散宗室移往大淩河。在重金的利益趨使下,京城大批閒散的宗室遷往大淩河。

    六、王伏林倡教被殺

    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一月,甘肅河州(今臨夏東北)百姓王伏林及其助手張志明、王九兒倡立新教,入教者達二千餘人。他們建立了比較嚴密的組織,在王伏林手下,有十二人被封為十二星,二十八人被封為二十八宿。清政府偵知後,即派差役前往鎖拿,王伏林等仗劍拒捕傷差。隨後,清政府又出動軍隊,於本月十三日在王家坡地方,對王伏林教眾進行剿殺。王伏林、張志明、王九兒當場遇害,教徒五百二十二名被捕,其餘的四散逃逸。清政府決定把被捕者發雲、貴、川、廣煙瘴地方,及東三省給索倫人為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洲際賽JDG不敵DWG,斷送LPL的連冠,竟引發網友解除安裝京東APP,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