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州龍湖居士

    四大國有銀行分別成立理財子公司,實現了代客理財業務與銀行業務的隔離,理財更專業。另一方面,根據銀保監會的管理辦法,可以投資股市、最低募集門檻放寬,理財子公司業務對公墓基金形成衝擊,資管業多出一支生力軍。

  • 2 # 張小帥說理財

    其實相對於這幾個巨無霸的註冊資本,確實很多,但是由於這個機構要承接目前銀行發行的全部的理財產品,包括短期理財,那麼這些理財的存量相當於幾十萬億的數量,而這部分資金對標這個千八百億的註冊資本就不算什麼特殊的了,因為你機構承接的資產管理中,如果是負債類的資產你註冊資本得能夠承擔得了這麼多才可以。

    那麼理財的版圖的改變其實客戶們看到的是理財產品的銷售層面,銷售層面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只是銀行以後可能沒有自營的理財了,都是代銷,只是代銷的是自家子公司的產品,而現在目前市面的財富管理機構(不是XX財富那種小的以借貸產品為生的機構),直銷渠道都比較成熟,例如中植四大機構、海銀、宜信、冠群、諾亞、格上等等都是有自己的直銷渠道的。

    所以從這個方面不會有太大變化。

    專業化來講,銀行的專業化在於債、貨幣等方面,而對於股權或者其他方面銀行還是個孩子,而其他機構已在股權、資產等方面運作多年,是具備與銀行子公司的一爭高下的能力的。

    將來必將是一個競爭的市場,一個專業的市場,想在市場中掙得一杯羹,就得更加專業,更加穩健才可以。

  • 3 # 吃飽了不折騰

    去年底,資管新規出臺,意在實現銀行業務和代客理財業務的隔離。今年七月中旬,出臺了資管新規細則,進一步明確了理財產品的邊際、期限、收益以及新老產品的過度辦法。各股份制銀行先期成立了理財子公司,近期,四大行理財子公司姍姍掛牌,宣告了資管新規在執行主體上全面落地。

    投資者所關心的是,代客理財業務剝離後,以公司形式經營的理財產品以及理財版圖都有哪些特點和變化。

    1 兜底式保本理財成為歷史。理財產品不得承諾收益,不得滾動兌付,不得兜底;

    2 明確了理財資金的投資去向。規範了公募和私募產品的發行物件,明確了固定收益類、權益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混合類產品的比例。

    3 資金穿透到專案,禁止期限錯配,短期理財產品變少了。

    4 權益類產品放寬,產品結構更加簡單。

    5 投資者可盡享收益,就是管理人只收管理費,其他收益全部歸投資者所有,風險自擔。

    新規細則降低了理財門檻,既可以讓更多中低收入人群購買理財產品,也可以讓現有高淨值客戶有更多分散投資、靈活分配資產的機會。

    新規規定公募資管產品可適當投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可以投資於國債、地方債、中央銀行票據、政府機構債券、金融債券、銀行存款、大額存單、同業存單、公司信用類債券、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信貸資產支援證券、在交易所市場發行的企業資產支援證券、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其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以及銀行業監管機構認可的其他資產。說白了就是銀行理財也可以買股票型基金甚至直接買股票。相較於以前一些理財產品透過信託等方式迂迴進入股市,如今的理財產品會更透明更安全。

  • 4 # 江南耕人

    關於成立五大國行理財子公司,個人有如下見解與各位專家大咖商榷,請斧正。把銀行投資理財業務轉移至獨立的理財子公司後,打破了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現狀(包括我們當下冠以“銀行自營理財”的產品),用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的表述: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有利於強化銀行理財業務風險隔離,推動銀行理財迴歸資管業務本源,逐步有序打破剛性兌付,實現“賣者有責”基礎上的“買者自負”。同時,也有利於最佳化組織管理體系,建立符合資管業務特點的風控制度和激勵機制,促進理財業務規範轉型。

    第一,從市場監管的層面:當下直面個人的投資理財市場依然紛亂無序,監管手段缺乏完全是由監管責任沒有明確造成,靠五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的力量想要扭轉一團麻的紛亂顯然不可能,一旦五大行理財子公司“五虎獨大”更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公平原則。因此個人認為,先要整頓監管渠道明確監管責任,制定清晰的理財市場經營規則,清理不符合監管要求的各類平臺和載體,還理財市場一個朗朗乾坤。然後再由五大國有銀行理財子公司引領市場走向規範。

    第二,從金融消費者權益角度出發:中國老百姓購買五大行理財信的是國有銀行的信譽,而不完全是收益率,兇險的股市、兇殘的莊家和悽慘的散戶對於省吃儉用攢下幾十萬養命錢且不懂投資遊戲規則的老百姓,他們無疑是需要國字號銀行信譽呵護的群體,然而一旦銀行表外理財剝離至理財子公司後出現兌付風險,被“隔離”的風險成本自然也就會冠冕堂皇地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賣者”終於可以舒展筋骨為所欲為而不受任何損失,“買者”只能任人宰割權益無人保護且投訴無門。此政策名義上是對國有銀行資產的保護和表外資產規範規範剝離,實際上說句過激的話:在市場環境和投資者意願並不成熟的當下,是以規範市場的名義實施的有可能侵害到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一次敗舉!

    第三,引用某宋姓經濟學家所說的“有助於實現資管業務的規範發展,防範風險在銀行表內與表外之間的傳遞”,實際上他一語道破了當下銀行表內資產發展艱難最核心的需求,也就是說作為獨立經營核算的理財子公司,其理財資金除了可以投資股市、基金、信託和海外市場以外,還可以搖身一變,以略高於某期限定存的利率,堂而皇之地存入在母公司開立的結算賬戶、託管賬戶或監管賬戶,從而完成由表外資產向表內資產的轉移,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週期不僅可以緊扣銀行存款時點指標的新增需求,還可以大大滿足銀行存款日均指標的新增需求,想想近100萬億國有銀行資產的乾坤大挪移,20%的時點回流表內就足以讓五大行夢中笑醒。

    如此一來“同姓父子”則儘可美其名曰:我規範了!一切皆有規可依,消費者盡屬自願,風險與我何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定積分∫ dx中的d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