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夫也瘋狂
-
2 # Zz噢zZ
據說是張仲景家族在某一年死了很多人,於是辭官回老家給族人看病,發現窮苦人家很多人都被冷得爛掉了耳朵,於是,用羊肉剁成肉餡,和著湯藥然後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模樣,免費發放給人們,吃了後凍耳朵就好了,正好這一天是冬至,於是冬至吃餃子就成了習俗。
-
3 # 快樂葡萄ms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中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有一千八百多年了。張仲景用自己做的嬌耳湯治好了許多百姓的凍傷病,一直流傳至今。
-
4 # 紅叔三農
農村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冬至為什麼有吃餃子的習俗?
農村的俗語大多是農民智慧的結晶,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生活哲學,這些俗語一代代地傳下來,指導著人們的生活。有些雖然看似與時代脫軌,但仔細揣摩,仍舊很有道理。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無人管相傳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人們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而留傳下來的。張仲景是東漢人,曾經在長沙任長沙太守,後來他為了傳承醫學秘術,辭去高官厚祿,毅然決定回家鄉傳授醫術。
在返鄉的過程中,張仲景路過一村莊,當時正值冬至這天,張仲景看到白河兩岸的百姓全都面黃肌瘦,耳朵都凍出了凍瘡。
作為一名醫生,張仲景看到這種景象,當然不會袖手旁觀,便和隨行的僕人一起在村莊中支起了大鍋,鍋中放入羊肉和一些藥材進行烹煮。等到羊肉和藥材煮到了火候,便取出來用麵包成了耳朵的形狀,當時稱之為“嬌耳”,也就是今天的餃子。
包好的嬌耳分給大家吃了後,百姓們耳朵上的凍瘡便治癒了。從此,每到冬至這天,家家戶戶便以吃餃子為習俗。
那麼不少人就問了,為什麼吃餃子能治凍瘡呢?這是因為羊肉是熱性食物,具有暖身、活血的作用,再加上餃子餡中加入了特殊藥材,人吃了後自然藥到病除,不過普通的豬肉餃子可是沒有這個作用的。
-
5 # 村姑說村事
農村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為什麼冬至有吃餃子習慣?
剛剛回到老家剁好了餃子餡兒,準備了下酒菜,明兒冬至就可以開吃了!我們這裡老人們講“餃子就酒,越吃越有”!冬至餃子必須的!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兒危言聳聽,可初衷卻不是玩笑哦!
冬至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白天最短,夜間最長。這一天之後,白天會越來越長。冬至開始,連冬數九,意味著數九寒天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到了!也意味著陰極而衰,陽氣始生。老人們講究順陽而生,祁盼長壽!所以冬至這一天非常重要,甚至一些地方還有“冬至大於年”的說法,意思是過冬至比過年還重要呢!
而這麼重要的日子,為什麼都要吃餃子呢?是因為紀念醫聖張仲景的!其實這餃子也是張醫生髮明的呢!起初這只是一味藥方!
張仲景是北方人,他說過,當官的時候要救世,辭官以後就要救民!辭官回鄉的時候,正趕上家鄉正值盛冬,人們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張醫生搭起了醫棚,命人將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在一起煮,然後撈出來切碎,用面做了皮包上,當時稱作“嬌耳”,煮熟以後,發給那些凍耳朵的人,這些人吃了以後耳朵都好了!後人就學張醫生的樣子,將羊肉等食材包成嬌耳樣,成為了一種美食。幾經流傳,叫成了餃子,扁食等名。
在我們這個地方,地處中原地區。土話還叫“嬌耳”,最經典的餃子餡依然是羊肉加胡蘿蔔!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句俗語不僅僅是對醫聖張仲景的紀念,也提示人們在隆冬季節要注意食材保暖!
我們這裡冬至這一天,老人們講無論如何都要休息一天,好冬好年好收成,冬至清閒,過年清閒,來年一定順順當當,輕鬆賺錢!
今年的冬至就在明天,適逢雙休日。祝願大家都能過個愉快的冬至節!送您一盤羊頭肉,明年一年都順順當當! -
6 # 老農民說事
農村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為什麼冬至有吃餃子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它代表的是冬天的真正到來,也是數九的開始,曾經聽過這麼一句俗語“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這句俗語告訴我們冬至到來天氣就會變得比較寒冷,一定要格外注意自己的保暖工作,不然很有可能會被這樣的天氣凍傷。“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句俗語的意思很簡單,告訴我們冬至這個節氣的時候吃餃子不要端碗,不然很有可能會被凍傷,形容的是天氣十分的嚴寒。冬至吃餃子這個習俗已經由來已久,吃餃子起源於東漢,和醫聖張仲景密切相關。一開始的餃子是叫“祛寒嬌耳湯”,一看名字你就應該懂,是當時老百姓為了驅除嚴寒做成的棠。據說有一年冬天特別寒冷,很多老百姓都得了傷寒的疾病,耳朵都被凍傷了,老百姓沒有辦法便去找張仲景解決,他便用辣椒、羊肉以及很多的驅寒藥材做成了一鍋藥,並且把這個藥方傳給老百姓,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就有了餃子這個東西,餃子也便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其實有一種說法,那就是“藥食同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藥物和食物本質上是沒有多大差別的,甚至可以說是密切相關的。日常生活其實就是養生的一部分,不要等到疾病真的來臨才想到去治病,那就真的晚了,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有了病有了很多藥物去治療,但人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治病本身其實就是對身體的消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你覺得真的是這樣嗎?
-
7 # 多米聊三農
冬至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時間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12月23日,冬至又被叫做冬節、數九等,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的白天就會變得越來越長,夜晚會變得越來越短。有的地方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人們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慶祝冬至。北方人有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的習俗,是為了紀念張仲景舍藥救人。
相傳餃子是東漢末年的張仲景發明的,當年他在長沙當太守的時候,正處於戰亂年代,老百姓的冬天過的特別艱難,很多人衣服不夠穿,連帽子都沒有,所以身上很多地方都凍傷了,尤其是耳朵。張仲景看到這些人心裡很難受,他就把一些藥材混上羊肉、胡椒等剁碎了,裹上面皮包起來,用熱湯煮熟了,送給那些窮苦的老百姓吃,老百姓吃了以後覺得身上都暖和了,身上的凍傷也不疼了,於是都問張仲景這寶物是什麼呀?張仲景告訴他們,此乃嬌耳湯也!這種嬌耳慢慢的就演變成了我們現在吃的餃子。
所以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就是為了紀念張仲景,人們認為冬至吃了餃子,就不會凍傷耳朵了。
-
8 # 努力向前XQ
先說“冬至”是24節氣中最重要節氣之一,北半球白天更短,黑夜最長,北方冬天進入最寒冷的開始。
農村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破耳朵沒人管”。北方人也有愛吃餃子習俗,包餃子也是提示注意保暖,吃上一碗熱餃子身體不冷,喝湯暖暖身,不保暖會凍耳朵,凍壞自己疼,農村冬至吃餃子習俗慢慢流傳下來。
回覆列表
農村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為什麼冬至有吃餃子習俗?
餃子很多人都愛吃,在生活中也沒少吃。尤其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餃子方便了很多,勤勞的人可以自己在家做。而不願動手的話,去很多餐館中都有,超市裡面也有速凍餃子,買回家放鍋裡蒸煮一會就能吃了。
關於吃餃子的習俗,在民間的說法是和醫聖張忡景有關,而且他還是餃子的發明者。在古代的時候餃子並不叫餃子,而是叫“嬌耳”。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年冬天的天氣特別的寒冷,像張忡景來求醫的人特別的多。其中多數人都是因為天氣過於寒冷,耳朵凍傷了。張忡景不忍心窮苦百姓受難,於是就在冬至那天搭起了大棚,架起了大鍋,向當地的老百姓施藥治傷。
其中他所施藥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就是用羊肉、辣椒及一些驅寒的食材放在鍋裡面熬煮,之後再把這些食材撈出來,用麵皮把它們包起來,形似一個人耳朵。之後再把它放在鍋裡煮熟了分給病人吃。而吃了這些“嬌耳”及“祛寒嬌耳湯”的人,耳朵處的凍瘡很快就好了。
當地的老百姓為了感謝張忡景開棚舍藥的善舉,在大年初一的時候也學著製作了餃子,於是隨著這個故事的傳播來了,越來越多的人也為了預防冬天耳朵凍傷,於是在冬至節氣這天就會包餃子吃,因此這個習俗就流傳開來了。在民間流傳的農諺“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也是由此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