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如鐵

    孫武軍事思想的傳播是其生命力旺盛的表現,比較於一代帝王所建立的豐功偉績更加具有生命力。一代帝王所建立的豐功偉績雖然對於歷史演變具有深刻影響,但無論如何其受限於時代的侷限,如同一個建築無論多麼宏偉必定受限於時代的羈絆,包括建築材料也就是生產力、建築技術也就是生產關係等,帶著強烈的時代烙印,其建成之日也是完工之時,再如何宏偉非凡已經成為一個沒有生命的建築,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淡出,成為歷史的記憶。但思想不同,其強大的生命力不會由於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因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其變化的本質只是人們瞭解世界的知識的積累更多,瞭解世界的技術更加先進,但思想的本源不會發生根本變化。正如同中國的《道德經》對世界的解釋一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但在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賦予人類真實信仰的思想體系,而且在幾千年的時間中保佑一個民族的文化綿綿不絕,無論後人如何開啟多麼精彩的世界,無論採用怎樣豐富的文字解釋世界都是對於其思想體系的豐富、補充、註釋、驗證、量化而已。

  • 2 # 一塵閒話

    第一是孫子本人的魅力,他的戰鬥力非常強,曾經率領吳軍攻克楚國首都,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之所以沒有滅楚,是因為當時楚國是個大國,遠大於吳國,其他國家也不允許吳國一家做大,所以吳國攻破郢都,申包胥從秦國搬來了大軍,大破吳國。

    《孫子兵法》寫的是真的好,後人評價說:孫子之前,孫子不遺,孫子之後,不遺孫子,就是說孫子的兵法,孫子之前的人提的軍事理論,孫子都寫到了,孫子之後,後代寫兵書沒有,超過孫子理論範疇的。而且孫子兵法是古代軍事理論的精華,孫子生活在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自然思想影響比較大,而且軍事理論就那些規律,他寫的早,人們看了以後都說好就都傳開了。還有一點是《孫子兵法》真的寫得好 ,幾乎每一句話都能寫成一部書。

    幾乎每場戰役的成敗,都能從孫子兵法中找到解釋,這也正是《孫子兵法》的魅力。

  • 3 # sunjin6278

    大凡人活於世,其取得的成就可分為理論成就和事業成就,理論成就就是思想理論,是能指導自己和他人在當世或後世的社會實踐中建功立業的科學文化知識,往往對後世影響巨大;事業成就則是在當世創下的功業,大多是在當世或後世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在東西,對當世和後世可造成一定的影響。由於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條件地位不同,所具備的素質才幹不一樣,因此有的人創下的理論成就大,有的人則創下的事業成就大。

    孫武的祖先本是陳國的國君之子,因陳國內亂投奔齊國,經多年經營成了齊國貴族,改為田姓。齊景公時因孫武的祖父田書伐莒國有功,被封樂安,賜姓孫。後因齊國內亂,孫武投奔吳國。在吳國他潛心兵法研究,寫成孫子十三篇。伍子胥到吳國為伐楚報仇,就向吳王闔閭推薦了孫武。闔閭看了孫武的兵法十三篇,大為讚賞,就任命孫武為將軍,與伍子胥一起率兵攻打楚國,佔領楚國都城郢都,幾近滅楚。吳王夫差繼位後,為報父仇,派孫武和伍子胥攻打越國,幾次大敗越軍,越王勾踐不得不屈辱求和。因夫差不聽伍子胥勸諫,允許越王勾踐復國,並賜死了伍子胥,孫武也遂辭官隱居鄉間,專心修訂兵法而終。從孫武的一生遭際,我們可以看出,他生活的環境,不具備稱王稱帝的條件,只能搞立言建功的門路。而秦始皇和隋文帝就不同了,他們從小就生長在帝王貴胄家庭,經過先人和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為了帝王,擁有了巨大的統一全國資源,因此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完成了六國一統,建立了空前的大秦帝國;隋文帝繼承了北周的統治,結束了長達三百多年的南北朝分裂局面,重新實現了華夏一統。因此,秦始皇、隋文帝為完成華夏大統,立下了千古不朽的事業成就,永耀後世,而孫武留下的《孫子兵法》十三篇,為歷代兵家所推崇,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成了經典中的經典,同樣也創下了光耀千秋的理論成就。

    因此古人有出則立功,退則立言之說。當處在社會潮流的風口浪尖之時,就要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環境條件資源,在有生之年,盡能力所及,以達到創立最大功業,近可利自己家人親族,遠可澤國家人民;當處在進退無用之地之時,不具備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條件,就要充分發揮自己所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尋幽探微,著書立說,成一家之言,造福後世。當然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一世不可能只有理論成就,或只有事業成就,二者都是同時並行相輔相成的,只不過有大有小罷了。人為了謀生生存,家庭為了平安富足,國家為了長久繁榮昌盛,都需要創造出各個方面的成就,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就天假物,揚長避短,盡力創造出各自最好最美最大的理論和事業成就來!

  • 4 # 餘生驛

    孫子兵法都有歷史戰例,為世人熟知,易於理解流傳。

    孫武個人成就不咋地,但三十六計中的歷史戰例噲炙人口,流傳百世名揚天下是後世對歷史的致敬。

  • 5 # 槐蔭樹下的老曹

    剛剛回答了一個關於“國士無雙”的問題,而你這個問題,就正好可以用“國士無雙”來作答。

    孫武,就正是一個“國士”型的人物。

    他有一個方面的專才,但他不是全才。

    所以,他在某一個方面很突出,無人能敵,但是,他並不是什麼都能,並不能包打天下。

    所以,《孫子兵法》,可以流傳百世;孫武,卻不能像秦始皇,隋文帝一樣統一天下,甚至,連一個楚國都吞不下。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三年),吳楚兩國時移位轉,吳王與伍子胥商議,準備西進伐楚。

    這時,伍子胥“七薦孫子“,使得孫武被吳王闔閭所知曉,便予以接見。

    在隱居時,孫武已經寫成了《孫子兵法》。他帶著自己所著的兵法,來見吳王。

    吳王闔閭問他:“你的十三篇,我都看過了,可以小試一下列陣嗎?”

    孫武回答說:“可以。”

    闔閭又問:“可以用婦女來試嗎?”

    孫武還是回答說:“可以。”

    於是,吳王選出宮中美女一百八十人,交給孫武測試。

    孫武把她們分成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宮妃二人為隊長。

    孫武命令所有的人都拿著戟,並命令她們說:“你們知道你們的心、背和左右手嗎?向前,就看心所對的方向;向後,看背所對的方向;左,看左手方向;右,看右手方向。”

    然後擊鼓發令向右,宮女們大笑不止。

    孫武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

    他準備斬左右隊長。

    吳王看見,大為驚駭,急忙傳令說:“我已經知道將軍能用兵了。我離開這兩個宮妃,吃飯都沒有味道,希望不要殺她們。”

    孫武說:“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

    終於殺了兩個隊長,而用以下的人遞補。

    孫武重新擊鼓發令,婦女們左右前後,都整齊規矩,合乎要求,沒有敢出聲的。

    闔閭從此知道孫武能用兵。

    公元前508年(吳王闔閭七年),吳國採用孫子“伐交“的戰略,策動桐國,使其叛楚。

    然後,吳國又使舒鳩氏欺騙楚人說:“楚若以師臨吳,吳畏楚之威勢,可代楚伐桐。”

    十月,吳軍乘楚人不備,擊敗楚師於豫章,接著,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九年),吳軍採取孫子“因糧於敵“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繼續追趕。

    最後,在孫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揮下,經過五次大戰,只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但是,吳國戰勝了楚國,卻戰勝不了秦國,更戰勝不了乘勢在其背後襲擊的越國。

    在與越國的作戰中,吳王闔閭因重傷去世。

    闔閭去世後,夫差繼位。

    孫武、伍子胥等大臣繼續輔佐夫差,經過三年,吳的國力得到恢復。

    公元前494年(勾踐三年),越王勾踐進攻吳國。吳軍由伍子胥、孫武策劃,在夜間佈置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點上火把,向越軍襲擊,越軍很快大敗。越王勾踐只得向吳國屈辱求和。

    後來,伍子胥被殺,孫武轉而隱居鄉間,不久就謝世了。

    孫武的特長是用兵,而不是謀政。

    他是一個軍事家,而不是一個政治家。

    所以,他不可能超越一個軍事家的能力,而取代一個政治家的成就。

  • 6 # 意識物理學

    理論家是理論家,實戰家是實戰家,這是兩碼事,實戰家講究一招鮮,吃遍天,理解的是深度,深度利於行,理論家是建立一個邏輯體系,理解的是廣度,達不到一定的深度,就沒有行動力,所以理論家基本不能實戰,能實戰的又說不出個道道來,孫武打仗稀鬆,但是兵法能傳世,因為好的理論正好反映了客觀,是一門科學,便那些只會做不會說的人恍然大悟,對戰爭的本質有了全面準確的理解。

  • 7 # 太行愚公

    秦始皇,隋文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帝王再古代稱為‘’君"而孫武子,充其量就是個"臣‘’從稱謂上看,問題一目瞭然,君是事件的發起者,臣是事件的執行者。戰鬥的起止由最高統治者決定,執行者只負責程序,孫武子獻的是制敵之策,而滅國爭霸,是最高統治者決定的,孫武不愧武聖,沒等兔死狗烹,就不知所蹤。神一般的出現,見首不見尾,賢愚立斷。

  • 8 # 天馬行空7089

    孫武雖沒有在吳國取得統一中國的偉大理想,但其兵法理論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古代中國重理論輕實踐,因此出現很多流芳百世的綜合性著作。比如齊民要術,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在之前的六韜,實用性特別強,但過於殘酷。之後的兵法基本上是對其補充和闡釋,沒有超出其理論範圍。估計孫子兵法被人潤飾過。

  • 9 # 有點特長

    題主的問題涉及到一定具體的歷史方面知識。問題有兩個,一個一個來。且聽分解。

    第一個問題,孫子兵法為何能流傳百世,名揚天下?

    為何孫子兵法能流傳百世?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是孫武在年輕隱居時寫的一本兵書。具體是哪一年寫的不太清楚,只知道孫武是公元前514年帶著這本書見的吳王,所以可以肯定至少在公元前514年孫子兵法就寫好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西方國家類似的兵書是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據考證創作年代大約在1818年-1830年,也就是說《孫子兵法》比《戰爭論》早了大約2300年。《戰爭論》被西方國家認為是戰略學的"聖經",克勞塞維茨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學的鼻祖。所以像孫子兵法這樣的大作能流傳百世是很正常的。

    為何孫子兵法能名揚天下呢?

    公元734年唐開元年間,吉備真備在唐朝學習17年後回到日本,他買了大批的兵書帶回日本傳給日本的將軍和武士,其中就包括《孫子兵法》。日本兵法史學者佐藤堅司甚至認為,《孫子兵法》可能更早就傳到了日本。

    日本戰國時期著名兵法家武田信玄就研究學習過孫子兵法,他的案頭經常放著《孫子兵法》,連戰鬥時的軍旗上都繡著孫子兵法的奧義。喜歡日本戰國文化的朋友相信對武田信玄在日本戰國時什麼地位非常清楚。

    今天,美國著名的軍事學校西點軍校都還在研究《孫子兵法》。

    第二個問題,為何孫武連一個楚國都吞不下?

    題主的口氣貌似很看不起楚國?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滅楚國需要60萬兵力,你覺得楚國很弱嗎?

    史記:於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

    李信說只要20萬人可以滅楚,秦始皇覺得王翦要60萬人滅楚,明顯老了,打仗不行了,於是派李信滅楚。結果怎麼樣了呢?

    史記: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結果李信被楚國大破,還被殺了7個都尉。這個時候的秦國已經滅了韓、趙、魏,可以說已經難逢敵手了,結果卻被楚國大破20萬秦軍,所以楚國絕對不弱。

    那麼孫武是怎麼打楚國的呢?

    孫武被吳王拜為將軍之後,親自訓練了3萬精兵,就是靠著這3萬精兵,孫武開創戰爭奇蹟。千里遠襲,深入楚國境內,五戰五捷,擊破楚國大軍20萬,攻破楚國都城郢。以少勝多,千里遠襲,99.9%的人都看不懂。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關鍵時候豬隊友冒出來了。吳王夫差的弟弟夫概偷偷溜回國內自立為王,夫差立馬就慌了,於是率領部分精兵回家平叛。此時楚國找來了秦國援軍,伍子胥還想繼續進攻和秦楚聯軍一較高下,但孫武已經看出時機已逝沒有機會滅楚國了,平白消耗不划算,於是撤軍回國。

    所以說沒有吞下楚國真不是孫武軍事能力不夠的原因。

  • 10 # 魚太虛

    題目的問題可以拆分為“孫子兵法的重要意義”和“孫武本人的生平為何戰績不佳”。

    先說第一個。《孫子兵法》,又被稱為是《孫武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從古至今,推崇者不計其數,被譽為“古代第一兵書”,也被奉為兵家經典,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和哲學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漢書·藝文志》中介紹,《孫子兵法》共八十二篇,圖九卷,在歷史的流傳中,僅剩下十三篇。杜牧認為是曹操將八十二篇刪節為十三篇,但其他人認為十三篇出自孫子本人,由孫子草創,他的弟子整理成書。《孫子兵法》的內容博大精深,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書中的內容,在今天這個年代看來都不落後。

    至於具體兵法中的內容,我就不做具體分析了,要是擴充套件開來可能幾十萬字都不夠說的。

    第二個,孫武本人的生平又是如何呢?簡單來說,孫武確實有亮點,可稱得上名將,但相比較於孫子兵法的地位並不相符,這最重要的原因是,孫武可能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咱們先詳細的說一下孫武的生平亮點。

    孫武出生於齊國一個世襲貴族中,祖輩幾代人都是齊國重臣。之後齊國發生內亂,孫武南下隱居,潛心鑽研兵法。之後吳國大將伍子胥多次舉薦孫武,孫武帶著他所著的兵法十三篇進宮。孫武以宮女為兵,向吳王展示兵法。吳王被其滔天才華折服,任命孫武為吳將。

    公元前508年,吳國採用孫武“伐交”的戰略,策反或滅掉了歸附楚國的一系列小國,然後將吳軍分為三支,輪番騷擾楚軍,使得楚軍疲於奔命,國內逐漸空虛。

    公元前506年冬天,吳王闔閭親自掛帥,以伍子胥和孫武為大將,聯合多個小國,逆江而上進攻楚國。

    聯軍即將抵達楚國時,孫武突然登陸,改為朝南行軍,吳王闔閭和伍子胥不解,吳軍向來擅長水戰,為何你要選擇從陸地進攻呢?孫武說:“逆水行舟,速度太慢,讓楚國有充足的時間準備,行軍打仗,要麼兵貴神速,要麼出其不意,走敵人意想不到的路!”於是,孫武帶著三千五的精兵作為前鋒,剩下的大軍隨後跟上,偷偷越過楚國北境,一路上五戰五勝,僅用了十幾天,便深入楚國腹地漢水!

    這時楚昭王頓時慌了手腳,傾全國兵力朝著漢水行進,20萬大軍沿著漢水組織防禦,與孫武對峙。楚軍分出一部分軍隊北上,計劃夾擊吳軍,但楚軍主帥尹子常為了爭功,擅自改變進攻路線,在包圍圈還未形成時,獨自渡過漢水進攻吳軍。孫武見楚軍來襲,遂採取後退疲敵、尋機決戰的方針,主動由漢水東岸後撤。楚軍奮起直追,但吳軍採取了迂迴戰術,邊戰邊退,不斷騷擾楚軍。孫武抵達大別山時,以逸待勞,直接迎戰楚軍,三戰三勝。吳軍乘勝追擊,不給楚軍喘息的機會,再次5戰5勝,直接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

    原本到這裡,這次戰爭的性質還是列國紛爭。但是,吳國在攻破楚都後,伍子胥掘楚王墳墓鞭屍,這也可以理解,畢竟伍子胥本就是楚華人,父親和兄弟都被楚王殺害。但是,吳王闔閭就更過分了,與臣子們毀楚國宗廟,燒殺擄掠,連老弱婦孺都不放過,甚至將楚國王后、楚國大臣妻女都視為任意宰割和分配的俘虜,公然侮辱這些貴族女子。這種行為,不但引起楚國的激烈反抗,還引起了其他國家的公憤!

    楚國大臣申包胥逃亡後,在秦國大殿哭了七天,因此感動秦哀公。秦哀公派出五百乘兵車幫助楚國。一乘兵車有甲士三人,步兵七十二人,秦國這次相當於派出37500人,這比吳國大軍數量還多!秦哀公親自送大軍出行,臨行前現場作了一首詩,便是傳頌至今的千古名詩: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國大軍受到極大的鼓舞,與殘存的楚軍會合後痛擊吳軍,即使吳軍擁有伍子胥和孫武,也難逃大敗的命運,最後連吳王闔閭也被擊傷。

    這也就回答了題目的問題,其實孫武伐楚已經算是取得了成功,只不過吳軍所作所為惹了眾怒,被秦楚聯軍又反推了回來。但是這已經是孫武生平的唯一亮點了,之後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出彩的地方,而原因很簡單,就是在前面說過的,孫武在歷史上並不存在,而他的原型,應該是伍子胥!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以下證據:

    第一,成書於戰國的史書《左傳》《國語》均無孫武其人,如此重要的人物不太可能會缺失。關於孫武的最早記載是在西漢時期,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不過司馬遷的的記載中,關於孫武的事蹟很少,也很簡單,並不足以證明有孫武這個人。但後世的史書,基本都是以《史記》為參考,為孫武添加了很多傳奇的事蹟。

    第二,孫武和伍子胥的性格、戰略等都出奇一致,名字也極其相似。為什麼說名字相似呢?伍子胥在離世前,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齊國,改命王孫氏,後來很有可能簡化為孫氏,至於司馬遷為什麼要把孫子寫成“孫武”,大概是因為伍子胥的“伍”,或者武只是單純的武經,而司馬遷卻誤認為是名字。

    第三,根據歷史記載,孫武一生的軌跡和伍子胥幾乎一致幾乎沒有脫離伍子胥的獨立戰績。孫武的能力,伍子胥也同樣具備。而伍子胥流傳下來的《水戰兵法》,說明伍子胥還具有《孫子兵法》中所沒有的水戰。最可疑的就是,在伍子胥被吳王賜死之後,孫武也就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當然,這只是提出一種可能性,孫武存不存在,現在並沒有定論,不過可以非常合理地解釋為什麼孫武的戰績與孫子兵法的高度如此不匹配。但《孫子兵法》是真正存在的,不管它是誰所寫,都是中國歷史遺留下來的瑰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央企工程單位,早八晚十,常年兩地,無休無假,月薪7000,該堅持下去嗎?